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壮乡小伙的非遗创新之路
连山壮锦夺国赛金奖,项目负责人冀麒宇表示将继续“完善壮锦技艺传承基地”,打造“壮锦文旅小镇”


日前,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线上举办,清远市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联合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参赛的“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时代新风”项目荣获总决赛金奖。项目负责人、连山壮锦技艺非遗传承人、95后冀麒宇表示,将继续“完善壮锦技艺传承基地”,进而推出“非遗展示馆”,打造“壮锦文旅小镇”,以乡村旅游让壮锦走向更大的平台,实现乡村振兴。
“壮瑶风采”折桂“互联网+”国赛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等十二部委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共有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340余万个项目、1450余万人报名参赛。据了解,该双创大赛已成为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平台,是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影响最大的高校双创盛会。
在150个入围总决赛的项目中,“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时代新风”项目与全球顶尖的科技行业、高新材料应用等领域项目同组竞争,历经十多个月、数十轮淘汰赛,最终荣获总决赛金奖,是赛道内唯一荣获金奖的非遗类项目,也是大赛八年来广东粤北地区的国赛首金。
“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时代新风”项目负责人是连山壮锦技艺非遗传承人冀麒宇,这位95后的壮家小伙子还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冀麒宇介绍,刚开始,大赛主题为互联网+的赛事,而“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时代新风”比较偏非遗文化风格而缺乏信心。但是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对非遗壮锦的创新充满了信心,决定放手一试。
非遗壮锦开启“四大创新”
非遗壮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织机创新、面料创新、染色创新、设计创新等四方面,且这四大创新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且已在实践中有了很好的成果。
传统的织机较庞大,且操作复杂,技艺学习至少要半年、织锦需要一个多月,但改良后的织机新人上手仅需三天,即可“上岗”。对于壮锦面料的创新,冀麒宇坦言,这些专业范畴的创新得益于学校的专业学习。布料里增加了生物蛋白纤维,将原来10线一股改良为3线一股,既改善了传统面料的厚重感,又增加了舒适性,将壮锦“与民同乐”又拉近了一步。他大胆地革新了染色。传统的壮锦只有黑、红、黄、蓝、绿5种颜色,且因为都是植物染色,色彩呈现经常不稳定,现在仍沿用传统的植物染色法,再融入媒染剂和辅助剂,制定了稳定的配方,使得壮锦从5色变成了220多种颜色。此外,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已有签约的设计师团队,建立了“纹样数字资源库”,在设计上进行创新。
当前,冀麒宇团队已申请了9项国家专利,且其设计制作的壮锦,不仅有文创产品,也有高端定制的产品,从服饰到家居、家纺,运用的场景得到延伸。
人物
壮乡95后非遗传承人 助力当地贫困村民增收致富
冀麒宇出生于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太平村,是钱氏家族第19代壮锦传承人。冀麒宇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我的壮锦梦来源于我的太姥姥,她是清末时代的人,一直恪守一生做好一件事,在她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壮锦;当年她都记不清我们亲人的名字了,但唯有记得壮锦的事情,还一再叮嘱我要学好织壮锦”。对于太姥姥对织造壮锦的执着,冀麒宇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壮锦的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冀麒宇上高中那一年2014年的“壮家七月香戏水节”,冀麒宇以壮锦的元素,原创设计了连连、山山的卡通形象,后续还创作了连山八景等作品。当年,连连和山山的T恤在“戏水节”的美食特产街上很快被抢购一空。
第二年,他又开创出更多壮锦元素的产品,包括双肩包、挂饰等。这次以少数民族风及壮锦元素“试水”的成功给了冀麒宇很大的鼓舞和信心,也让他更坚定了探索“壮锦”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高考填报志愿时,冀麒宇目标明确是“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广东省纺织工业学校)”,并如愿以偿来到该学院的“服装设计系”。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几乎每一门功课都与壮锦联系起来,这对后来发展的织机改良、面料创新和染色改善等成功举措息息相关。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毕业设计展,当时他创作了一幅大型的壮锦。当时“学生就业指导”的黄婷老师被他的想法所吸引,跟随着冀麒宇来参观他的壮锦。自此,黄婷老师便成了辅导冀麒宇创业的引路人。
2020年,冀麒宇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成立了“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对村民进行壮锦织造技艺培训,帮助她们售卖壮锦作品。创业之初,冀麒宇通过大量的走访和市场调查,总结出了“制作成本高、生产效率低、面料应用范围窄、销售渠道滞后”等正是众多织娘不愿意再织壮锦的原因。
为解决壮锦技艺传承困境,冀麒宇团队开设了“壮锦织造技艺培训班”,对贫困家庭留守妇女进行工艺和知识培训,通过“送培在家,就业在家”助力当地贫困村民增收致富。目前,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帮扶带动980人就业,学员普遍一年增收5万多元。村民们在创新模式下就业更灵活,既能照顾家庭又不耽误务农,既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又实现了家庭增收。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肖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