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番禺夜市中穿行 看老故事与新发展演奏的市井乐章

探营②
番禺厦滘 西坊大院
百花齐放的“新市井”
让番禺的“老地方”“老故事”
在城市“新发展”中完成了华丽蜕变之路,
保留了原有的文化情怀,
提高了市民街坊的生活质量,
也为蓬勃发展的“夜经济”
提供了更好更优更有时代感的载体。
在广州博物馆,有一件秦代漆奁,上面刻着“蕃禺”二字。(古“蕃”“番”可通用),这是广州古名早期的珍贵实物记录。如今,说起番禺,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气势磅礴的新光大桥、充满欢声笑语的长隆欢乐世界、人才济济的广州大学城、楼宇经济蓬勃发展的万博CBD。
为了推进“南拓”战略,广州市政府对1997年规划的6号线线位稍作调整,将其南延至番禺,重新命名为3号线,并于2000年10月向国家申报立项建设。通过地铁可以了解一座城,今天本报推出“新夜态-粤夜粤精彩”夜市探营系列第二篇,沿着地铁3号线,走进番禺流光溢彩的“夜生活”,感受番禺“老故事”和“新发展”的碰撞融合。
第一站 厦滘
地摊夜市+网红街 烟火气释放城市更新新活力
老广有言:“食在广州,味在番禺”。说到番禺的“夜生活”,怎么能少得了美食。位于番禺区洛浦沙滘岛中部的厦滘村就是一个被美食包围的地方。这里,还是广州地铁3号线位于番禺的第一站。
周末(8月27日)的傍晚,南都记者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出厦滘地铁站,立即被热闹的街景吸引,大大小小的餐饮店映入眼帘,岭南潮色鱼仔店、燃MUSICAL LIVE HOUSE音乐餐吧、重庆火锅、茶理宜世……被餐饮店包围的广场停满了成排的车辆。
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厦滘南路的夜间集市。100来米的夜市就设在主干道两边,聚集了大大小小50多家小吃摊,整条街飘着辣椒蒜蓉油炸的香气,处处弥漫着市井的烟火气,在霓虹灯照耀下,热闹非凡。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能听到食客的嗦粉声、摊主的吆喝声、移动支付的到账声。吃饱喝足的食客,移步百米,就能来到凭借着几万㎡网红直播街火爆小红书的岭南电商园。就在今年的7月1日,一条新的网红街“上河里国潮街”在广州正式亮相,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前往拍照打卡。据了解,“上河里国潮街”正是岭南电商园推出的第四条网红街。早在2020年8月,该园区推出的OMG网红直播街,就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过千万流量。
很多人并不知晓,OMG网红街所在地曾是全国最大规模的鞋业采购总站“岭南鞋城”。从传统批发市场转型为电商园,再升级为网红商业综合体,这片十几万㎡的土地已悄然萌发出新的生命力。
岭南电商园总经理欧阳州勇告诉南都记者,针对不同风格的街区,他们引入不同的业态,为消费者带来一站式吃喝玩乐购体验。进入园区内,可以看到11条街道,呈现出国潮风、港式风、日韩风、欧美风、ins风、市井风等不同风格。月色之下,街区内停放的巴士、竖立的广告牌以及各式各样的商店、集市,在灯光下生发出温馨的色调,人来人往间除了吃喝玩乐、打卡拍照,还能认识新朋友。
曾被央视报道的网红旧物店“永续旧物”就开在岭南电商园内。店主武同学告诉记者,他于去年4月来这里开店,“园内的场景布设和管理服务都让我很满意。”据他介绍,节假日和夜晚的人流使得他的旧物销量一直往上涨。
“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里交通便利,每天的人流量都在一万以上,特别是夜间游客更多。”欧阳州勇认为,夜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城市消费复苏,“我们相信,通过合理的设置改造,岭南电商园会越来越出彩。”
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番禺区人口达到了281.83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了14.57万。番禺区成为2021年广州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区,而厦滘便是很多“广漂”的梦想出发地。
来厦滘夜市摆摊卖炸串已有三年多的21岁雷州小伙梁曼凯告诉记者,在这里可以安心地做小成本创业,稳定的人流量和街道对地摊夜市的规范管理让他感到安心。80后村民陈先生也表示,外来人口涌入让厦滘古村更为热闹、富有活力,城市更新建设也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村民收入。“我那天发烧想吃烤串,但摊主不卖给我,反而叫我去买李姨的糖水,我真的好喜欢这里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从湖南来广州工作,在厦滘住了两年的李小姐这样描述她心中的厦滘。
