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曝光台”315年度回顾
低俗广告、过度包装、内藏异物 这些都整改了吗?



本周迎来一年一度“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消费曝光台”栏目,坚持每天都是315的宗旨,持续关注市场监管、质量抽检、消费热点等内容的报道。在过去一年中,有哪些事件引发热议,有哪些企业成为舆论热点,又有哪些问题是行业痛点?今年315,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再次对过去一年热点事件进行盘点,推出系列盘点文章,涉及食品安全、争议广告、过度包装等话题。
A
广告内容惹争议 12个品牌营销翻车
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梳理了自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知名品牌因发布女性话题广告而引起争议的事件,从涉事文案、企业回应以及事件结果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事件结果指的是有关部门对于争议事实的判定。
梳理结果如下表所示。结果显示,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以来,共有12家知名品牌曾陷入打色情擦边球、侮辱女性的舆论争议中,涉及了食品、茶饮、服装、日化等多个行业,有宝洁、妇炎洁、711、安踏、茶颜悦色、光博士等众多知名品牌。其中,有6家品牌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广告文案违法并被处以罚款,最高有企业被罚80万元。
“不要告诉别人,你的肚子是被我们搞大的”“她不醉,没机会”“太黑太难闻”……这种广告营销文案,到底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还是真的低俗、打色情擦边球呢?
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梳理发现,过去一年多来,共有光博士、711、妇炎洁、宝洁、Ulike脱毛仪等6家品牌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广告文案违法并被处以罚款。此外,1家品牌(沪上阿姨)因产品外包装旗袍图被网友质疑不雅而登上热搜,后经属地市场监管局认定不属于违法广告。
被罚的6家品牌中,妇炎洁和宝洁被罚金额较高。具体为:2022年6月,广州宝洁有限公司因此前在其官方微信号发布“女人脚臭是男人的5倍”等广告内容,被广州市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70万元。2022年11月,江西省樟树市检察院督促整治低俗广告贬低损害妇女人格行政公益诉讼案显示,某科技公司在推广妇炎洁相关产品时,通过发布“洗出少女粉”等贬低损害妇女人格的低俗广告进行恶意营销,两家涉案企业共被罚款13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深圳市妇联发布2022深圳市妇联十大亮点事件,其中包括了办理了全国第一宗广告性别歧视案件。据通报,2022年3月,网红脱毛仪Ulike在深圳多个住宅小区、商业楼宇电梯与大堂发布营销广告,因其广告语涉嫌性别歧视、低俗,旋即引发网络声讨,市妇联发现相关舆情后,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开展调查并办理个案,最终罚款51.5万元,成为全国性别歧视广告处置的第一案。
企业反应
10家品牌致歉并整改
聚焦上述案件,有10家品牌针对事件做出了积极回应,回应包括致歉以及相关整改措施,如2022年3月,卫龙产品包装上“约么”“贼大”“强硬”等文案涉嫌擦边,卫龙食品发布道歉声明,并表示将停止有争议文案包装的生产,同时进行包装文案及设计的优化。
B
食品、用品被投诉出现异物 涉及多个行业的14个品牌
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梳理了本栏目自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知名品牌报道的因商品出现异物引发争议的事件。梳理结果如下表所示。结果显示,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以来,共有14家知名品牌曾因商品中出现异物事件被点名,涉及茶饮、餐饮、食品、卫生巾等多个行业,有益禾堂、汉堡王、星巴克、苏菲、沃尔玛等众多知名品牌。其中,有3家品牌被市场监管部门判定违法并被处以罚款,最高有企业被罚1万元。
数据显示,上榜的14家品牌中,共有12家茶饮、食品、餐饮等企业因食品内出现异物陷入食品安全的风波中,占比超八成,出现的异物多为活虫、苍蝇、蟑螂等。其中,茶饮品牌有益禾堂、蜜雪冰城、一点点和星巴克,餐饮品牌包括味千拉面、爱他美、徐福记、汉堡王、华莱士、劲仔食品、呷哺呷哺,此外,沃尔玛浙江宁波一门店还曾因为消费者投诉在未拆封的食品中有明显的头发丝被罚1万元。
根据梳理的数据,共有三家品牌/企业因出售食品中出现异物被处罚,分别为味千拉面、呷哺呷哺和沃尔玛。其中,味千拉面和沃尔玛被罚金额较高,如2022年12月,重庆味千餐饮文化有限公司观山西路分店因提供给消费者使用的“味千辣酱”内含有蟑螂,被贵阳市观山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万元整。
除却食品异物问题,女性用品卫生巾同样存在异物情况。聚焦生活用品异物事件,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梳理发现,知名卫生巾品牌苏菲、七度空间均被点名,如2022年7月,有消费者爆料自己购买的苏菲卫生巾中发现有干掉的虫子,彼时,苏菲官方回应称,正积极寻找消费者,将第一时间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检测以确认问题。
企业反应
多数及时回应 并通报调查进度
