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国字头”全球溯源中心迎新突破
专访符正平:南沙自贸片区探索数字治理模式创新取得关键性进展


近日,全球溯源中心牵手两家“国字头”。
全球溯源中心建设又有新突破!近日,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管委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信息中心”)、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集团”)举办全球溯源中心“云签约”活动。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门设置“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章节,并对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作出部署。
广东南沙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自主知识产权首创全球溯源中心。与单纯的场景式应用实践不同的是,全球溯源中心立足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位,主动探索全球数字治理规则。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教授符正平评价道,此次全球溯源中心携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和中交集团,意味着南沙探索数字治理模式创新取得关键性进展。
疫情加速贸易数字化进程
数字治理是系统性的社会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贸易价值链发生变化,进一步细分将各道工序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区域进行生产,由此组成一条新贸易形态的全球价值链。随着2001年加入WTO,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部分地区面临工厂无法开工、全球产能不足、运输能力受挫等问题。全球贸易和产业领域问题在这一特殊情境下集中爆发。
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哪些趋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教授符正平分析,全球供应链正遭遇严峻挑战,一些产业链供应链可能会发生重组。比如,以往跨国公司倾向在全球寻找最佳区位布局生产,现在走向区域化布局,缩短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地理距离。同时,还要考虑到风险管控、供应链安全以及地缘政治等问题。“基于港口基础设施、拥有大量劳动人口,加上RCEP、CPTPP生效,亚太地区仍会是全球供应链中心地区。”符正平分析道,对于中国而言,仍需将制造业作为核心产业,降低制造业各环节成本,通过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疫情也进一步加速贸易数字化进程。然而总体来看,数字贸易产业尚未形成规范化体系,存在法规制度不完备、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监管模式需要创新等问题。
“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在技术层面有实质性突破,其次是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相关人才。”符正平认为,贸易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是理念变革。“数字化运行模式与传统运行模式不同,对于企业而言,管理模式、人员观念、工作习惯、组织架构都要发生变化,形成一套新的管理模式、规则标准。”符正平展开道,贸易数字化转型要考虑的标准统一、数据传递、数据产权保护等问题,更是涉及数字经济的底层治理机制。“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不是企业微观层面能解决的,更是系统性的社会问题。”
数字化发展治理成新课题
南沙先行先试打造全球溯源中心
数字化转型不仅驱动了生产关系、交换规则、治理方式等多种变革,其背后数字运行的无规律性和不可预知性,也给数字治理带来极大挑战,如何加强数字治理成为新课题。对此,南沙首创“全球溯源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全球溯源中心。建设之初,全球溯源中心便定位为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监管部门共建共用、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服务于区域发展的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依托全球溯源中心,能够将实体商品在现实世界的信息转为数字经济下可作为生产资料的数据,形成全球商品数据库,实现商品价值真实传递,进而聚合全行业全产业生态链。
4月21日,自贸区南沙片区管委会与国家市场总局信息中心、中交集团这两个“国字头”的合作,将从两方面促进全球溯源中心的发展:一是共同完善南沙市场监管“智慧监管”服务体系,推动南沙市场治理数字化转型;二是快速推进全球溯源中心项目全球化拓展,联合打造服务于全球的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
全球溯源中心的探索创造离不开南沙外贸的“殷实家底”。从基础设施上来看,南沙港区共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27条,可联通国内外市场。从数据上看,2021年,南沙跨境电商进出口总值约360亿元,同比增长70%。从政策上看,从南沙保税港区升级为南沙综保区、启运港退税政策落户大湾区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获批,南沙都是各种对外开放举措落户的首选地。
基于此,全球溯源体系在南沙自贸片区上线以来,累计溯源商品货值达607亿美元,赋码超1亿个,全球15037家企业参与溯源,涉及的商品品牌达8716个,已有约1688万人次进行溯源查询。
“全球溯源中心是南沙主动探索、先行先试打造的数字经济‘新基建’,为数字治理创新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表示,全球溯源中心集聚了庞大的贸易商品数据,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衍生开发,催生创新业态,带来产业创新与产业聚集。
推进全球溯源中心国际化水平
共同构建良好的贸易生态
新生事物总是蕴含着生长的活力,可难免存在一时的不足与不成熟。符正平指出:在数字贸易全流程中,全球溯源中心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突破点在哪里?有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全球溯源中心的核心还是贸易商品大数据的集聚,只有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集聚的数据越来越多,才会有更多价值。”符正平说,全球溯源中心的推广,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或者国内,而要从地方品牌上升到国家品牌,提升地区影响力。
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根据南沙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挖掘各个主体的需求,将产业数据逐一对接,吸引更多贸易商、消费者加入,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需要争取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包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部等多方面推动,共同打造面向国际的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其中,数据流动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环节,伴随着跨域、权属、质量、合规性、安全性等诸多问题。“过去几年由于数据安全问题,我们对数据本地化要求比较严格。但如果过分强调数据的本地化,会阻碍企业‘走出去’。”符正平分析,近几年,可以看到国家正在加快数字经济立法步伐,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印发《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在广东启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工作。“广东在深圳、广州都划了一些区域进行数字经济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先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探索推动数据流动。”符正平说。符正平指出,此次自贸区南沙片区管委会和中交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便是一次重大突破。通过与中交集团的紧密的合作,能够让更多走出去的企业了解应用溯源,推动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在贸易领域的各类交流与推广。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与各国政府、海关、港口、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有效推动各国贸易数据的对接,共同构建良好的贸易生态,进一步推进全球溯源中心的国际化水平,使之成为服务于全球数字经济的重大基础设施。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通讯员 黎秀婷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