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中心”“北部增长极”都来了!
两项规划文件相继出炉,新的广州城市空间结构愈发清晰


广州加快东部中心建设已成形起势。资料图片


《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于今年初尘埃落定,以“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十六字方针”开展新的城市全域规划,将形成“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城市空间新结构。“一带”为珠江高质量发展带,“一轴”为活力创新轴,“三核”包括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三个城市核心区,“四极”包括国家知识中心城、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四个外围综合新城。
近段时间,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的《广州东部中心总体规划》(下称《总体规划》)《北部增长极协同发展规划》(下称《协同发展规划》)相继顺利完成,令人遐想的“东部中心”“北部增长极”跃然纸上。
A
东部中心聚力
打造“现代活力核”
已形成近期建设项目库和作战图,争取实现三年见成效
广州依托黄埔产业基础扎实和增城空间广阔的比较优势,以及“三客一货”的铁路枢纽集群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良好基础,将黄埔与增城两区约896平方公里的连接区域,规划成为广州东部中心,谋划综合门户枢纽能级提升,聚力建设广州“三脉”“三轴”“三核”战略部署下的“现代活力核”。
广州加快东部中心建设已成形起势。南都记者了解到,《总体规划》聚焦交通门户、产业脊梁、绿美城区、公服提升、土地提效五大方面制定行动计划,形成近期建设项目库和作战图,正在加快推进实施落地,争取实现三年见成效。
三大发展愿景、四大核心功能
聚焦“现代活力核”功能提升,东部中心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面向华东、联动广深、协同莞惠,加速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
《总体规划》描绘着三大发展愿景,即建设成为开放高效绿色的门户之城、挺起产业脊梁的创智之城、青春活力共享的山水之城,并主动承担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性综合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四大核心功能定位,北联知识城、南联狮子洋,总体构建“一带四轴、双城三片”的多组团空间结构。
其中,“一带”即珠江-东江高质量发展带。承接“两江东进”发展动能,连通珠江与东江一体化打造高能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四轴”即承接广州活力创新轴发展动能的四条创新智造轴线。自西向东分别为科城创新轴、海丝智造轴、香山智造轴、增江创新轴,加快黄埔、增城两区创新资源沿轴聚集,全面提升东部中心协同创新能力。
“双城”即海丝城、东江城。双城共同组成广州东部中心的核心城区,建设广州国际交往中心重要承载地。海丝城建设全球创新港城,打造海丝交往中心;东江城打造面向湾区东岸的城市级公共服务中心。
“三片”即三大新兴产城融合片区。科学城-知识城南片区推动提质增效,打造国际智造中心;南香山片区集聚科研院所和超级工厂,打造生态型智造高地;荔湖新城片区预留专精特新产业高品质空间,打造科创湖区。
开放高效绿色的门户之城
作为广州面向华东、海西城市群的战略门户,东部中心是助力广州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拓展“双循环”战略格局经济纵深的重要一环,是广州重要的“枢纽强地”。这里汇聚了“三客一货”枢纽集群,将实现“多点布局、多站到发、就近乘车”目标,规划年总到发量超1亿人次。
《总体规划》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力支撑广州强化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高水平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广州东部中心“三客一货”的铁路枢纽集群,并依托增城西站建设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与南沙新区、北部增长极等重大交通枢纽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优势,提升贸易、创新、人才等资源要素综合控制力。坚持公交优先理念,倡导绿色出行,打造地区连续的绿道、碧道为一体的绿色交通系统。
为通达世界,增强全球连接服务功能,东部中心将加强空港互联互通,推动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2大国际空港的快速高效联系。提升港口枢纽能级,大力整合优化码头资源,加快完善码头基础设施和口岸疏港路网建设。同时,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增城西站为核心,建设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打造大湾区国际班列集结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外贸综合服务,打造广州东部国际物流港,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国际化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心。
为辐射全国,提升综合门户枢纽能级,东部中心将构建“三客一货”枢纽集群,以新塘站为核心实现多点布局、多站到发、就近乘车,面向未来打造广州东部枢纽集群,共同提升枢纽整体能级和服务水平。在现状广深铁路、广汕高铁和广石铁路的基础上,完善对外铁路通道网络,规划新增广珠(澳)高铁和广深高铁新通道,助力广州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为融通湾区,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东部中心将构建区域高速轨道骨架,实现海丝城、东江城30分钟与广州中心城区、南沙中心互达,1小时与湾区其他主要城市互达。同时,加快补齐过江通道突出短板,聚焦高质量一体化,深化跨江融合发展,实现穗莞惠三地互联互通。
此外还要打造“活力东部”,建设内联外畅交通体系。包括建设强连通、广覆盖的轨道交通网络与“七横八纵”骨架路网体系,串联各产业组团,实现生产要素之间快速流动,完善高速转换节点,加快地区对外集散能力。构建功能完备的东部中心骨干道路网,加强黄埔、增城两区互融通道建设。
挺起产业脊梁的创智之城
以黄埔、增城为主体的东部区域已成为广州制造业的核心集聚地,集聚了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新型显示、半导体、汽车制造等支柱产业。据统计,广州东部中心汇聚全市约1/4的高新企业,贡献了全市超40%的工业总产值。
《总体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广州东部中心制造业集聚优势的动力源引领作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区,推动先进制造业链条化集聚、高端化发展,推动科技与产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支撑打造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全面强化面向湾区东岸的产业集聚辐射能力,协同横琴、前海、南沙共同推动“黄金内湾”能级跃升,加快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发挥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的高能级产业功能集聚与辐射作用,促进与中心城区、南沙两大核心联动发展,对国家知识中心城、狮子洋增长极两大极点及周边节点带动发展。
