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自来水 绵绵羊城情”征文获奖名单出炉!
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南方都市报共同主办,34篇获奖作品从千余篇投稿中脱颖而出


扫码关注南都校探

为充分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中水与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提高公众对自来水的认识,重视水资源保护,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南方都市报南都教育联盟及南都校探联合开展“滴滴自来水 绵绵羊城情”自来水有奖征文。经过两个多月的征集、多轮评选,获奖结果出炉。
此次征文活动共收到1000余篇全市各中小学生投稿,引发3万余人次关注,在网络点赞中获得了110万次点赞。经过重重的评选,共有34名中小学生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斩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作品奖。在这些佳作中,小作者们有的梳理了广州自来水百余年发展历史,感受深厚;有的讲述自来水历史的变迁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有的记录了自己如何珍惜水资源、与水的结缘、爱水的感想。一篇篇故事或真挚感人,或生动有趣,或观察细致,或发人深省,展现了广州这座“国家节水型城市”节约用水的新潮流、新风尚。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广州市民体会到自来水作为珍贵的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即日起,优秀的获奖作品将陆续发布在南方都市报、“南都校探”公众号、南都APP上。更多征文活动、颁奖后续报道,可关注南都校探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
◎一等奖
水润羊城,温情其中
◎作者:黄馨漪 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一
◎指导老师:张海元
秋风飒飒,波光粼粼。黄昏斜阳抚平了羊城的繁华与锐气,连同路边的枝叶,浸没在温柔的珠江里。我倚着护栏,闭上眼睛,倾听江水阵阵轻抚滩泥。水声夹杂阵阵孩童欢笑声,我恍惚想,江水会陪伴多少个稚子顽童成长?江水又是否将路过千家万户的水龙头,铭记千家万户的生活琐碎?记忆是一本泛黄的相册,徐徐向我摊开……
一家之水·忆成长
“哎呦!”5岁时的我挽起袖子,手指紧紧地扣住盆沿,指尖涨得发白,红着一张脸,略微吃力地搬起装有洗米水的盆子,一步一步挪到花盆旁,慢慢倾倒,淘米水害羞地跑进泥土中,发出咕噜咕噜的快活声……记忆里面,我们家有特别多的桶,一些可以利用的水,奶奶都用桶装着,像是收藏了数不清的宝贝。从小奶奶就拉着我的手,不厌其烦地教我“淘米水可以浇花”“洗衣水可以用来拖地”,对待每一滴来之不易的自来水,奶奶总是无比珍惜。十五岁的某天,我行走在校园中,听见走廊传来急急的水声,大概是哪位同学匆忙间忘记关水龙头吧?便连忙返回,迅速关上水龙头,直到水声停止,我才满意离去。当初,奶奶教给我的知识,那份传递给我的责任,以及那份与自来水的情,我从未忘却,更将这份情记于心上。成长过程中,是节水这一看似简单的责任,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邻里之水·暖人心
