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新能源车企产量比拼:头部三强占44%,传统车企成“潜力股”

爆款车型面临交付难题,冷门车型定位不清,传统高端品牌转型乏力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梁罗喆 胡雯雯 01-06 00:00

  广州车展上的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车产销量近年来增势迅猛,但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公布的最新数据出炉时,人们还是有点吃惊。

  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累计产量达到了625.3万辆。而在几个月前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有关报告才做出过大胆预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规模合计将达到562.7万辆。2022年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量为548.5万辆,同比增长1.1倍。而在2021年最后两个月里面,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达到了45.7万辆、51.8万辆。也就是说,这一年间合计产量就达到了646万辆。而在《2022新能源汽车百强报告》里,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与特斯拉这头部三强,就合计贡献了44%的产量。

  比亚迪年产量破百万,五菱宏光MINI成“国民神车”

  从产量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还是由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主导,比亚迪成为最亮眼的品牌,也是目前唯一突破百万的车企。从2021年11月算起,截至2022年10月份,该品牌一年之间的产量就接近160万辆,同比增幅高达243%。然而,只要对比一下这一年间的销量,比亚迪还存在19万辆的需求缺口。实际上,该品牌的产量在2022年9-10月出现了激增,10月份最高产量超过21万辆,也和之前还存在一定的库存量相关。即使是2022年第三季度之后,比亚迪进一步扩充了产能,但是根据目前他们的销量走势,直至2023年上半年,车辆交付依然是个大问题。

  排在第二名的特斯拉产量为70万,该品牌在2022年7月底上海超级工厂完成扩产之后,产能已经可以达到75万。和其他车企不太一样,特斯拉的产量中,有38%是供应全球市场。而对于该品牌来说,2022年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也有点不胜负荷。其实,这与全球疫情有很大的关系,特斯拉在国外的工厂相继减产,导致上海超级工厂产能压力大增。

  上汽通用五菱之所以能挤进前三位,新一代“国民神车”五菱宏光MINI要记头功。该款5万元以内的“代步车”,产量占了整个品牌的大部分。如果从企业良性发展的角度来看,长时间过分依赖单一车型的情况若得不到改变,无疑存在一定的隐忧。

  埃安和奇瑞成为“潜力股” 传统车企让人刮目相看

  2022年新能源车产量翻倍,头部三强表现最抢眼。前十位里面,只有埃安与奇瑞可以进入20万产量级别。随着广汽埃安第二智造中心在2022年下半年完成竣工投产。目前,埃安整体规划产能已经突破40万。值得一提的是,同为2022年新能源车市场的“当红炸子鸡”,比亚迪虽然一家独大,但如果两者以目前的产销量缺口对比,埃安会有更好的交付能力。

  此前曾经被人诟病新能源成为短板的传统车企中,奇瑞新能源的产量数据,让人刮目相看。在22.7万的产量中,绝大部分来自于两款微型车小蚂蚁和QQ冷淇淋,两者合计产量已经超过20万辆。长安汽车在新能源车方面的产量也达到16万辆以上,微型车Lumin占了近三分之一。

  曾经的造车新势力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产量进入前十的品牌中,本来处于国内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的哪吒汽车异军突起,超过了原来的头部三强蔚小理。从2022年1月的第一个十万台下线,到9月第二个十万台下线,哪吒汽车2022年的产量大幅提升,也与该品牌产能10万的宜春工厂2022年1月投入使用有关。

  蔚来、小鹏、理想,从产量上已经折射出各自的问题。据威尔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总设计师竺大炜介绍,蔚来2022年供应链不稳定性问题开始凸显:4月因为疫情,吉林、上海、江苏等多地的供应链中断,零部件缺失导致工厂停产5天,产量一下子骤降至5000台,7月压铸件供应不足,又少生产了几千台。

  理想的产能进度有点跟不上市场需求,目前常州工厂年产能10万辆,二期扩建尚未完成,完工后可以再增加10万产能。而年产能可达10万辆的北京工厂,大概要到2023年年底才投产。

  至于小鹏汽车,目前的肇庆工厂年产20万辆,由于终端销量持续走低,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加上在建的广州和武汉工厂各10万产能,预计可达到40万产能。如果不能走出2022年下半年销量持续下滑的困境,产能过剩现象恐更加严重。

  零跑汽车虽然产量没能进入前十名,但2022年的表现同样让“蔚小理”们感受到了压力。由于零跑的主销车型价格亲民,在微型车市场表现不俗,该品牌接下来的潜力不容忽视。相比较其他老牌自主品牌车企,长城的新能源品牌欧拉产量也被长安、奇瑞这些老对手拉开了差距。自从2022年黑猫、白猫停产后,他们的产量基本上集中在好猫一款车型上。

  合资品牌转型步伐渐慢

  奥迪产量仅为奔驰、宝马五分之一

  合资品牌中,南北大众已经算表现不错,产量双双达到10万辆,然而排名也就是位列前20名而已。日系三强之中,更缺乏燃油车领域的竞争优势。东风日产旗下的启辰产量只有4万多辆,仅以微弱的优势挤进前30名。至于丰田和本田,除东风本田算上思铭还能进入前40名外,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和广汽本田年产量都不足万辆,特别是广汽丰田、一汽丰田,更是50强不入。合资品牌转型的步伐普遍较慢,即使像丰田这样的日系老大也不例外。

  至于豪华品牌阵营,BBA三驾马车在新能源战场的争夺,和燃油车方面差别不大。宝马居首,奔驰第二,两者分别排在23、26名,他们之间,就是一个奥迪的差距。一汽奥迪的新能源车产量差点掉出前50强,只有区区1万辆,显然已被两个老对手甩开了几条街。

  痛点

  任一环节掉链子,都对产量形成制约

  在我国新能源车产量屡创新高的当下,疫情、缺芯、电池原材料价格暴涨、地缘政治变化等“灰犀牛”也一直在产业链上下游徘徊,影响着每一位入局者。与燃油车产业链的垂直结构不同,新能源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多方合作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会直接对最终产量形成制约。

  与此同时,新车型层出不穷、互联网巨头争相入场,也让销售端的压力日益剧增。一方面,“网红爆款”车型供不应求,交付期却越拖越长,已经让很多消费者的耐心耗尽;另一方面,寄予厚望的重点车型销量不尽如人意,连带产量也升不上去,又让车企陷入了另一种窘境。

  特斯拉比亚迪爆款多,但交付期的痛谁懂?

