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心脏性猝死院外急救成功率仅1%,广东打出防治“组合拳”

筛查高危人群 进行精准预防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道斌 08-09 00:10

  “心脏性猝死综合防治项目全国巡讲·广东站”在穗举行。

  标准有效的徒手心肺复苏(CPR)也是心脏性猝死的救治关键环节。

  一直以来,有关CPR(徒手心肺复苏)、AED(自动体外除颤仪)、ICD(植入术心律转复除颤器)等应对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方案、培训都有开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8月6日,由北京杰凯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及全国卫生健康推广项目专家组共同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承办,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SA)、中国红十字会及中国心力衰竭联盟提供学术支持的“心脏性猝死综合防治项目全国巡讲·广东站”在穗举行,该项目拟将心肺复苏培训、AED推广普及应用和ICD植入、导管消融、药物治疗等一揽子针对心脏猝死的防治方案组合起来,用组合拳方式来预防心脏性猝死发生,提升心脏骤停的院外抢救成功率。

  死亡率高

  每年夺去50余万鲜活的生命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委、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华伟教授10多年前组织大规模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10万,以此计算,我国每年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平均每天就有1500多人。这些心脏性猝死,60%以上发生在院外,而院外救治成功率为1%不到。具体到拥有1800万常住人口的广州,每年估算有7500余人死于该病。

  华伟教授同时透露,即便是在意识、设备、CPR技能掌握比例高的美国,其院外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成功率也只是6.4%,其中一个名为罗切斯特的小镇,救治成功率达到了20%,这是得益于该镇心脏复苏技能掌握率高,AED设置科学合理。

  “心脏性猝死的死亡率如此之高,关键原因就是心脏骤停后留给我们抢救的黄金时间窗只有4分钟。超过4分钟,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的大脑就会出现脑细胞大范围凋亡,即便救治过来,可能亦是植物状态”。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委员、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黄从新教授表示,如此庞大的猝死数量,真的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是可以通过加强预防来有效遏制的。

  如何预防

  最有效干预方式是器械植入

  45岁的年轻科学家,不久前才被诊断为冠脉狭窄,医生已建议尽快进行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可就在迟疑下一步治疗的当口,这位学术成就颇丰的青年科学家却走在路上突然倒地猝死了。心电生理和起搏专家、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每念及此,总会扼腕叹息。

  王景峰教授表示,心脏性猝死原因有许许多多,时至今日医学领域也未能将全部导致猝死发生的原因给找齐。但对于心梗治疗后患者、冠心病患者(有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心衰患者以及有家族遗传性心脏病等群体,往往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发人群。

  有这些高危因素的人群,可以通过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有效检测手段筛查出来。“而那些年富力强的年轻心脏性猝死者,往往患有心肌肥厚,这也值得高度关注。”王景峰教授补充道。

  筛查出高危人群,然后就是通过积极的ICD/SICD植入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

  但受限于目前社会上对ICD植入的认知不足,甚至一些医务人员对其认识都存在欠缺,所以,目前我国每年ICD的植入台数仅仅为8000左右,距离54万高危人群的有效预防相去甚远。而美国人口远少于中国,但其ICD植入量达到每年20余万台。

  王景峰教授表示,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心肌梗死以后,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的识别和转诊比例较低,即使转诊后最终成功植入ICD的患者比例更低。“制约ICD植入的核心因素在于意识,包括医生群体、患者、家属都会对这种植入物有所迟疑。”黄从新教授告诉南都记者,制约ICD植入的另一个因素就在于医疗保障的倾斜不够,现阶段这一设备完全仰仗进口,单价高达数万甚至十多万元,其昂贵的价格,使得该设备的可及性大打折扣。“而很多心脏性猝死,就发生在患者、家属的迟疑过程中。”

  黄从新、王景峰等教授也一直在进行着呼吁,呼吁医疗保障能够给予ICD更多的倾斜。这样的呼吁在广东,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取得了成效。相当部分高价值的起搏器开始被纳入医保保障和城市商业补充医保的保障范畴。

  专家观点

  “心脏性猝死的防治重在防”

  在6日举行的“心脏性猝死综合防治项目全国巡讲·广东站”活动中,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样新教授主持广东站巡讲活动的开幕式暨启动仪式。

  本次活动学术内容涵盖心脏性猝死的院内外急救、ICD及导管消融治疗、药物治疗、临床病例等专业内容,聚焦当前心脏性猝死综合防治的热点及前沿问题、开展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旨在通过科普宣传、院外AED普及、院内ICD治疗及导管消融技术的推广,从治疗理念到治疗策略,从药物到器械,全面提升心脏性猝死的综合防治水平,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为健康中国宏伟愿景作出贡献。

  比如,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提出了心脏性猝死综合防治工作开展需要突破的三大要点。首先,要用科学的方法寻找心脏性猝死发生的规律;其次,要采用精准的预防和诊疗措施,做好基础疾病的控制与预防,从技术层面上明确救治措施,对患者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最后,要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因为科学规律始终存在,对猝死规律进一步了解以后,才能找到防止猝死发生的各种诊疗技术。因此,华伟教授启动的心脏性猝死综合防治(PSCD)项目全国巡讲在推动心脏性猝死科学规范创新诊疗上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指出,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长期以来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心脏性猝死的防治重在防,往往到了治理环节就很被动。要真正把高危人群、中危人群筛查出来,进行精准预防。”除此之外,要向社会人群有效地推进和普及徒手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抓住紧急救治的黄金时间。对于心电生理和起搏医生,要充分掌握好适应征,加强相应救治应用的规范化管理。

  相关新闻

  广东深圳的心脏性猝死防治路线

  投入近两万台AED 挽救51条生命

  有效心肺复苏,及时电除颤相结合,能有效提升心脏性猝死的院前急救成功率。随着AED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心脏性猝死人群从中直接获益,而且获益的是生命。

  一个非常明显的例证就在于广州马拉松,当携带着AED的骑行救护人员每公里巡检一段赛段时,广马已经再未发生过心脏性猝死这样的悲剧性事件。

  再就是广东的深圳,早在2017年,深圳就启动了“公众电除颤计划”,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14158台AED,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今年,深圳还将在住宅小区、学校、新增的地铁站等地点增设3000台AED,进一步夯实AED覆盖率全国第一的设置基础。

  截至今年7月21日,深圳全市的这1万多台AED成功挽救了51名心脏性猝死患者,挽救了51个家庭。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沈锐冰 通讯员 黄睿 欧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