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高墙,不一样的我
◎作者: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初二年级 邱钰迪
“这个波阵面是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在19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做超音速弹丸实验时首先发现的。无论气体静止还是运动……”尽管坐在第一排,与传授知识的讲台不到一米之隔,但这中间仿佛有一堵坚实的高墙,将我同那些先贤和知识分明地阻隔开。
我所在的是物理竞赛班。刚考进这个班的时候,我不愿懈怠一分钟。记最详细的笔记、画最标准的图、写最完整的步骤、刷最难的练习册……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老师讲述的内容总是那样生涩,我始终没能掌握其中的精髓。偶尔有听明白老师讲解的内容,不免一阵狂喜,可等到自己解题时,纸和笔间仿佛有一种强大的斥力,让我根本无法落笔。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着,课程的难度也一直在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从深奥的热平衡、马赫锥、几何光学,到超前的必修一、必修二、动量,与之相搭配的却是我日益荒颓的心态。渐渐地,我仍然抄下老师所写的每一个字,但它已经单纯成为一种任务,记完了事,除此之外,绝不再碰。
就这样,那堵墙越来越宽、越来越高、越来越坚固,成了我和物理之间的鸿沟。
自然,关于物理的一切都逐渐黯淡下去。然而,每当我托着脑袋、冲着题目发呆时,我总会看见同桌一丝不苟地画着受力分析;每当我抓走批改完的小测,慌慌张张地把它塞进书包时,我会看见其他同学展开草稿纸不厌其烦地重新推算;每当我翻出作业的同时打开平板准备翻看答案时,我知道总会有一些同学在一直算一直算,哪怕解一题需要一个小时……每当这些时候出现时,总会有一个念头猛地窜进我的脑海,它化身成一位严厉的法官,反反复复地审问我:为什么别人能学会而你学不会,为什么你会心甘情愿地这样混下去?是啊,当初踏上这条征途,是怀着怎样的热爱与信心,现在,为什么要使之前的努力全部功亏一篑?
“微弱扰动的传播速度相对于气体而言必是音速,位置固定的扰源在速度超过音速的气流中……”是的,那些游移不定的心思就是阻碍我前行的“扰源”,它们“扰动本身的同时又以音速向四面八方传播”,但它们“扰动所能波及的区域必定限于一个圆锥区域以内”!
从此之后,我重新端正态度,并优化我的学习方法。记有助于我理解的笔记,画简洁明了的图,写清晰易懂的步骤,刷适合我的练习册……学习的过程依然充满了艰辛,但在“拆墙”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幸福。所谓物理,就是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让我们放弃高阶的工具,像那些先贤一样用突破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像是一个人拿着小木棍去勇斗恶龙,举起一把锤子砸除顽墙,每解决一道题目都是了不起!
直至今天,我感到自己的解题能力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自信心也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回想当初,看到那一道道高墙巨垒矗立在面前,心中是怎样的一番焦灼。而现在,自己已经可以迎难而上,主动思考,不懈尝试,坦然面对并思寻破墙而出的办法了。
想来没错,很多高墙不是为了拦住你,只是需要你证明,自己有多想翻过去。看着一道道题目间横生的一堵堵高墙,我告诉自己,破除它吧,我再也不是从前的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