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邂逅 飞鸟猛禽
白云山成 绝佳去处
专家称,这与白云山的生态修复及国家对候鸟保护的成效相关

白云山龙虎岗的观景平台上,志愿者们随时准备“捕捉”飞鸟的身影。南都记者 陈卓睿 摄

赤红山椒鸟

鹊鹞

日本松雀鹰

叉尾太阳鸟
秋高气爽,候鸟南飞。近期,广州白云山摩星岭、龙虎岗一带凭借着高海拔的优势,成为了观鸟爱好者们观察猛禽高飞的绝佳去处。
10月23日,南都记者跟随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志愿者来到白云山龙虎岗观察拍摄。短短一上午,志愿者们就目击并记录到包括蛇雕、白腹鹞、鹊鹞、普通鵟、凤头鹰、凤头蜂鹰、日本松雀鹰、褐冠鹃隼等超过10种珍稀猛禽,出现频率达数十只次。
据了解,该协会发起的2022年秋季白云山猛禽观测志愿活动从9月23日开始至今,已有超过五次单日观测到超过100只次猛禽。有专家指出,猛禽作为食物链上层乃至顶端的物种,它们频繁的出没意味着白云山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有了明显成效。
数十个长焦镜头等待猛禽现身
上午10时许,南都记者来到位于白云山龙虎岗的观景平台。当天的天气晴朗,山顶上吹着和缓的东北风,是适合观鸟的好天气。此时的观景平台早已挤满了前来观测猛禽的志愿者们,数十个长焦镜头对着湛蓝的天空,随时准备“捕捉”猛禽飞翔的英姿。
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会员、珠海市观鸟协会鸟类调查部主任陈什旺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告诉南都记者,自己是在9点40分左右来到龙虎岗观景台的,在20分钟内,已经拍到了蛇雕、普通鵟等多种猛禽的照片。在龙虎岗周边,猛禽的出没较为频繁。南都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一般相隔5-10分钟,就有猛禽出现。它们有的在云端不断地盘旋,有的以极快的速度从人们的视线中一闪而过。
事实上,要准确发现并拍摄猛禽的飞行瞬间并非易事。由于当天日照较为猛烈,猛禽飞在高空,有时仅仅只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黑点。南都记者亲测,抬头在天空中仅凭肉眼搜索不到一分钟,眼睛就变得非常难受。不过,这难不倒拥有多年观鸟经验的陈什旺,只见他快速用肉眼锁定猛禽的活动方位,抬手摁下快门,一只猛禽在空中滑翔的身姿就被镜头定格了下来。随后,陈什旺快速地通过猛禽的整体轮廓、翼指、翼形和尾形、头胸腹以及尾部的花纹、飞行方式等综合判断,这是一只鹊鹞。
志愿者两小时内就拍到8种猛禽
从上午10点至中午12点,短短两个小时内陈什旺和其他志愿者们就拍摄到了蛇雕、白腹鹞、鹊鹞、普通鵟、凤头鹰、凤头蜂鹰、日本松雀鹰、褐冠鹃隼共8种猛禽;此外,一些路过的小鸟例如金腰燕、小白腰雨燕、赤红山椒鸟、红耳鹎、叉尾太阳鸟、鸲姬鹟等也有入镜。
23日上午的拍摄,是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发起的2022年秋季白云山猛禽观测志愿活动的一小部分。据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秘书长甄军介绍,活动从9月23日开始至今已有一月,目前已有超过五次单日观测猛禽活动超过100只次,其中10月20日单日观测到猛禽的活动,多达297只次。“我们认为,由于白云山独特的资源优势,这里已成为广州市猛禽观察的首选之地。”甄军说。
焦点 为何在秋季猛禽频繁在白云山现身?
那么,为何秋季白云山上猛禽出没如此频繁?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胡慧建告诉南都记者,猛禽的出没与近期候鸟南迁和白云山的地理条件、生态修复等因素息息相关。
“高飞对猛禽而言,一方面是有利于隐藏自己,另一方面是猛禽在高处可利用良好的视野搜索食物并发起攻击。”胡慧建认为,白云山间较为强盛的上升气流也为猛禽的高飞带来了很好的助力。
从具体分类来看,胡慧建表示,现阶段出现在白云山上空的猛禽大致可分为留鸟和候鸟。除了蛇雕、黑耳鸢等留鸟以外,猛禽本身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往往会紧随着食物链当中一部分小型鸟类往南迁徙。
“猛禽尤其是候鸟类的猛禽多了,这就意味着有两方面呈现出总体向好的趋势。”胡慧建认为,白云山经过对本地阔叶林的修复与改造,使得白云山上的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以往我们在白云山一年里最多只能统计出约60种鸟类,但近年来,一年在白云山上统计出超过150种鸟类是很容易做到的。因此,南迁的猛禽就可以在白云山的大环境里获得更多的食物,使白云山成为猛禽们迁徙的‘服务区’或落脚点,体现出当地显著的生态修复成效。”
另一方面,猛禽与其他候鸟不断增加的出没频次也体现出国家对候鸟迁徙沿线的有力保护。“以往候鸟一路迁徙时,途中常会落入不法分子设置的捕鸟网中,真正能抵达目的地的个体数量占比约7成。”此外,胡慧建指出,当今更多人开始对鸟类有较强的观察意识,“相信在未来,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市民会有更多观察到猛禽的机会”。
知多D
猛禽泛指凶猛的掠食性或食腐性鸟类,例如鹰、鵟、雕、隼、鹞、鸮、鹗等,通常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粗壮有力的喙和脚爪,善于捕捉其他的小鸟及动物,属于食物链上层乃至顶端的物种,通常会有在高空飞行的习性。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供图:陈什旺(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