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广美学生铸钢筋雕塑感动网络

作者称父亲是其作品原型,想以此致敬所有建筑工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马辉 07-04 00:12

  该雕塑作品在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展出。

  近日,一段“男生用1400斤钢筋铸雕塑致敬父亲”的视频在网络热传,不少网友直言被这个毕业设计作品感动了。日前,南都记者联系上了雕塑作品的作者: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本科学生黄建亿。

黄建亿告诉南都记者,该作品在半年前开始创作,并在3个月内利用钢筋、铁板切割焊接,铸成建筑工人的形象。黄建亿说,他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30多年来为家庭和社会辛苦付出,而这件毕业作品正是用建筑的语言致敬自己的父亲以及所有的建造者们。

  创作缘起:父亲是建筑工人,深感个中不易

  钢筋组成的地基,托起一位“建造者”。建造者的肩部以钢筋建构,脸部和安全帽则是钢筋、铁板混搭铸造。这个毕业季,这件尺寸为194×113×230厘米的作品出现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毕业展上,作品取名“筑魂”,作者为黄建亿。

  谈起创作的缘起,黄建亿表示,他的创作正是以自己的父亲为出发点,向一批又一批建造者的奉献精神致敬。

  黄建亿出生于广东湛江,打记事起,父母就常常出去打工,有时远至海南,一出去往往要间隔一两个月才回家。黄建亿并没有去过父母在海南打拼的建筑工地,但长大后的一次经历让他印象深刻。

  大三时,伯父在老家建房,黄建亿跟着家人前去帮忙。搬砖、和水泥、砌砖。几天下来,他满面尘土、筋疲力尽,感受到父母这些年是多么辛苦,“长时间坚持下来,他们肯定更累”。

  上大学后,在城市的各处高楼,黄建亿也见过像父亲这样的建筑工人。他们总是晒得皮肤黝黑,但有一股韧劲,让他们即便十多层楼高也往上攀爬。黄建亿感叹父母的不易,每一个建筑工人的不易。“他们为社会奉献,为家庭付出,这种精神很是触动我。”

  他的创作思路正是由此而来。在创作说明中,黄建亿提到:“我们习惯仰望星空,却忽视脚下沉默的土地;我们歌颂建筑的华美,却忘记建造者的艰辛。我要用建筑的语言来致敬我的父亲和所有建造者们。”

  创作过程:用掉1400斤钢筋铁板

  对于这件毕业设计作品,黄建亿没有把这份心思向家人坦诚倾诉。“我感受到他们的爱,他们也会理解我。心里明白,没必要全说出口。”大五学期,征得导师同意后,他即以建造者为创作方向,开始制作毕业作品。历经反复修改,从草图到小稿完成,黄建亿投入雕塑的具体铸造中。

  为了达到材料和主题的契合,他想到了钢筋。“目前建筑以钢筋水泥为主流,选择钢筋展现主题,更直接,更能打动人的情感。”

  材料哪里获取?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材料需要自己解决,黄建亿曾经“垃圾里寻宝”。他在学校周围逛了五六个废品收购站,找到了一些钢筋。每斤2元,他购买了400斤,搬了回来。之后觉得不够,黄建亿又在二手平台搜索,购买了部分旧钢筋,价格按每斤2.2元计算。铁板则来自五金店和收购站。

  材料总计买了1500斤,最终用掉约1400斤。创作的过程主要是焊接的过程。黄建亿也克服了不少困难。底下做得不均匀、不规则,只能卸掉,使用新的效果图,量好尺寸,重新开始。要保证钢筋框架从不同侧面看都很平直,“只能这面定个点,走到侧面再把它敲直”。

  3月初到6月初,整整三个月,作品终于完工。这件作品,钢筋作为地基,托起了一名建造者的形象。黄建亿说,雕塑作品中的艺术对象参考了建筑工人的整体面貌,但偏重于父亲的影子。“他的脸像我的父亲,也像我。”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