洛浦街党建工作办(宣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厦滘村夜市有专人负责安保及交通疏导工作,并会在中轴区域的垃圾分类点和摆卖区域进行大清洁行动,因此经营秩序、交通秩序以及环境卫生整体良好。夜市为下班的务工人员创造惬意的晚间生活,为外来打拼的务工人员创造就业、创业的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热闹的夜市不仅丰富了城市的业态,也大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第二站 西坊大院
“绣花功夫”微改造 拉满夜经济浪漫氛围
如果说,厦滘夜市探营是感受一场城市建设更新下带来的味道之旅,那么继续乘坐广州三号线再往南,来到离市桥地铁站2公里不到的西坊大院,则是开启一场“绣花功夫”微改造所带来的“记住乡愁、留住情怀”的艺术之旅。
南都记者还没走进西坊大院东门,就看到泛黄路灯照耀下,已经有年轻人围着大门拍照打卡。跟随指引进入园区,光彩夺目的霓虹灯把西坊大院装扮得分外迷人:红砖墙、老瓦房,壁上青藤郁郁葱葱,老旧的招牌LED灯、斑驳的墙面……浓烈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似乎在述说着市井烟火里的旧时光与新天地。男女老少游客往来穿梭其间,欢声笑语让这里极具生活气息,俨然成为了番禺人新晋的夜生活据点。
来到这里就不能错过在网络上被年轻人火爆打卡“出圈”、拥有30米高“书楼”的米谷书店。“我家就在附近,我很喜欢来这看书,除了荡涤心灵,陶冶情操,欣赏书楼也是不错的视觉放松,让人有种说不出来的惬意”。在南京读大二的郭月欣告诉记者,暑假期间她还邀外地同学来家做客,经常带她们逛西坊大院,米谷书店是她们最喜欢的景点。
米谷书店是西坊大院通过大量的景观、建筑去营造氛围,充分融合历史文化基底与当代艺术新潮的缩影,当我们走遍整个园区,眼中的每一景都能呈现出新旧文化的冲突感与交融感。
让人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败的废弃厂房:树木倾倒、杂草丛生,道路坑洼不平,墙面破旧不堪甚至有部分建筑的瓦顶坍塌。直到广州九方印集团的到来,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2019年起,西坊大院以文化先立、商业造景、旅游引流模式开展微改造。仅用一年时间,一片超过60年历史的红砖瓦房厂区蝶变成一座聚合市井生活演艺、民俗风味体验、国潮艺术展览、网红经济形态的沉浸景区式市井生活演艺场。经过3年多的持续筛选与发展,如今的西坊大院已入驻企业数量超过200家,文化产业类型占比80%,包含创艺设计、博物展览、直播演艺、艺术潮流、网红商业、集市活动等,成为了一个有意思、有故事的文创企业首站及番禺文化企业发展总部基地。
经常来这参加集市活动的90后冰淇淋快餐车女摊主告诉记者,她一年前就选择了来西坊大院市集长驻,这里的人流量大,销量也不成问题。
也有一批手工艺人从赶市集转为来这里开工艺小店。从买方到卖方,来自湖南的90后钩针摊主龙小姐就是其中一位。她告诉记者,这里的消费群体涵盖了男女老少,每场集市活动都可以有较好的销量。她的钩针产品种类繁多,有年轻消费群体喜欢的小动物、卡通人物,也有年老群体喜欢的钩针衣饰品。
走在西坊大院的主干道上,除了看到驻足在集市摊位前淘好物的人流,还能偶遇热爱音乐的年轻人组成的乐队驻场,在夜幕下轻吟浅唱,细腻且深情,将整个园区的浪漫氛围感拉满。
探营手记
“老地方”在“新发展”中 碰撞出街坊邻居的幸福火花
《番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时期番禺区要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改革开放动力更足”“文化综合实力更强”“生态宜居环境更美”“人民群众生活更好”“协调发展步伐更快”“城市治理效能更优”,将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再上一大台阶;并将番禺区定位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和创新动力源、广佛同城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美丽城区。
伴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消费者不再只聚焦于单个产品和服务,而是更注重消费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和情感共鸣。岭南电商园的场景化改造、西坊大院通过“绣花功夫”完成的产业功能转型升级、遍布番禺广场公园里的大小夜市、大街小巷里的深夜食堂……百花齐放的“新市井”让番禺的“老地方”“老故事”在城市“新发展”中完成了华丽蜕变之路,保留了原有的文化情怀,提高了市民街坊的生活质量,也为蓬勃发展的“夜经济”提供了更好、更优、更有时代感的载体。
这一切,让番禺的“夜经济”在其特有的“夜文化”“老故事”中释放着新活力,为建设幸福美丽番禺贡献更多力量与活力。
策划:裘萍 江英
统筹:伊晓霞 黄琼红
采写:南都记者 伊晓霞
摄影:南都见习 记者 张德威
新媒体协作:林至钦 李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