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距考研仅剩18天,那些放弃考研的人:

不卷了,不考了 换条路走走吧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孙小鹏 杨晓彤 12-06 02:04

  9月11日,赵晓在图书馆外背书时,随手拍下洒在墙上的阳光。

  距离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还剩18天。备考进入冲刺阶段的同时,也是考生放弃考研的高峰期。

  据悉,2022年广东省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共26.3万人应考,实考21.3万人,参考率81%,略高于2021年。2022年陕西省考研参考率85%。每到考研季,总有部分报名考生最终放弃竞争研究生的入学门票。

  有人因课程压力和考研压力同时袭来而打乱了阵脚,有人在秋招中寻得了考研之外的出路,还有人在跟风考研的大流中迷失了方向。有学生向南都记者表示,坚持或放弃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个人选择不同,放弃考研是一个坦然认清自我的机会,也是一个以退为进、重新思考并寻找人生未来方向的契机。

  选择

  学历是职业门槛 考研也存在“从众效应”

  中国八大会计师事务所是金融专业本科生吴小博的求职目标,在他看来,手握研究生学历更容易在招聘中脱颖而出。早在大二时,他就购买了英语、数学等考研资料着手备考。

  不少在校生考研的初衷与吴小博相似,认为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本科生好,为了跨过理想职业岗位所设定的学历门槛而考研。广告学本科生林熙熙通过做家教兼职摸清了未来就业的目标——教育行业。搜索教师岗位时她意识到,若想考到一线城市的教师编制,首先得面临专业背景和研究生学历的筛选,于是她决定跨考语文专业的研究生。

  近年来,各类大型考试中常见“从众效应”。南都记者曾就“教资热”话题进行采访,部分学生表示考教资只是一个随大流的决定,“考研热”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大三下学期,就读于二本师范院校的赵晓发现,班里大多数同学都在着手准备考研,她也因此受到鼓动。然而,在取舍了专业、院校、城市后,她只能继续报考自己目前在读、却并不喜欢的小学教育专业,这一开端也使她后续的备考一度陷入迷茫。

  难度

  分数线上涨、疫情管控 考生压力倍增

  吴小博虽然自大二起就已开始准备考研,但这只是学习和生活的“支线任务”之一,他同时还考取了证券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证,进行银行大堂经理助理、会计等岗位的实习。大三下学期,他备考的心理压力随着金融硕士考研国家线的暴涨而增大了。

  据了解,不仅是金融类专业,2022年经济学、心理学、师范类等热门专业的分数线普遍水涨船高,全国多所高校的复试分数线甚至一度超过400分,频频登上当时的热点话题榜。

  除了水涨船高的分数线,部分考生在面临疫情管控时也感受到了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7月底,成都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林熙熙被管控在家,做核酸成了她每天唯一能出门放松的机会,再加上父母正在外地出差,她每天只能在空旷的家中孤独备考。小区内的流动核酸点喇叭持续鸣响,安静的复习环境被打破,林熙熙的作息也被打乱了。“我每天吃饭只是对付两口,躺床上难以入睡,但我也不想坐到桌前学习,整个人的情绪逐渐濒临崩溃。”

  林熙熙尝试着调整备考状态,但她已明显感受到注意力越发涣散。她手机上的学习专注类APP也显示,手机锁屏时间已从7月份近85小时的峰值到在9月时跌落至谷底。“我看似在努力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实际上是在为退缩打掩护,那会心里挺着急的。”

  赵晓的备考状态虽没有受到封控的影响,但她每周在专业课程、实训和考研复习之间来回辗转,最后精疲力竭。2022年初,赵晓花费了近5000元报名网课辅导、购买复习资料。大四开学后,赵晓面对专业课、作业、教学设计的同时,还要前往小学校园中听课、模拟上课,并准备英语四级等考试,留给考研的复习时间非常零碎。她发现自己无法在复习时集中注意力,备考效率更是逐渐下滑。

  随着考研初试的日子越来越近,赵晓重了20多斤,内分泌紊乱导致脸上长满痘痘,情绪也变得喜怒无常。某天下午,赵晓照常在图书馆楼道里背书,初冬的寒风冷得直钻骨头,此刻她第一次想要反问自己,半年前为何会随大流做下考研的决定,“读研究生需要有钻研学术的能力和兴趣,而这两项我都不具备,我好像只是为了拿到那一纸文凭、便于找更好的工作罢了。”

