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4万亿元!超额兑现承诺 今年减税降费这样发力

从目标加码到超额兑现,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共35个,呈现加力、扩围等特点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梁思华 12-28 00:00

  2022年我国退税减税规模刷新了历史纪录,且超出预期。

  12月17日,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2022-202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介绍,我国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预计超过4万亿元。此前,我国年度减税降费最高纪录为2020年,规模超过2.6万亿元。

  至于超出预期,不得不提到此前定下的“小目标们”。2022年3月5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6月,任务量“加码”,预计全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增加至2.64万亿。但与结果数据对比,仍稍显谦虚低调。

  南都记者注意到,减税减费从目标加码到超额兑现承诺,有赖于大力度支持政策接连不断地出台与落实。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减税降费相关政策文件共35个,呈现加力、扩围等特点。涉及留抵退税的相关文件最多,出现频次高达9次;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备受关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减税降费主要希望为市场主体减轻负担、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如果明年疫情好转,市场恢复带动企业恢复投资生产的信心和意愿,不一定需要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的刺激。接下来,推进实施减税降费的同时,还应配套优化营商环境。

  A

  大规模留抵退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要给全年度减税降费工作的关键词排个序,留抵退税势必排在前列。

  2022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全年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3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政策安排,包括存量留抵税额6月底前一次性全额退还,微型企业4月份集中退还,小型企业5、6月份退还;增量留抵税额4月1日起按月全额退还等。

  此后的每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几乎都会推出留抵退税相关的工作文件。高峰时期,如5月召开的3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两次均涉及留抵退税工作安排。

  所谓留抵退税,是指把增值税期末未抵扣完的税额退还给纳税人。2018年我国开始探索逐步退还留抵税额。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克清曾公开表示,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譬如集中投资、货物生产周期较长等原因,可能会导致一定时期内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这些差额就是留抵税额。在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对这个留抵税额不予退还,而是结转到下一个纳税期继续抵扣。实施留抵退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企业因为大额投资等因素形成的留抵税额,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进入2022年,留抵退税成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面临新的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留抵退税作为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重头戏,将为市场主体提供约1.5万亿元的现金流,这个数字是不小的一个数字。退给企业之后,企业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或者增加科技投入,拿到1.5万亿元,能够提升企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强力支撑。”3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增值税留抵退税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许宏才表示,大规模的留抵退税政策既能够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又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既惠企助企,又能够推进税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一举多得的政策效应。

  为了让留抵退税的红利更多更广惠及企业,加力、扩围、提速等举措不断推出。加力扩围方面,3月21日,《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发布,加大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等行业的留抵退税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行业,并一次性退还其存量留抵税额。6月2日,财政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今年出台的新增退税总额达到约1.64万亿元。6月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明确扩大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政策行业范围至“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

  提速方面,5月1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明确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六个行业大型企业,申请增值税存量留抵退税时间从今年10月提前至6月,并在纳税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于今年6月30日前集中退还。

  一系列政策下来,仅上半年全国超过1.8万亿元留抵退税款退付到纳税人账户,达去年全年办理退税规模的2.9倍。而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不含深圳),截至8月31日,共办理留抵退税12.7万户、1609亿元,退税户数是去年全年的18倍,退税金额约为去年全年的4倍。

  B

  加力扩围帮扶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实际上,2022年实施的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频频呈现出加力、扩围等特点。年初,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实施,包括退还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6个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减征小微企业“六税两费”,阶段性缓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政策等。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其中税费支持政策包括退还批发和零售业等7个新增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三项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并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等。

  8月份以来,一批接续政策再实施,包括进一步延长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政策期限,各地今年内顶格减免地方“六税两费”,实施支持企业创新的阶段性减税政策,主要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在今年四季度购置设备的支出,允许当年一次性税前全额扣除并100%加计扣除”“在今年第四季度,对现行按75%比例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行业,统一提高扣除比例到100%”“对企业出资科研机构等基础研究支出,允许税前全额扣除并加计扣除”等。

  从受益范围来看,增值税留抵退税从先进制造业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13个行业;减征“六税两费”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

  “政策‘扩围’让更多的行业及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有助于稳住市场主体、保民生、稳就业;政策‘加力’,促使政策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从而拉动中国经济全面增长;政策‘提速’,有助于促进积极财政政策尽快落地生根,见成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她总结,2022年实施的税收政策有三大特点,其中之一是侧重扶持小微企业,稳定市场主体基本面。今年以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重点向小微企业倾斜,缓解小微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困难。