“叮咚——”我急匆匆地跑去开门,发现一张疲惫的面庞,是邻居家的老奶奶!只见她的脚边放着几个水桶,头发乱蓬蓬的,满身都是尘土,她不好意思地笑道:“我家水管正在抢修,平时压根没想过会停水,唉,怕不够喝,可以来你们家借一点水吗?”“可以可以!”我想都没想便直接答应了,连忙接过她的水桶,转身往卫生间跑去接起水来,又一边递给她一杯温水,邀请她在家中一坐,面对这快溢出来的几桶水,老奶奶犯了难,她上了年纪,腰腿不好,爬楼时总是要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地挪上楼梯。我瞧出了她的难处,于是自告奋勇,“奶奶,我来帮您!”还没等奶奶说“不”,我已一手拎抬起水桶,一手推开大门,一步两步地挪过去,第一次进到老奶奶家中,才从老奶奶那得知她的生活有诸多不便。跌倒后无人搀扶,疫情封控时的买菜难题……言语间,我还帮奶奶解决了她手机上的程序问题。“幸好有你啊,小姑娘!”老奶奶握着我的手,热切地说着,用手背抹了抹眼角的一滴不易察觉的泪,又送给我一串飘香的粽子。在奶奶家的大门前,我呆呆地站着,内心万千感慨,我想,自来水是一座桥梁,将人与人之间联系起来,将真情传递,将友善送出,自来水是邻里情,是互帮助,是暖人心。
◎二等奖(部分)
又“平”又“靓” 广州自来水
◎作者:严淮钰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
◎指导老师:蔡玲
自来水,多么普通的东西,12年来,我一直觉得它是本该存在的。而今年8月份的入学军训让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自来水的重要性,第一次关注到广州自来水的不易。
中大附中初一年级入学军训的地方在帽峰山脚一个看起来“与世隔绝”的地方。军训第二天,刚习惯在烈日下站军姿的我正庆幸自己终于克服了中暑呕吐,偏偏这个时候,脸上的汗水顺着脖颈流下,全身出其不意地又痒又疼,我禁不住用手去挠了又挠。撑到下午训练完,我立马找到校医,这才知道我长的是成片的痱子!拿着校医给的花露水,我躲进卫生间开始前胸后背拼命喷,没想到剧疼到惨叫,以至于楼下还在上晚操的全年级同学都因为我的惨叫连连而被罚下蹲起立……
好不容易熬到晚操结束,我第一时间冲回宿舍洗澡,清澈的流水洒下那一刻,我的疼痛消失了,凉爽的水星带走了疲惫,抚平了疼痛,第一次留意到花洒倾泻的水流,是这样的晶莹清澈,在日光灯的映照下,水花竟然如梦境般浮现出七彩,让我暂时忘却了伤痛。这真是一天中最感人的时刻。
当我军训结束回家跟父母诉说起自来水在军训时的“妙用”,父母则教育我要节约用水,将广州自来水多年来找水、净水的不易娓娓道来。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原来几十年前广州自来水并不像现在这样,这些清水如今从东江、西江、北江经过数百里的跋涉,经过数十道层层净化,穿越管网楼宇,来到帽峰山下,来到我们家中,从“源头”到“龙头”,包括我的一位舅父在内的多少自来水公司的叔叔阿姨们在保障着这座两千万人口大城市的“生命之源”。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时间,我对广州自来水着了迷,寻起了古。原来,自来水从1905年就开始滋养着南国花城,多少代广州人会像我一样,蓦然之间,感谢自来水的“守候”。
而如今从百度上搜“广州自来水”,基本上没有什么“新闻”,与千万人口打交道保民生的自来水公司更没有一丁点“负面新闻”,一直安安静静地当着默默的奉献者、耕耘者。真正算得上“大新闻”的是,广州自来水的价格从2012年起至今,水价竟然没有涨,价格在国内重点城市一直位于中下游,而广州自来水的水质在国内城市是相当领先的,可以媲美欧美,一拧开水龙头就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水。相比同期,粮食、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没有停止上涨的步伐,很多涨幅已经翻倍。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一拧就到的“自来水”,不是“自来”,这世间,总有人默默忙活着,带来活水带来清泉,我们唯有珍惜、唯有节约,才不辜负。