  面对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的自己,以及半年来一直做不对的英语阅读、没刷完的《肖秀荣1000题》、背不下去的专业课,她无法说服自己必须走上考研的考场。

  出路

  弃考转向找工作 要学会平视自己

  金九银十秋招季,学校内的招聘会陆续展开,吴小博清楚地记得,自己在距离考研还剩65天时放下了考研的执念、开始投递简历。凭借丰富的实习经历和资格证书,他已收获来自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等公司的4份录取,目前他还在继续寻求大平台的工作机会,“研究生需要花费两到三年时间才能毕业,等到那时就业形势会比现在更好还是更差呢?我不敢肯定。还不如积攒三年工作经验,未来我同样可以有底气去追求梦寐以求的公司和岗位。”

  11月的某一天,林熙熙深刻感受到,在那种硬着头皮背书刷题却毫无收获的状态下多待一刻,都是在虚度时光,而不是在寻求进步。为了缓解备考焦虑,并了解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价值,她陆续投出两份文职岗位的简历,并成功收到工作录取通知。林熙熙最终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帖子作为放弃考研的宣告,有不少人留言劝她:“何必在临门一脚的时候才放弃呢?”

  “别人建议的‘调整状态’我并非没有尝试过,坚持也只是在延续痛苦。不是人人都必须考研,备考进度停滞不前时,或许换一条路才是真正寻求改变的开始。”林熙熙目前已前往深圳某公司开展实习,虽然这份工作偏离了原定的职业规划,但她从中仍得到许多宝贵的处事经验,也期待自己能在职场中不断进步。

  在赵晓看来,坚持需要看条件,如果复习时已人在心不在,还不如及时止损先把手头的课业完成好,再去探索自己更适合做什么事,“盲目的坚持在我看来就是做无用功罢了,到头来感动了自己还一无所获。”

  11月19日,赵晓鼓足勇气打通了母亲的电话,说明了自己放弃考研的决定后,失落感和愧疚感席卷全身,她趴在图书馆的墙上低声哭了许久。“妈妈听完我的解释后和我说:你仰望别人时羡慕别人站得很高,同时觉得自己很渺小;但是你向下看时又有很多不如你的人,你又会自满。所以你只需要学会平视自己,遵循内心。”

  观点

  硕士毕业生比本科生吃香?

  专家:不绝对,需通盘考虑自身专业、兴趣、家庭因素等

  针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本科生好”这一看法,华南师范大学广州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等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余晖向南都记者表示,这一观点并不绝对。多数行业的头部单位在招聘时的确会倾向于研究生,但读研会花费两到三年时间,考虑到社会中存在的学历“贬值”现象,以及读研本身的经济成本,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本科毕业时提早在职场“占坑”反而比读研更加实惠。因此,大学生需要通盘考虑自身的专业情况、兴趣特长、家庭因素等,做出最适合自身的判断。

  此外,“考不考研”跟“考不考得上”是两回事,前者是价值判断问题,而后者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近年来,考研所需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对于考生学术能力、应试素养和意志决心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这也意味着,如果选定了考研的道路,就不能抱有侥幸心态,而是要付出最大努力才有可能如愿。”

  余晖建议,学生可以首先思考以下问题,以此辅助自己做出是否考研的选择:自己适不适合、喜不喜欢读研?读研对自身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是否做好了时间、精力和财力等考研的准备?是否有相应的能力和意志以达成考研目标?

  余晖还提到,即便毕业当年求职或考研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学生也无需过度焦虑,迈入“空当年”(gap year)仍有退路。“一方面,国家对于应届生身份的保留期限已经有了比较灵活的设定,意味着毕业之后可以继续从容不迫地求职;另一方面,在毕业后全力准备考研,时间和精力反而更充分。因此,所谓‘空当年’其实并非空当,毕业生们可以利用这一年继续完成既定规划,实现人生目标。”

  (应受访者要求,吴小博、林熙熙、赵晓均为化名)

  采写:见习记者 杨晓彤 南都记者 孙小鹏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