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社区排查、现场指引、维持秩序……志愿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居民热情,深入认识了城市

疫情中的港澳青年志愿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郑雨楠 04-28 01:10

  张丽诗在白云区管控社区里参与社区防疫工作。

  区敏静和同事为封控区的市民准备面包和柠檬茶等物资。

  香港籍青年志愿者郑汶珠在广州南站提供志愿服务。

  澳门籍青年志愿者叶林和香港籍青年志愿者袁倩鹏在广州南站为旅客提供指引、引导等服务。

  经过两周紧张抗疫,4月22日,广州市恢复全域低风险,行程卡“摘星”。据统计数据显示,3月9日至4月26日,团市委会同市级储备队和各区——街道(镇)——社区(村)团组织调动2.23万名志愿者参与防疫工作,累计上岗11.92万人次,其中,市级调度1146名志愿者上岗,累计上岗4787人次。在志愿者服务团队中不乏港澳青年,广州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也加入了防疫工作中,为广州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空闲时基本都会报名做志愿工作

  香港青年 张丽诗

  自由下楼买菜、去社区公园遛弯、商铺开门营业……随着白云区对部分管控区、防范区进行调整,解封后的社区又恢复了往昔的烟火气。

对于香港青年张丽诗来说,过去半个多月的防疫管控虽然对生活带来了影响,但通过社区志愿服务,让她感受到广州的温暖,尤其是当她亲身参与到一线防疫工作后,更是觉得放心和安心。

  祖籍江门台山的张丽诗2016年来到广州读大学,毕业后留在内地就业,“近几年广州发展迅猛,机会很多,看好大湾区的发展前景决定留下来。”业余生活中的张丽诗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会背上摄影器材到东山口等网红打卡点逛街拍照,体验羊城的人文风情。会约上三五好友到二沙岛野餐,去live听听音乐,喝两杯。“跟香港或内地其他一线城市比,广州的生活多了几分悠闲,这也是我喜欢广州的原因之一。”

  过去半个月,受疫情防控工作的影响,张丽诗的生活半径被划定在管控区内。除了家和公司,只能在指定范围内活动,“家附近的一间酒吧出现聚集疫情,导致多人感染时,确实让我有些紧张。”张丽诗坦言,瞬间绷紧的防疫工作,让她跟着紧张了起来,会担心物资供应等问题。

  在疫情发生后,张丽诗居住的社区陆续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每天一到时间,就有广播提醒居民下楼验核酸,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志愿者都会定时定点等候。在管控区内,除了回公司上班,去超市购买物资也很方便。”张丽诗表示,从刚开始的有点慌到看见防疫工作有节奏地展开,内心多了几分安全感。

  在疫情防控期间,张丽诗报名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据介绍,在参与志愿服务期间,张丽诗主要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做社区排查、现场指引和秩序维持的工作。“除了工作日,有时间基本都会报名参加志愿工作。”

  看似简单的工作,张丽诗却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不过,社区居民的举动,让她感到了温暖。张丽诗还记得,在一次社区电话排查工作中,遇到一对行动不便的长者夫妇,外出检测核酸有难度,生活物资也有些紧缺。得知情况后,张丽诗当天就联系社区的工作人员,逐一反馈情况,次日,社区工作人员为老人送去菜和肉,安排工作人员上门帮他们验核酸。张丽诗说,“老人后来给我们打来电话表示感谢,那一刻觉得志愿工作真的很有意义,确实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了帮助。”因为长时间说话,不少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声音沙哑,有居民得知后,特意去便利店买来润喉糖和水,“这个时候会觉得特别窝心。”张丽诗说。

  在防疫现场工作中,居民相互体谅也让张丽诗颇感动,“有一次,两位小朋友和奶奶一起下楼验核酸,由于奶奶是黄码需要到指定位置,剩下两位小朋友单独排队。两位小朋友得知因为人手紧张无法开通绿色通道时,反过来安慰我说,‘大家排队都很辛苦,我们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排队完成’。”那一刻张丽诗从两位小朋友身上看到了相互尊重和理解,“每一位社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和支持社区工作,我想这也是广州这次能够快速控制住疫情的原因之一。”