  南都记者通过细化梳理也发现,扩围加力多与帮扶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相关。比如,3月,国家税务总局挂网的18条税收政策中,9条限定优惠对象为小微企业。包括前文提到的“六税两费”减征、进一步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等。

  小微企业数量多,政策落地的精准高效尤为重要。税收大数据因而被派上用场。例如,广东依托税收大数据,进行全面评估测算,通过盘清企业划型、行业认定、纳税信用、退库资金“四本账”,通过历史申报数据筛选出可能符合留抵退税条件的纳税人18万户;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减税免税“申报即享受”。浙江上线电子税务局便捷功能,自动识别政策适用对象,自动计算享受优惠金额,自动预填申报校验,大幅简化企业退税申请流程等。

  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9月20日,全国各项税费支持政策为小微企业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35万亿元。前十个月,个体工商户享受减税降费3285亿元,预计全年4300亿元左右。

  C

  政策叠加发力提振制造业

  从行业来看,2022年度减税降费的重点关注对象是制造业。早在2021年12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已明确,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要向制造业倾斜,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留抵退税方面,前文已提到2022年3月21日发布的公告,加大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截至9月20日,全国制造业留抵退税5818亿元,占比26.3%,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

  9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特别提到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该项措施实施之后,9月20日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机关为制造业纳税人新办理增量留抵退税341亿元,使今年制造业留抵退税累计达到6176亿元,退税规模居各行业首位。

  与此同时,聚焦企业创新研发活动、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接续落地。包括提高对中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购置设备、器具所得税税前扣除支持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等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等。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数据,截至9月20日,全国2022年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支持高技术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7618亿元。

  除税收优惠外,多层次帮扶措施共同发力。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并发布《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下称《促工业政策》),聚焦财政税费、金融信贷、保供稳价、投资和外贸外资以及用地、用能和环境五方面推出18项政策,着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

  南都记者留意到,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在上述通知印发后迅速跟进。3月24日,《广东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简称“稳工业32条”)出台,广东成为全国最早跟进落实《促工业政策》的省份之一。不到半年,广东又推出“稳工业32条”2.0版,从降低成本、提振消费、抓好工业投资和重大项目、加大招商、纾困中小企业、内外贸一体化以及支持企业壮大等七个方面提出措施,目标是要牢牢把握三季度关键期,聚焦全年目标任务精准发力,确保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广东全省开票销售金额同比增长4.3%。聚焦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工业开票销售金额同比增长6.4%。在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开票销售金额实现正增长。

  D

  减税降费同时应配套优化营商环境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并未公开提及2023年减税降费。不过,会议提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并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林江表示,会议未明确提到减税降费,不意味着明年减税降费工作按下暂停键,可能只是不将其作为主要政策推行。“减税降费的目的主要是在经济逆流环境、市场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让企业‘轻装上阵’。如果疫情过去,市场恢复,企业的生产投资也就不需要减税降费的刺激了。因此,不把减税降费作为重点来提,另一个角度也显示出中央对明年经济恢复变好的信心。”

  林江提到,相比于减税降费,对于企业而言,市场的复苏更为重要。因为如果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需求,再大力度的减税降费也没有意义。还是要让企业对市场前景怀有信心,有意愿投资生产,这时减税降费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接下来,除了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还需要重视优化营商环境。

  林江同时提醒,近年来,我国财政收支缺口持续加大,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将给地方财政造成较大压力。而在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过程中,由于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够清晰等,可能会出现政策和施政对象“错配”情况,即名义纳税人早已通过多种途径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减税降费政策却仍针对名义纳税人实施,实际承担税负的主体却没享受到税惠红利,这就降低了资金的实际效用。“因此当务之急是深化税制改革,比如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让税务部门清楚了解税负的实际去向,实施更精准的减税降费,让真正承担税负的主体享受到减税降费的红利。”

  此外,林江还表示,接下来,如要继续推进留抵退税工作,还需注意实际落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部分企业因退税额度存在水分,不愿意被核查退税,导致政策难以推进落地。“在挤干水分之前,退税工作不能操之过急。”

  采写:南都记者 梁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