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谢爱磊:

粤港澳高等教育发展积极寻找新“动能”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谢爱磊 张雯闻 07-19 00:10

  谢爱磊 副教授     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发展与教育政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07年8月,我离开上海,手握港大发给我的offer,从深圳罗湖出关,乘坐东铁一路南下直到红磡,再转乘103路城巴至薄扶林道。当103穿越海底隧道、慢慢爬上高架,维多利亚港逐渐映入眼帘:晴空万里,海水碧蓝,邮轮游弋,高楼林立。我想,这就是我心中的香港了。我特别感慨和珍惜港校取得的成就,因为这些成就是世界意义上的,但学校却是办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或正如港大时任校长徐立之所说的“中国心、香港情和世界观”。

  探索不断深入的两地高教融合趋势

  

  2012年,我博士毕业离开香港返回上海工作。此时,正是内地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国际排名和国际化水平都不断攀升的时刻。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期间,我深受在港学习经历的启发,与同事合作主办了第一届高等教育国际暑期学校,吸引了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师生。第二年,港大校方来交大访问,还专门了解国际暑期学校的工作。

  2014年,我在港大的导师白杰瑞教授主持一项由香港公共政策研究基金资助的关于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研究课题,我回港跟着他做博士后研究,探索不断深入的两地高教融合趋势——由人员流动逐步转向机构流动(合作办学)。2014年,2015年与2018年,我数次探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几次是作为研究人员,最后一次是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评估专家,眼见着一所港味浓厚的国际化大学如何在深圳龙岗落地、生根,吸引到高质量的国际化师资和生源,再获得异乎寻常的办学质量和声望——这既是深圳的收获、也是香港的收获(在其立志要成长为全球性教育港的背景下尤其如此)。也正是这段时间,我关注到深圳罗湖、福田和南山边检日常跨越港深两地的大量跨境学童“一日双城”、体会两地不断深化的历史融合趋势;和导师合作推动了香港主要的高校内地事务处的管理人员召开专门的研讨会、一起探讨如何把握内地发展机遇。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我亲眼见证,港大的高级管理团队带队访问清北复交谋求更高层面的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能”

  

  2017年,我重返内地工作,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已经浮出水面。同年10月,我在广州大学推动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门从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研究的机构“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与教育政策研究院”,并积极主持和参与了教育部相关部门组织的专项政策调研。

  2017年至2022年,我与港大的白杰瑞教授推动了港大教育学院与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以及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多次联合举办研讨会、讨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推动了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华南师大、广州大学等六所大学的教育学院联合召开第一次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学院院长联席论坛,探讨如何推动在教育研究和教师培养方面开展合作。同时也见证和研究了港校赴内地办学的热潮。

  我个人的学术生涯和研究志趣深受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个人的学术流动轨迹也有深深的湾区烙印。我深知,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契机由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大势而来,亦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格局重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长期在湾区城市(香港、深圳与广州)的高校学习、工作和流动的经历,我也可算是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深度参与者和亲历者——将来还会继续是。

  作为一个对两地高等教育系统的特征、细节和发展有较深度了解的人,我对湾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粤港澳三地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且都在积极寻找新的“动能”。我想,在尊重和充分认识彼此优势的基础上,湾区的高等教育一定可以突破原有的壁垒,实现人员、课程、项目甚至机构等要素的有效流动与配置,完成从各自相对独立的“一流高等教育”到跨越两制的“世界级的一流高等教育系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