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广深等湾区城市探索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打造儿童友好空间 需从儿童的满足感出发 必须先确保绝对可控的安全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冯家钜 07-22 01:20

  小朋友在公园玩耍。 南都拍客 苏升 摄

  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应该怎么打造?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对《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实,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方面,广州、深圳走在全国前列,并且已有一些创新探索。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家博会(广州)上,这个话题也是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不少设计师认为,以往大部分设计师都以大人自我的角度来去思考儿童需求,但其实,儿童友好空间的打造需从儿童的满足感出发,同时,打造儿童友好空间必须先确保绝对可控的安全,还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住建部

  首次为儿童友好成长空间应该如何建设提供“中国范式”

  

  今年6月,住建部就《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面向公众征求意见,这份导则第一次为儿童友好成长空间应该如何建设提供了“中国范式”。此次住建部征求意见的这份导则明确指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应在城市、街区、社区三个层级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改造和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建设。在城市层面,要积极推动托育、教育、医疗卫生、儿童福利、公共体育、儿童综合服务设施、图书阅览、展示与艺术表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适儿化改造。

  车不分流、自行车道被挤占等交通危险要素,是家长普遍不放心儿童在户外独自活动的原因之一。为此,导则提出,各地要建设适宜儿童出行的道路交通系统等,保障儿童出行的安全性。而在街区层面,导则提出各地应根据街区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均衡布局中小学校、卫生服务中心、街道综合服务设施等,满足儿童求学、就医等基本生活服务需求。

  

  深圳 出台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地方标准

  

  儿童友好要有儿童参与,深圳在全国走得最前列。深圳于2015年底就开始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经过6年多的努力,如今深圳儿童友好城市已从最初的“概念”发展为全面铺开,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地方标准,让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从单个领域向全域推进,实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系统化。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列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向全国推广。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先行示范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意见(2021-2025年)》,是全国首个关于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地方指导性意见。《意见》指出,要实施儿童优先战略,坚持“从一米高度看城市”,在法规制定、政策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引入儿童视角,建设具有全球超大城市特点和国际影响力的儿童友好型城市,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意见》确定了12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计划到2025年建成在全国先行示范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并力争实现儿童友好社区全覆盖。《意见》提出多项务实举措,如加强儿童活动场地建设,拓展儿童服务阵地和活动平台;新增基础教育学位90.8万座;加快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等。

  

  广州 提出四种类型儿童友好空间和设施类型及标准

  

  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同样走在全国前列。去年,广州把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纳入“十四五”规划及各相关专项规划。在《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确立“构建幼有善育的儿童友好城市”总体框架,明确了儿童友好设施及空间的规划策略、总体格局等。区级总体规划中以城市街区、街镇等生活单元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儿童友好的要素配置和建设布局要求。详细规划中传导落实儿童友好总体要求,明确空间规模数量和布局。结合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中央活力区(CAZ地区)建设相关工作,选址建设一批儿童友好重点设施,如儿童博物馆、儿童体育中心、市区级少年宫等。专项规划中侧重对儿童日常活动空间,如相关服务空间、公共空间、出行空间及社区空间等领域,进行具体规划与精准指引。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编制了《广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导则》(以下简称《规划导则》),提出“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出行空间-社区交往空间”四种类型儿童友好空间和设施类型及标准。结合城市公共中心体系,构建30分钟公交可达全域的儿童友好生活圈,主要布局儿童医院、研学实践教育营地、郊野森林公园等设施及空间,承担全市儿童活动及综合服务功能;依托街道及居住区,构建15分钟步行可达街道级的儿童友好生活圈,主要布局中小学、通学路径等设施及空间,营造丰富多元、高品质的开放空间,打造安全、便捷、趣味的出行空间;依托居住小区,构建5分钟步行可达社区级的儿童友好生活圈,主要布局幼儿园、托育场所、社区游园等设施及空间,完善健全婴幼儿托育服务,保障儿童在舒适、友好的社区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