  志愿服务让张丽诗加深了对社区的认识,也拉近了邻里关系。“过去大家见了面只是匆忙打个招呼,这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感受到居民的热情和温暖,一句关心和问候都会让我们觉得就算累也值得。”

  送封控区孩子蛋糕 为生活加一点甜

  香港青年 区敏静

  和张丽诗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日初手作工坊的负责人区敏静,她也是一位来自香港的创业青年。

2011年时,为了实现创业的梦想,区敏静辞去香港高薪工作,从面包店服务员做起,一年后,她成为这家面包店的第一位广州加盟商,并先后在花城广场开了两间门店。2015年时,她创建了自己的面包店品牌,每天除了给附近街坊提供面包西点,还为天河CBD的企业提供到会服务。

  受疫情影响,区敏静其中一家店铺所在的白云区同和街山水庭苑小区部分住宅楼一度被划分为封控区,“我们的客源主要来自附近两个小区,被划分为封控区和管控区后,客流瞬间减少了一大半,过去大半个月里都无法正常运营。”

  “封楼了但封不住邻里间的感情。”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方便居民采购食品,区敏静专门建了一个社区群。居民有需要就在群里下单,工作人员配货后派送到小区门口。不仅如此,在疫情防控期间,店铺内的产品还打折出售。“大家齐心努力,定能渡过难关。”

  广州的四月时雨时晴,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四处奔波,人手紧张时,区敏静还亲自送货,“虽然身处管控区,也会有些担心,但再难也不能把紧张的情绪传递给员工。”当她看到志愿者满头大汗帮忙护送包裹和食物时,区敏静又专门为志愿者做了点心,“在广州我得到很多人的帮助,现在回赠给街坊朋友,让我们一起战胜疫情。”

  区敏静还记得,在疫情最严峻时,收到了来自同和街社区工作者的信息,表示封控区内有一位小朋友过生日,无法出门,希望区敏静为她定制一个生日蛋糕。区敏静立即着手准备并送了这个蛋糕给小朋友。纯白色的蛋糕上有一个翩翩起舞的娃娃,写着“生日快乐”。区敏静表示,“我尽自己一点心意,让小朋友能够过一个开心的生日。”4月10日,在进行了严格的消杀后,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将凝聚满满心意的生日惊喜,送到了小寿星的家门口。区敏静说,自己只是帮了个小忙,街道和社区的做法太暖心,让她也颇感动。

  和区敏静联系上时,店铺所在的社区已经解封,生活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生气,见证了广州防疫工作的高效。区敏静表示,“这段特殊时期,我与大家共同进退。广州的防疫速度让人很安心。”

  区敏静也时刻关心着香港的亲朋好友,她告诉记者,通过白云区创新创业中心组织,她向香港捐赠了一批物资,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同心抗疫 再次见证广州速度

  香港青年 郑汶珠 澳门青年 叶林

  土生土长的香港90后女生郑汶珠,从大学开始来到内地生活已有八年。目前她在广州从事教育工作,专注于高校的研学教育开发,组织香港的中学生来内地研学交流,为香港学生来内地升学提供帮助,除了广州,还在佛山、珠海等地相继开设了分支机构。

  回忆起开始创业的时候,郑汶珠坦言,经历过迷茫,“在校园里参加过不少创业比赛,但到了自己创业时就会发现原来社会接触面还不够广。”郑汶珠通过各种平台和社区活动拓宽自己的人脉,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复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逐一改进。郑汶珠坦言,疫情给工作带来了直接冲击,但也倒逼团队不断创新。“过去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写策划书,因为市场很大,机会很多。但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尤其是到一线工作时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处理,这也鞭策我们要更注重细节。”在郑汶珠看来,“遇到困难唯有‘顶硬上’,这也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顶硬上”三个字的粤语俚语体现了岭南人乐观务实的精神。此次广州疫情防控期间,一首《广州顶硬上》的说唱歌曲,唱出了广大市民的心声。郑汶珠笑着说,她也留意到了这首刷屏的歌曲,唱出了广州人的抗疫精神,这也是她在社区防疫工作中最深的体会。

