“社工+志愿者”模式的抗疫新力量:
提前储备志愿力量 精准守护特殊群体


荔湾区东沙街社区志愿者和社工正在与老人谈心。通讯员供图
守护
专业社工在抗疫一线承担什么角色更显其专业与特长?在广州此轮疫情期间,“社工+志愿者”的抗疫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在该模式下,社工机构是志愿者的组织者,提前储备志愿力量,以备疫情突发带来的临时防疫力量需求;也是志愿者的培训师,教学投身疫情防控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此外,在该模式下,广州志愿服务的枢纽性平台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和广州社工机构的品牌热线“红棉守护”热线实现了人员的相互共用,社工机构通过广州公益“时间银行”迅速招募志愿者,志愿者依托“红棉守护热线”为居民提供精准的服务。
今年的全国政府工作报告在“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板块提出,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社工和志愿者是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力量来源,两者在抗疫一线能有机结合,实现“1+1>2”,广州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提前组建志愿者群 1小时内可完成志愿者招募与组织
“我报名午班和晚班!”“我全天都有时间,有需要随时可以找我!”4月12日深夜12点半,花都区新雅街社工服务站组建的4个防疫志愿者微信群依然源源不断地“冒出”新消息。
就在一个小时前,花都区新雅街社工服务站紧急发布招募信息,组织志愿者投入新雅街各核酸检测采样点工作。很快,报名的志愿者就超过了40人。当天早上7点半,社工和志愿者准时出现在新雅街的各个核酸检测点现场。完成岗前培训、做好防护措施后,志愿者迅速上岗,协助测量体温、维持秩序、查验健康码和核酸码、录入检测者信息等工作。
“11日当天晚上11点多我们收到了全员核酸检测的通知,基本在1小时内就安排好所有的工作了,包括志愿者的招募和组织。”花都区新雅街社工服务站负责人表示,有这样快速、有力的调动和组织能力,主要得益于提前储备和日常积累。
原来,早在去年5月,花都区新雅街社工服务站已组建起多个防疫志愿者微信群,提前做好疫情防控志愿者的储备工作。平日里,不仅是核酸检测志愿服务,花都区新雅街社工服务站还组织志愿者协助社区疫苗接种、困难群体探访等服务,让志愿者在日常服务中积累经验。
疫情往往突发,志愿者的招募刻不容缓,比平时更紧急快速。依托街道社工站建立常备志愿力量让招募提了速。早在2021年上半年,广州荔湾彩虹街社工站就招募了疫苗接种志愿者储备力量,并建立了多个志愿者储备群。
据介绍,此次街道大规模核酸检测和流调志愿服务的需求一经发布,群里踊跃报名,很快就招满了人。4月15日,彩虹街社工站在短时间里迅速组织了一支16人的彩虹街流调志愿服务队,分为早晚两班,日均16小时全力协助疫情防控流调工作。
志愿者服务培训 梳理志愿服务工作流程作为新手培训教案
不同于志愿者出于公益热心投身疫情防控,容易出现专业技能水平不足的情况。社工是在个案接入、心理引导方面具有专业性的持证技术人员。记者注意到,在“社工+志愿者”的模式下,社工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专业培训的角色。
荔湾区龙津街社工站从去年开始培育组建了一支“防疫先锋”党群志愿服务队,专门协助街道开展防疫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服务实践,如今,“防疫先锋”党群志愿服务队已经能自主承担起辖区内一个疫苗点的服务工作。
荔湾区茶滘街社工服务站负责社工计划梳理出一套适合在地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形成经验手册,作为参与疫苗服务新手志愿者的培训教案。
花都区新雅街社工服务站努力为志愿者提供培训机会。比如,开展探访服务技巧培训,让志愿者掌握和服务对象的沟通技巧;推荐志愿者参与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开展“志在守护·齐心抗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线上培训,不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平台相互赋能 社工+志愿者合力抗疫
“红棉守护”热线是广州社工机构参与抗疫的一个重要途径。此轮疫情发生后,广州市民政局在全市“双百工程”社工站、专项服务项目点开通236条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覆盖全市所有街道。社工机构通过该条热线24小时为困难群众、特殊群体提供疫情防控咨询、心理疏导、情绪支持、应急援助等快捷便利的线上线下服务。
广州公益“时间银行”是志愿者群体报名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平台,也是广州市枢纽性的志愿服务平台。在“社工+志愿者”的模式下,社工机构在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发起志愿项目需求,快速组织志愿力量,参与到抗疫一线中。而志愿者则一同参与到“红棉守护”热线的服务内容中,壮大了为特殊群体提供精准服务的力量。
在海珠区沙园街社工站,记者了解到,该社工站为社区兜底对象按照“一人一档”进行建档。该街道社工站负责人介绍:“社区内兜底服务对象的信息和情况我们基本上都能掌握清楚。在面对疫情防控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优先保障兜底服务对象服务的精准有效对接。”
志愿者参与到“红棉守护”热线的值守中,就让支援服务实现了精准对接。志愿者何凤琼在沙园街的核酸检测现场碰到了参加“红棉守护”热线志愿服务时曾经电访过的孤寡老人徐叔(化名)。在电访中得知老人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做核酸检测,何凤琼就提前和老人家约好时间。核酸检测当天,她和社工根据老人提供的身份证信息协助生成了核酸码,随后带领老人通过绿色通道,完成了核酸检测。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社区困境长者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服务需求,尤其需要社工和志愿者快速识别、响应和携手行动。志愿者黄雪清参加荔湾区岭南街社工站红棉热线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困难群体电访服务时,收到了低保长者谢阿姨家属的求助。
原来,62岁的谢阿姨,目前独自居住在白云区同德街泽德花苑,因为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不会出示健康码,已经很久没有出门买菜和取药了。岭南街社工站马上行动,立刻与谢阿姨居住地的同德街社工站取得了联系,再由同德街社工站联系谢阿姨本人,耐心地教导她处理健康码的方法,以及告知她社区里核酸检测点的具体位置。经过多番的对接和沟通,社工和志愿者合力解决了老人因“无码”而生活不便的“燃眉之急”。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实习生 李晓昕 通讯员 黎韶英 邱晓艺 徐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