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快速城市化令辣菜风靡全国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黄姝伦 02-23 00:00

  饮食人类学学者 曹雨

  这几年受到疫情影响,居家烹饪需求增加。食品工业和冷链物流的发展,为多元化的餐饮场景如预制菜、外卖等提供了规模发展基础。饮食烹饪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文化沉淀。暨南大学文学院讲师曹雨长期从事移民、饮食人类学等研究,任教之余,是个吃货,热爱做饭。家族有好吃、懂吃传统,出了不少厨师,生活在美食之都广州,行走各地做田野调查,他以食物为线索,顺着历史脉络,拆解味蕾背后的复杂,乐此不疲。

  城市里无辣不欢的聚餐,货车司机爱嚼的槟榔,共饮一杯酒隐喻着信任关系的建立……饮食现象背后,藏着人口迁移路线图,折射出社会文化变迁。清末民初编撰的《清稗类钞》记载“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原产于美洲的辣椒,作为平民调味料风靡全国,“重口味”餐馆在“清汤寡水”的粤菜领地广佛同样受众甚广。为什么是辣味,而不是别的味道打破地域疆界,冲出阶层局限?

  珠三角产业带密布,“世界工厂”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南下,刺激、有快感、唤醒痛觉的辣菜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伴随着食品工业化、饮食商业化流行,在社会变迁中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重塑本地饮食生态。“打一个不太贴切的比方,原来的中国饮食文化就好比一套四合院,有正房、跨院、影壁、东西厢房、倒座房,如同饮食文化中有各种阶层、地域、体系的传承。”曹雨在《舌尖上的平民史》中写道,中国饮食文化近百年最显著的特征,是打破了原有结构,体系变得碎片化,原有的“四合院”被推倒,用散落的砖块,即原有菜式做法和片段化的仪式、习俗,重新拼凑出新的结构。以辣椒、槟榔等食物作为研究标的,移民和城市化作为研究基底,2022年曹雨出版了新书《一嚼两千年》,《中国食辣史》同年再版印刷,目前,他正在着手探究发酵食品。

  辣菜流行

  移民在餐桌上寻找身份认同

  南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珠三角作为“世界工厂”,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移民涌入给本地饮食文化带来了哪些影响,本土饮食又是如何融入移民生活的?

  曹雨:我在江门新会、佛山顺德、东莞虎门等珠三角地区都做过田野调查,待过城乡接合部、城中村、村中城,这些地带有着和城市相连的工业化网络,基本上外地人口占到居民人数的一半左右,移民的口味改变了本地餐饮生态。

  南都:辣菜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普及,甚至象征着一种身份认同,能展开谈谈吗?

  曹雨:大量天南地北的人开始进行跨空间、时间移动,带来巨大的流动性创造了中国移民饮食文化,以麻辣烫、烤鱼等为代表,菜品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移民在城市没有根,需要与人社交,形成关系网络。中国人靠饭桌加深感情,辣菜价格相对便宜,常常是聚餐首选。

  食品工业化后,辣成为一种标志性调味,刺激性较强,更容易下口,能掩盖工业化的味道。我在书里提到过,辣味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和朋友一起吃香喝辣,承受痛感,加强共情。

  南都:过去中国的辣菜是什么样子?

  曹雨:广东传统的辣元素主要是胡椒,代表菜肴有胡椒猪肚鸡等。这和海洋贸易有关,辣椒传来广东太晚了,位置已经被姜、胡椒占据。本地饮食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广府菜中最典型的顺德菜,代代传承,这和顺德当地社会结构较稳定,宗族文化浓厚相关。

  明朝中后期引进的美洲作物辣椒,最初在沿海地区仅是当作观赏性植物。辣椒作为农作物,后来在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传开,被贵州、湖南、江西等山区贫民当成盐的替代品。《中国食辣史》中有写,“辣椒的扩散是伴随着中国农业的‘内卷化’进程的,人口的增加使得缺地的农民副食选择越来越少,不得不将大量的土地用以种植高产的主食,辣椒作为一种用地少,对土地要求低,产量高的调味副食受到越来越多小农青睐,这构成了辣椒在南方山区扩散的主要原因。”

  湘菜原本也并非无辣不欢,传统的湘菜是用姜。清末时局动荡,湘军崛起,促使辣椒极大扩散。移民时代到来,随着人口大迁徙,辣菜才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了广泛群众基础。

  工业化时代

  食物掌控权交给了企业和资本

  南都:随着大众点评、小红书等提供本地生活服务的APP兴起,“下馆子”要有仪式感,网红打卡行为有了范式。城中心购物广场品牌餐馆越开越多,大排档、农家菜等代表着地道风味的餐馆在减少。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曹雨:农家菜变贵了,是因为传统的手工人力成本上升,新鲜食材也越来越贵,苍蝇馆子、大排档、农家乐慢慢走向高端化,这是必然趋势。

  食品工业化带来的冲击,在酱料上体现得很明显。珠三角分布着数家酱料上市企业,本土酱料作坊像巨人脚下的野草一般,顽强生长。我在顺德走访时,发现了一个酱园,只有几十口酱缸,专做本地生意,酿造添加香料的米醋,定价比流水线上的调味品贵。老板介绍,自家是清朝咸丰年间传下来的方子,村里人“只吃这种味道”。可以想象的是,村民慢慢搬迁,这种风味总有一天会消失。

  近年国内城市预制菜走俏,满足更多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从历史角度来看,饮食一直都是阶级分化的,工业化进程会把差距拉开。以美国为例,食品供应首先是要喂饱大多数人,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购物广场里,连锁餐饮四处开花,本地化的农夫集市(farmer’s market)散点分布,新鲜却价格较贵。

  南都:此前,我们进行了菜市场调研,观察到市场主要顾客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买菜更倾向于网购、去社区生鲜店。您对待“吃饭”特别认真,能否分享一些个人体验?

  曹雨:过去人们所吃的,大多是塘里的鱼,菜地里的菜,田里的水稻。你会利用附近资源去喂饱自己,人和土地的情感纽带很深,熟知喂养自己的土地。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某种程度上,人们把食物的掌控权交给了企业和资本。我一直对学生们讲,花点时间做饭,选择吃什么,怎么吃,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是什么。放假回家多观察,家乡是怎么对待食物的,和社区联系起来,重新认识自己。

  南都:能否透露一些您后续的写作计划?

  曹雨:我正在写关于发酵食品的题材。发酵食品历史悠久,类别很广,包括奶酪、酒、酱油、醋、臭豆腐、腐乳、豆豉等,伴随着人类宗教与信仰体系而发展,早在商周时期,人们便以酒祭祀。在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的结构主义著作中,发酵被视作人与神之间的联系,对社会组织意义重大。作为研究食物的学者,发酵食品是绕不开的一环。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