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五育少年π”第三期,看跳绳少女、“羊城小市长”、拳击少女秀出少年风发意气

握紧跳绳 神速出拳 不服输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梁艳燕 杨晓彤 叶斯茗 孙小鹏 12-19 00:00

广州市花都区七星小学五年级学生蔡多贝

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余诺熙

拳击少女何泺怡是广州市黄埔区九佛中学一名初三学生

  扫码看视频

  为推进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发起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深调研,面向全市11区挖掘广州“宝藏学校”。在调研走访过程中,涌现出不少激发学生成长活力、构建全面培养体系的创新案例。南都教育联盟遴选拍摄,推出“五育少年π”系列视频报道,彰显羊城少年锐气。

  跳绳少女

  跳跃不停歇 梦想跳入国家队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灿烂的笑容总是浮现在蔡多贝的脸庞上。而当她进入跳绳训练室,双手握紧跳绳、双脚准备起跳、微微弓起身体蓄势待发时,她的神情变得无比坚毅、认真。蔡多贝是广州市花都区七星小学五年级学生,同时也是“七星跳绳队”甲组女子组的主力队员。

  据了解,七星小学的“七星跳绳队”是打破中国跳绳格局的“梦之队”,先后培养出39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13次世界跳绳纪录。

  从二年级时作为新人加入跳绳后备队,到如今成长为跳绳队主力队员,蔡多贝付出了许多汗水。与普通跳绳材质有所不同,速度跳绳比赛的用绳由钢丝制成。蔡多贝回忆道,最开始练习时,由于动作不够熟练,钢丝绳一不留神就会甩到腿上、打破皮甚至出血,她的腿上还因此留下了不少疤痕。为了取得好成绩,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蔡多贝也坚持早晨6点练习跳绳。

  交互绳项目曾一度是蔡多贝“过不去的坎”。“我怕绳子会打到我,所以我进绳非常慢,导致我这一棒跳得非常少。在跳绳队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在心中默念1、2、3,等到绳子打地时再进去。”通过反复练习,蔡多贝慢慢掌握了进绳节奏,交互绳也不再是难关。

  跳绳不仅增强了蔡多贝的体魄,训练和比赛的经历还提升了她的自信心。“面对困难时,我也更有勇气、不怕失败了。跳绳也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尝试,才能取得成功。”谈及未来的目标,蔡多贝渴望跳向更高的理想——进入国家跳绳队,参加国际级别的跳绳比赛。

  “羊城小市长”

  热爱语言艺术 “艺”起熟能生巧

  “我从小就觉得语言艺术很奇妙,比如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余诺熙,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语言艺术。通过学习语言艺术,他不仅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别人,并且还参加了不少比赛和活动,收获了宝贵经验。

  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通过科学的课程规划和活动安排,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和搭建展示的舞台。余诺熙说,“我从小就很喜欢唱歌,所以一年级的时候加入了学校的合唱团。学校还有一个‘金牌小主持’的社团,班主任刘老师知道我热爱语言艺术,在四年级的时候就推荐我参加了。”

  在不断的训练和参加活动过程中,余诺熙学习到语言艺术的技巧,锻炼了临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思维方式也得到了提升,让他更加自信。今年,余诺熙参加了第十四届“羊城小市长”比赛,通过多轮角逐,获得了“羊城小市长”的荣誉。他觉得语言艺术训练出来的表达方式和逻辑表达力,在比赛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声乐表演方面,经过在学校的学习和训练,余诺熙也通过多层选拔考进了小海燕合唱团表演班,同时作为学校合唱团的一员,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合唱比赛,获得了优异成绩。

  余诺熙坦言,在语言艺术和合唱的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学校的老师们总是鼓励他,耐心地帮助他找到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他也会反复学习示范音频和视频,并且勤加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余诺熙说:“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在学习语言艺术和声乐表演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语言艺术和合唱的学习中,让校园生活更丰富,让同学们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拳击少女

  擂台“生猛”不服输 战胜自我更艰难

  坚定的眼神、专注的表情,灵活如燕,力量无边!拳击少女何泺怡是广州市黄埔区九佛中学一名初三学生,学拳不到三年,已囊括多项冠军奖项,包括2023年广州市青少年拳击锦标赛冠军、2021年广州市第十八届青少年运动会拳击项目冠军、2020年广州市青少年拳击锦标赛冠军等。在擂台上“生猛”的她,还是学校合唱队的成员。

  泺怡小学就读于九龙一小,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向学校报名了拳击。与同龄人相比有着身高优势的她,一下就被教练相中,进入了区队训练。“一周训练两次,一次在校内,一次到区里训练。每次大概两个小时吧。”

  刚开始学拳的何泺怡明白一个道理: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攻击别人。因此,勤奋的她每次训练都不打折扣地完成基本功——原地防守。“站在训练场里一直‘抱架’,五分钟就这么很无聊地站着,手要举起来,挺累的。”

  天性倔强的何泺怡有着不服输的劲。“没有防守好,被打了,打到肚子,很疼;打到脸,第二天手轻轻碰一下脸颊骨,还是火辣辣地痛。”疼痛,激发了何泺怡的反击心理,让她每次的训练愈发坚持、认真、投入。暑假、寒假的集训,每天早上跑十圈,在规定时间里,要跑完两公里,既要有耐力也要有速度,练技术的时候,她还会跟男生对打。“高强度的训练后全身酸痛,冒大汗,但心里会感觉很放松。”

  尽管囊括了多项赛事冠军,但何泺怡称,在擂台上,战胜自我比战胜对手要艰难。“刚开始上台的时候,并不知道对手的实力如何,害怕被打趴,尤其看到身材高大、手长脚长的对手时,就很担心自己的小身板会输掉。”何泺怡表示,随着上擂台次数增多,她慢慢适应了在高压情境下的自我调适。

  何泺怡坦言,拳击和学习相得益彰,练习拳击锻炼了她的意志力,同时也获得了强健体魄,在拳击中练就了坚忍不拔的品质。每当学习中遇到困难,也能迎难而上。

  B01-03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李阳

  统筹:尹来 程安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 杨晓彤 叶斯茗 孙小鹏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南都记者 蔡文茵 罗雪纯 马强

  设计:刘妍妍 技术:麦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