姥姥的旧水桶
◎作者:赵一诺 广州市实验外语学校小学部五年级
◎指导老师:唐群
姥姥家的阳台边上整齐地摆着一排花盆,里面种着绿萝、长春花、太阳花,还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花。轻风每每拂过,这些漂亮的花就肆意摇曳起来,好似要挣脱泥土的束缚,随风而去。太阳没那么大时,我就坐在花丛中欣赏这静谧的绿意,但余光里那抹不和谐的、格格不入的红却总是闯进我的视线。
那是姥姥的“珍宝”——一只红色水桶。
它的红不是明艳的、新鲜的红,而是一种破旧、斑驳且饱经风霜的红。提手上的粗铁条早已锈迹斑斑,暗红色的铁锈不断吞并着最后一处领地,一拎起来就嘎吱作响,好像随时都会断裂;铁条中间的塑料握把也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而覆上了一层暗黄,如一块打磨光滑的琥珀;弯曲的桶边并不整齐,凑近了看还能发现粗糙的毛边。而之所以说它是姥姥的“珍宝”,是因为我已经劝了姥姥无数次“丢掉吧,换个新的”,姥姥却总是笑着摇摇头说,“还能用,还能用。”
红色水桶不仅出现在阳台上,还出现在厨房里、水池边。姥姥用它盛淘米水、洗菜水,还有水池里蓄下的水龙头滴落的水。那这些水都到哪去了呢?看看阳台上那些娇艳欲滴的花就知道了。
“为什么不干脆接上自来水浇花呢?干吗要多此一举呀?”我问姥姥。
“你还小,不懂。这些水都是干净的,白白倒掉多可惜呀。”
我确实不懂,都是自来水,有什么好可惜的?我觉得这是老人家的“顽固思想”。不过不可否认,姥姥家的花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因为姥姥对待那些花比对我还细致,可每当看着年纪渐大的姥姥佝偻着腰,拎着那存了小半桶水的破水桶浇花的样子,我还是下定了决心。我偷偷扔掉了姥姥的旧水桶,换了一个白净、透亮的浇水壶。本以为姥姥会满心欢喜,夸我懂事,却没想到迎来了姥姥对我的第一次批评。
“您存的那点水够干什么呀?浇花重新接不就行了,干吗要用那个破水桶来回折腾?我们家又不是用不起自来水!”
姥姥闻言怔了一下,看了看崭新的浇水壶,又看了看我,默不作声。不知道是不是眼花,我好像在姥姥的眼神中读到了一丝失望和痛心。
“您要是那么喜欢用水桶,我再给您买一个就是了。”看着姥姥失神的样子,我有些于心不忍。
姥姥叹了口气,拉起我的手。“你妈妈在你这么大的时候,我也这样拉着她的手,提着那只水桶去取水。那个时候广州的自来水哪里有现在这么普及,全家人用水都指望着那一个桶。碰上咸潮,喝水都成问题!哪里还顾得上浇花!”
“可现在家家户户都接上了自来水,用水这么方便,干吗还要省那一滴半点呢?”我还是有些不服气。
“一滴半点也珍贵!”姥姥突然变得严肃了起来。“你今天浪费一滴,他明天浪费一点,人人都这么想,这座城市离再度缺水就不远了!”
“广州怎么会缺水?我们不是有珠江吗?”我仍觉得姥姥在故意夸大。
“宝儿,你想想自己每天要用多少水?洗漱要水、吃饭要水,你上的学校建起来要水,你去的商场运行要水,广州如今发展成这样哪里不需要水?可我们用掉的水再不像自来水那么干净,未经处理的水重新回到珠江只会增加污染,再次利用起来要花费更大的代价!而这个代价由谁承担?是你还有你的将来!姥姥并不是心疼那个旧水桶,而是痛心你的不重视、不节约!”
恍然间,我好像明白了姥姥为什么如此珍惜她的旧水桶了。
走在街上,看着这座我生活的城市,高楼林立,交通纵横。繁华喧闹中我好似听到了汩汩流动的自来水声,它们在这座城市中穿梭往来,历经千辛万苦从每家每户的水龙头中喷涌而出,滋润着每一寸土地,默默地养育着每一个羊城人。
回到家,我也让妈妈给我买了个小水桶,就放在我家的水池旁边。我想,像姥姥一样做个“固执”的人,也没什么不好。
策划:尹来
统筹:游曼妮 梁艳燕 刘哲
执行:刘哲 梁艳燕 黄璇
设计:+7
技术:麦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