聚焦上述案件,共有10家品牌针对事件做出了及时回应,回应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致歉、提出相关整改措施等,如2022年6月,有网友称在劲仔香辣小鱼干中吃出了一只疑似蟑螂的虫子,对此,企业回应称已与消费者达成和解,并表示已启动同一批次产品排查,未发现类似现象。而对于需要时间调查的投诉事件,也有企业先后发表调查进度的声明,以更好回应公众关切。
C
“套娃式”过度包装 月饼类产品被点名最多
随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需求的提升,产品包装的样式也成为了消费者挑选产品的依据之一,但部分商家为了能够推销自家产品,过度地对产品进行包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以及产品包装“套娃式”的问题,对消费者造成了困扰。
南都鉴定测评实验室整理了近一年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抽检数据、消费投诉报道及天眼查显示数据等综合信息发现,涉及包装过度的产品类型主要集中于保健品、食品、月饼、化妆品和白酒等,涉及的品牌包括冠生园、西村叔叔的甜品店、珀莱雅、OLAY、小糊涂仙、郎酒等众多知名品牌。
根据南都鉴定梳理的数据,过去一年间,总计32批次产品涉及过度包装。其中,月饼因过度包装问题被点名次数最多,为9次;其次为化妆品、保健品,均为8次;食品类有5批次;白酒类产品有2批次。
化妆品8次点名中,包括OLAY、珀莱雅、韩束等在内的多个品牌,其中珀莱雅被点名次数最多,达4次。且礼盒装产品出现过度包装的现象尤为严重,8批次过度包装的化妆品中,除一款润唇膏以外,均为礼盒装产品。
保健品8次点名中,如金日制药、康富来药业等,所售卖的燕窝、西洋参片/胶囊等产品都涉嫌过度包装。其中金日的产品,被点名次数最多,达6次。
通过梳理发现,包装空隙率不合格、月饼不应与其他产品混装、包装成本超过售价15%为过度包装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72%、19%、6%。
冠生园、西村叔叔的甜品店等品牌的月饼都曾与其他产品混装,因此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列为过度包装的典型案例。在2022年9月中秋节期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开展集中整治商品过度包装、“天价”月饼行动,共有8批次产品被列为典型案例,其中6批次月饼产品过度包装系与其他产品混装,占比高达75%。据了解,《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中明确严格规定规定月饼不应与其他产品混装。
相关规定
包装成本占比有规定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中明确指出降低包装成本,对于销售价格在100元以上的月饼和粽子,将包装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例从20%调减为15%;对于销售价格100元以下的月饼和粽子,包装成本占比保持20%不变,其中包装成本一般指食品企业与包装企业签订的包装采购价格,销售价格一般指食品企业与销售企业签订的合同销售价格;同时要求月饼和粽子的包装不应使用贵金属和红木材料。
行业探讨
针对广告
专家:企业广告营销要坚持正确价值观
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现下,游离于法律法规的广告很多,因为有时候这种广告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但是这样做只能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效果,如果企业的广告营销想要获得长期价值,必须要符合公序良俗,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法治广东研究中心主任宋儒亮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许多广告文案被指“擦边”“灰色”,处于一种含糊的中间状态,似乎在《广告法》中找不到明确对应的条款。但是,在《广告法》总则中对其有相关规定。根据《广告法》第四条,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第九条第七项,广告不能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第十条,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健康。
宋儒亮表示,这些涉嫌擦边的广告以为指示不明确可能没有违反《广告法》中具体的条文,但是,这是一种法治思维不强的表现。“现在很多商家做广告认为做得太直白效果不好,所以就故意设计一些含义模糊的广告文案,让消费者去揣摩,去误导消费者,同时自己又可以规避责任,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针对包装
超六成消费者认为过度包装“没必要”
对于诸多知名品牌、厂家所生产的产品频频出现过度包装现象的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南军在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品过度包装已偏离商品本质属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影响良好社会风尚。
南都记者还注意到,消费者对过度包装也有明确的抵制态度。据“上海市场监管”微信公号,2021年的市场调查发现,对于过度包装消费者有着较为明确的抵制态度:超过64.3%的消费者认为商品过度包装“没必要,应抵制”;33.9%的消费者认为包装应该“简易,追求自然化”;有近40%的消费者表示“不愿意,不能理解同样品质的两件商品,为包装更精美的那一件支付更高的费用”。
04-05版
出品: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
统筹:南都·湾财社记者 冯家钜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冯家钜 詹丹晴 见习记者邱康正 实习生 朱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