  产量榜的TOP 10中,比亚迪占了6款车型,宋PLUS DM-i、秦PLUS DM-i、海豚、元PLUS、汉EV、唐DM都是当家花旦,年产量也普遍高出年销量几万辆。然而,由于历史订单太多,加上唐、汉以及元PLUS等车型还要出口海外,新车的交付速度仍然堪忧。不少准车主反映,其等待时间已经从3个月到5个月,然后又拖到7个月,感觉遥遥无期。

  特斯拉的交付能力也同样是个问题。排名TOP 2的Model Y年产量43万+,年销量近30万,排第3的Model 3的年产量26万+,年销量14万+,看似供应充分,但因为还要应付全球市场38%的订单,刚扩产的上海超级工厂依然承受着不小的压力。据说,特斯拉将在2023年第一季度大幅提高美国得州超级工厂的Model Y产能,或许届时将缓解一部分交付难题。

  合资品牌中,东风新能源EX1、东风风神E70、大众ID.4 CROZZ都是产量排名进了前30强的。其中,东风新能源EX1年产量90785辆,国内年销量却只有25728辆,落差极大。这辆纯电型小型SUV,指导价仅仅在5.57万-6.27万之间,性价比还是很具有竞争力的,结合其高达6万辆的年出口量,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也不啻为一种独辟蹊径的市场策略。

  老牌蓝血不温不火,电动化转型为何快不起来?

  传统高端品牌中,宝马iX3年产量排名35,宝马5系新能源排名53,宝马i3没上榜,年销量仅3744辆。奔驰E级PHEV排名52,奔驰EQC落到91位,年销量4820辆。同属BBA家族的奥迪Q2L e-tron,产量甚至只有1945辆,直接掉出榜外。可以说,大家的成绩都差强人意,这也侧面反映出几个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上的吃力。

  目前,BBA油改电三兄弟EQC、iX3、e-tron似乎依然是过渡型产品。宝马的纯电平台New Class计划在2025年推出,届时才算正式进入纯电动车赛道;奔驰也计划在2025年推出纯电平台MMA,将部分紧凑型和中型电动车放在上面开发。在一年一大变的新能源车市场,三年之后的改革能否跟上竞争者们的节奏,仍未可知。

  曾经备受关注的车型如何重新找回定位?

  魏牌的两款车型,在产量榜上处于“吊车尾”的位置,拿铁排名96,摩卡刚刚卡在100名上。这个成立于2016年的自主品牌,出身于长城旗下,主打豪华质感。魏牌在2021年携带“摩卡”切入新能源车赛道时,产品力并不差,在我们未来将公布的百强总榜上是有一席之地的。然而,营销和影响力的式微,偏小资的取名与男性化外观之间存在的违和感,都让它在造车新势力中成了“小透明”,不黑不红,地位岌岌可危。

  未上榜的车型中,还有一些野心不小却尴尬收场的角色,比如腾势X PHEV。这个品牌成立于2010年,最初由比亚迪公司和奔驰母公司戴勒姆合资,各占一半股份。它含有老牌名门和新能源大户的混血基因,还可以贴上奔驰车标,因而上市之时就颇受关注,隐隐有黑马之姿。

  然而,腾势历年来的销量却相当平庸,虽然试图走高端路线,但消费者似乎不太买账。腾势X PHEV踩准的是热门的中型SUV市场,但去年产量却只有894辆,销量是1115辆,相当惨淡。公司连年亏损之下,戴勒姆眼看追加投资也无法挽回颓势,索性退出了大股东之位,如今由比亚迪控股90%。并入比亚迪麾下的它,能否重新找到定位,脱离与其他比亚迪车型捆绑和比较的宿命,仍需拭目以待。

  点评

  国产新能源汽车“走出去” 体现中国高端制造业崛起

  对于众多自主品牌车企来说,新能源车产量上的一个增长点在于出口。和传统车企在燃油车方面出现相当数量的库存数字不同,部分车企新能源车在产量与销量上出现的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出口方面。例如产销量一骑绝尘的比亚迪,不仅在国内市场称雄,出口数量也在大幅提升。该品牌2021年出口量还不到1000台,但是截至2022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7000台以上,最近一个月的出口量更是达到1.2万台。

  东风新能源则是另外一种典型。该品牌年产量达到9.2万辆,但销量只有2.5万辆。这主要与该品牌旗下主销车型出口量高达6万辆有关。当然,产销差额不仅仅是因为出口,例如上汽乘用车旗下的名爵品牌,同样是产销量差别巨大(近8万辆产量,同期2000多销量),但该车除了出口方面,还是因为国内库存量太大的原因。说得直白些,就是卖不动。

  根据中汽协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59.3万辆,同比翻倍,出口总量占比已升至21.3%。对此,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现在各个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走出去”,出口海外,体现出中国高端制造业新的崛起。接下来,中国车企将进一步改变原有的国际汽车市场格局。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梁罗喆 胡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