  在此次广州疫情防控期间,郑汶珠作为香港暨南义工团的副团长,多次参与到社区防疫工作。“和一线工作人员在一起时,带给我的感受是最直观最深刻的。”郑汶珠介绍,她除了在自己所在的小区做志愿者,还在共青团番禺区委员会指导下,和义工团校友们一起走进南站当志愿者。帮助现场工作人员送餐、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胞们提供指引服务,帮助外地游客完成粤康码转换等相关工作。

  和郑汶珠一起来到现场的还有澳门青年叶林,看好大湾区发展前景,出生于1996年的叶林大学毕业后留在内地发展。第一次做志愿者的他,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过去一直很想尝试,但不知道怎样参与。”得知义工团发起报名后,叶林第一时间报名,跟随郑汶珠在现场协助完成指引、测温等相关工作。

  “当我以路人的视角面对工作人员,我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可当我真的亲身参与其中,才发现这件事的难度很大。”工作时,穿戴防护面罩很闷热,还要回答接踵而至的咨询者,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叶林感慨,“大白们”还要穿整套的防护服,更闷热,同时还要长时间做核酸检测工作,非常值得敬佩。

  郑汶珠也表示,“在有空调的情况下,我们没穿防护服都忙到满头大汗,一线的工作人员整天穿着防护服,水都顾不上喝一口,更不容易。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再一次见证了广州速度。”

  谈及此,郑汶珠频频点赞,“市民也非常给力,在社区做核酸检测工作时,检测时间还没到,就看见小区居民排队等候,有的更是一路小跑着去验核酸。也是因为大家主动配合,才能让防疫工作进展顺利。”

  在过去两年里,由于疫情影响,郑汶珠一直呆在内地,但她和香港的亲朋好友一直心连着心。在香港第五波疫情发生后,郑汶珠组织内地的团友一起捐赠物资,帮助家人和朋友解决燃眉之急。郑汶珠介绍,“香港暨南义工团的成员遍布粤港澳,有已经毕业回港工作的前辈,也有在内地发展的香港人,还有一些是在校的师弟师妹。大家分散在不同地方,秉承‘行公益,显校誉’的宗旨,有困难时,大家同在一片天空下,默默贡献着。”

  深入社区工作 能增强对城市认同感

  香港青年 袁倩鹏

  通过志愿服务对内地城市有了新认识的,还有来自香港的袁倩鹏。在广州生活已15年的袁倩鹏笑称自己是资深的湾区人,目前他在广州主要从事餐饮生意,忙碌之余创办了“内地港澳学生之家”,为来内地读书的港澳学生提供帮助。

  袁倩鹏介绍,机构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为香港学生提供服务,希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优势,在内地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此外,机构也面向已在内地就读的港澳大学生,通过学术交流、联谊会等活动,促进两地青年融合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发展的影响下,近年来香港学生来内地求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做好港澳青年在地融合发展工作十分重要。在袁倩鹏看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交流活动,让港澳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地城市环境,加强对内地城市的认同感。此外,社区志愿服务有助港澳青年融入内地社会,“这次广州疫情防控期间,在番港澳同心联谊会的发动下,我第一次参加了番禺区团区委组织的志愿活动,也是我第一次到广州南站参与志愿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内地同胞。我发现,即使是问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谈话方式,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多元。也是因为这些人的到来,赋予了城市不一样的精彩。”

  作为香港暨南义工团的成员之一,袁倩鹏过去也常常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但此前大部分活动是宣传等幕后工作,疫情防控工作还是首次。袁倩鹏感叹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其实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收到通知当天,志愿者们都比通知的时间更早到达了南站,花了一个多小时学习服务技巧熟悉南站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为乘客们提供指引。短时间内要记住很多重要的信息点,再转达给有需要的乘客,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难度远超过设想。”

  在他看来,只有深入社区工作,才能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袁倩鹏也建议,港澳青年应该积极参与社区工作,除了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也是提升自己对社区认知的一种方式。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通讯员 穗统宣 李琳 实习生 丘柔

视频:N视频记者 李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