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公共服务一体化:从破冰到提能
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将提高公共服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荔湾区政务服务中心,市民可通过“市民之窗”自助终端办理多个省内城市的便民服务事项。 荔湾区政数局供图

公共服务通办
走进广州市荔湾区政务服务中心,可以找到两台“市民之窗”自助终端。市民可通过这些“市民之窗”办理广州、佛山、惠州、江门等多个省内城市共计464个便民服务事项。
“广佛同城”十三载,地铁、高速路等交织成网,在物理空间上打破了两地的“距离感”;以政务服务“跨城通办”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一体化则划开了心理上的那层透明隔膜。
《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广佛将以均衡普惠、整体提升、区域共享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强化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文宏表示,从《规划》来看,两地的公共服务建设正从破冰阶段走向能力加载,横向上由点到面扩展,纵向上各线条不断深化突破,有效实现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
为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提供“广佛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在佛山市南海区居住、工作的广州人有100万之多。试想一下,如果我生活在南海,工作在广州,在南海的行政服务大厅能搞定公积金、税单等项目,起码可以省1个小时。”2017年,时任佛山市南海区政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高向伟曾这样向南都记者描述“广佛政务通办”的出发点。随着广佛同城化水平日益提升,政务服务互通“扩围”。区级层面,以南海为例,不仅推出多批“跨城通办”事项,更与广州番禺和南沙联动结对,扩大“跨城通办”“朋友圈”。市级层面,2020年8月,广州与佛山等12个省内城市的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共同推进政务服务“跨城通办”工作的通知》。目前,已实现广州2639项事项、佛山53项事项共2692项事项跨域通办。
多位专家以“先行者”“示范”“标杆”等评价广佛在政务服务“跨城通办”的地位。在广东社会治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代凯看来,广佛两地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务“跨城通办”,为全国其他城市和区域政务服务“跨城通办”贡献了“广佛经验”。文宏进一步提到,广佛签署“跨城通办”合作协议是基于实际需求和共同意愿达成的自主探索,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全国层面的“跨域通办”提供有益经验,并发掘落地应用的痛点问题。
实体大厅为“跨城通办”作“兜底保障”
面向“十四五”,《规划》提出,根据企业、市民需求及时增加两地实体大厅“跨城通办”服务窗口和事项,依托政务服务网及自助终端等载体进一步拓展跨城办理服务渠道和范围,利用5G+VR等技术提升服务体验。“虽然当前粤省事等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逐渐增多,但增加实体大厅‘跨城通办’服务窗口和事项仍有必要。”文宏表示,这是两地政府合作处理政务的展现形式之一。例外事项、特别需求,以及必须线下审核的政务事项也需要到实体大厅处理。
代凯也认为,从企业和市民的角度来说,需要考虑到办事的习惯偏好或办不成事的问题。例如,部分市民特别是老年人不习惯或不会网上办事,或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在网上办事。有了实体大厅就有了“兜底保障”。从政府角度来看,实体大厅是政务服务水平的直观体现,更是密切政企关系、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
此外,文宏提到,保障实体渠道畅通需做出很多努力。“第一个层面是两地工作人员交叉上班;第二个层次是两地可以办理对方的政务,这就涉及数据共享、权限互通、结果互认、标准衔接等问题;第三个层面则是不区分你我,两地的事是同一件事。要突破这几个层面并不容易。”
代凯建议,未来5年,一方面,两地应加强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聚焦企业、市民办事的难点,打通体制内部的堵点,统筹公共服务标准,互联互通相关信息数据,拓展“跨城办理”服务的领域和事项。另一方面,也要推进数字政府2.0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促进公共服务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大数字技术的应用,部署更多自助终端,提升政务服务“跨城通办”的用户体验和便捷程度。
打通要素以实现同城化共享
拓展政务服务跨城通办仅是广佛未来5年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之一。南都记者注意到,整体来看,相较于广佛同城“十三五”规划更着重合作交流与数据对接,“十四五”规划更注重公共服务的共享优质均衡普惠。比如,《规划》提到推进高校合作办学。在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看来,广州的高校、医疗教育资源较丰富,佛山的土地资源相对多。两地推进高校合作办学,将成为推进全域同城化的实际步骤。
构建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也值得关注。《规划》提到,将加快医保目录和报销政策统筹衔接,推动成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团采购联盟。促进工伤认定政策统一、结果互认。推动两市市民卡、社保卡互通互用。
“广佛全域同城化实质上需要突破刚性的行政限制。目前只能先打通要素,比如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降低限制的影响,进而达到同城化共享目标。”文宏表示,公共服务大多源于自下而上的需求的归集,通过市场、社会力量倒逼行政体制改革。《规划》中多以柔性和软性举措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而突破行政的刚性约束,这种理念是值得赞赏的。
代凯也提到,《规划》中提出共享优质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反映了两地主动回应广大市民对更高质量、更均等化公共服务需求。他建议,接下来,应当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需求,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配置,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水平,提供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突出技术赋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企业和市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推动公共服务数据共享和资源调配,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