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只能药物治?微创介入手术来降压
广东一医院完成华南首例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手术,术后疗效好

广东省人民医院冯颖青教授团队为患者手术。
为了较好地控制血压,年仅35岁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每天需要用5种降压药,但心律、血压依然控制得很不理想。
近日,他在接受了“2.0版”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手术(RDN)后一周,降压药降到了3种,心律下降到每分钟七八十次。该手术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高血压病研究室主任冯颖青团队实施,为华南首例。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除药物、生活习惯控制之外,又有了介入手术这一第三条控制路径。
发病率高
每四个成年人就有一名患者
冯颖青长期从事高血压相关疾病研究工作,他介绍,高血压是当前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人数已达到2.45亿。也就是说,每四个成人中就有一人患高血压。同时,高血压前期(139~120/89~80毫米汞柱)患病率高达4.35亿人,相当于每两个成人中就有1人处于高血压前期,18岁以上患高血压的居民占27.9%。
我国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的40%以上,约70%的脑卒中死亡和约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降低患者血压,提升血压控制率,医生和科研人员一直不懈探索着传统药物治疗以外的疗法。作为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病,高血压需要终身服药。
冯颖青表示,探索出一条除药物治疗、生活习惯控制之外的第三条降压路径,在临床上尤为迫切,尤其是针对一些复杂、顽固的难治性高血压病患。
治疗新路径
将影响血压的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掉
2007年,在澳大利亚完成了全球第一例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手术(RDN)。2014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团队在华南进行了首次基于第一代消融器械的ZRDN手术,但因种种原因,该产品最终没能经过我国的批准上市。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心内科副主任罗建方教授表示,首例2.0版手术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先行区成功应用。
此次手术团队核心成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心内科主治医师罗淞元介绍,通过股动脉约2mm的穿刺口,将消融导管深入肾动脉,通过频射能量阻断大脑和交感神经之间的信号传导,降低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实现降压,减少服药甚至撤停降压药的情况下改善血压状况,提升血压控制率。对于血压控制不佳(特别是口服大于3种降压药情况下)、不能耐受长期降压药治疗的患者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选择。
严格筛选病患
35岁患者手术后取得不错疗效
此次手术,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重点做好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和新技术应用前的患者筛查工作。
根据国际国内的标准,只有使用了3种以上药物,且排除了其他继发因素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甲亢、睡眠呼吸暂停等导致的高血压因素后,才能确诊为难治性高血压。由于手术需要经股动脉穿刺将射频消融导管深入到肾动脉处进行操作,患者没有严重肾功能不全也是手术的重要考虑因素。
进过仔细筛查,年仅35岁却饱受难治性高血压困扰十多年的年轻患者接受了手术。
手术采用目前国际上临床证据确切的新一代Symplicity Spyral肾动脉多极射频消融导管。经股动脉穿刺进行,通过2mm穿刺点完成了整个手术,术中共消融双肾主干及分支动脉的72个靶点,对肾动脉进行了全面、完整的消融。消融后肾动脉无痉挛、无狭窄、无夹层等并发症,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术后当天,该患者血压和心率显著下降,第二天血压由术前的160/110mmHg左右的血压下降到了122/82mmHg。患者术后当天就能下地,第二天办理了出院。
术后一周,患者以前长期服用的5种降压药物降至了3种;一月后,患者此前过百的心率降到70-80次/分钟的正常范围,收缩压也下降了5毫米汞柱。
冯颖青表示,根据国际、国内的临床数据,使用该治疗方案后6个月,患者的血压还将动态下降6-8毫米汞柱,未来3年内的动态血压会持续向好,且能进一步减少降压药物的品种和用量。
通过RDN微创手术,可以帮助病人更好的血压控制,实现持续降压、减少波动、减少药物负担的效果。多位点消融以及阻抗和温控保护等创新设计大大提升了手术效率和手术安全性。本例患者术后的良好反应,让我们对于其远期更大的降压获益很有信心。
延伸
有望通过“药械通”政策 将新技术应用于大湾区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心内科副主任谭宁教授表示,RDN作为一种治疗高血压的革新微创疗法,实现了高血压治疗从“单纯药物治疗”到“微创介入治疗”的医学科技提升,将为高血压患者带来了长期、稳定控制血压的新希望。“这一手段不是取代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干预,而是此前两种既定方案的有益补充。”
由于相关技术运用到设备、耗材尚未在我国获准上市和商业化应用,第一例手术是借助博鳌乐城国际医疗先行区的政策优势开展实施。随着“港澳药械通”的实施和第二批定点医疗机构的确定,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在大湾区的应用前景广阔。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成为“药械通”政策第二批定点医疗机构后,冯颖青团队正在积极申请将该技术所使用的器械、耗材纳入到“药械通”引进项目。若申请成功,该技术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更为灵活地应用于难治性高血压病患。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吴伊齐 通讯员 郝黎 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