东部中心将构建“3+2+X”现代产业体系,即重点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芯)、新型显示(显)”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车)、生物医药(药)“3”大先进制造业,提升以“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服务、智造金融、总部商务”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纺织服装、智能家居、食品饮料、日用化工”为核心的都市消费工业。此外,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元宇宙等“X”个新兴潜力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集中连片发展之下,优化“14+4”产业空间格局,推动科学城与增城开发区扩区和提质增效,统筹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布局14个先进制造业组团和4个现代服务业组团,实现产业空间集聚集群集约。面向制造,布局270平方公里的大产业、大平台;围绕服务,布局120平方公里连片现代服务业空间;战略留白,预留创新产业发展及培育空间。
通过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东部中心的一大使命。要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基地,推进新型实验室体系和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建设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水平建设科创产业联动发展平台,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国家级侨梦苑创新中心,吸引港澳青年创新创业。
青春活力共享的山水之城
东部中心背靠九连山脉,面朝东江入海,自古以来便是扼守珠江和东江的生态与历史门户,素有“三樵九塔守一湾,水陆驿站连东西”的美誉。北部延续帽峰山的三条余脉:龙头山、马头山-小白云山、南香山,天然形成生态屏障;南临珠江与东江,享有长约50公里的滨江岸线。
与此同时,东部中心的历史文化悠久,南海神庙和扶胥古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积淀了丰富悠久的海丝文化、甘泉心学文化以及岭南水乡文化,是广州市重要的“生态文化优地”。
《总体规划》提出,东部中心要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充分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营造传承赓续“老广州”、助力开创“新广州”的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区图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人城产”融合共生发展。吸引高素质年轻人口,增强城市发展活力,为年轻人就业、创业、落户、安居等提供全周期服务,打造高品质生活广泛享有、令人向往的青春之城、活力之都。
这里将是广州东部的“绿美名片”。依托“三山入城、九脉通海”的自然本底,构建依山傍水、碧波相连、园翠林密的绿美生态格局,塑造水美产兴碧带体系,打造全域公园城市,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盎然场景。
为营造空间特色,东部中心将开展高水平城市设计,绘好山水天际线,做好水文章,塑造门户节点与精致街区,充分展现世界水准、中国气派、湾区特色、岭南风韵。建设过程将坚持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弘扬海丝文化、甘泉文化,延续“三山落脉文教兴、两江入海水绕城”的人文历史格局,打造“三区三径”的特色主题文旅体系。
这里也将是品质宜居的东部中心,将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人民乐享美好生活的现代化城区。科学布局多层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引入优质多元区域服务设施,建设助力创新发展的产业服务设施。
B
向空而强
打造北部增长极
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开放新平台,助力广州建设成为中心型城市
广州北部,坐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广州北站三大战略枢纽,集结5条陆路出境大通道,汇聚7条高铁通道,4小时覆盖RECP国家和泛珠三角地区,具有独一无二的战略区位优势和流量价值。这里被定位为“北部增长极”。
根据《协同发展规划》,规划范围达686平方公里的北部增长极,以“湾区国际开放枢纽、亚太自由经济区”为愿景,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开放新平台,助力广州建设成为中心型世界城市,为广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辐射东盟和泛珠区域提供新动力源,积极带动粤北融入湾区发展。
推动亿级客流变商流
结合空港经济的圈层结构特点,广州聚焦北部增长极三大枢纽集群密切关联腹地,划定了686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区域延续北部远山为屏、低山入城的特色风貌,以生态为框、枢纽为核、通道为廊、园区为载体,构建“一核、两带、双轴、三廊”的总体空间格局。
整体规划旨在进一步发挥该地区“实体经济基础强、枢纽集群乘数效应大、土地潜力空间足、生态文旅资源多”的优势,着力打造空港龙头、铁港特色,促进空铁联动和港产城融合发展,从“交通枢纽”向“产业枢纽”“开放枢纽”转变。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区域辐射带动力,北部增长极以“湾区国际开放枢纽、亚太自由经济区”为愿景,到2035年,发展成为300万常住人口、1万亿元工业产值的全球综合枢纽门户、国际供应链组织中枢、湾区北部智造高地、绿色生态航空都会。
在该规划中,未来北部增长极的空铁旅客流量高达1.8亿,广州要聚焦“一核两带”做强高能级服务,把客流变商流。
面向商旅客,谋划机场南部56平方公里国际航空城,布局临空展贸、国际商务、免税消费、国际医疗4大目的地功能,实现到北部即到广州、出机场就是城区。而面向文旅客,北部将沿山前旅游大道,打造以国际赛车、康养度假等为特色的主题公园文旅带;南部将沿流溪河谋划国际大事件和特色文化项目,打造国际性旅游目的地。
力争谋划新的国家级产业平台
如何推动“交通枢纽”向“产业枢纽”“开放枢纽”迈进?
前不久公布的《广州北部增长极(含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指出,北部增长极要构建“3+5+4”重点产业体系,形成“大交通”“大物流”“大智造”“大商旅”发展新格局。即巩固提升3大空铁核心产业——枢纽运输与现代物流、航空运营与服务保障、先进交通装备制造;做大做强5大先进智造业——汽车智造、时尚智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与储能;升级发展对时效性要求高,具有临空、临铁偏好的4大现代服务业——现代会展、跨境电商与数字贸易、特色金融、现代都市消费。
根据本次规划,广州将衔接北部增长极产业发展规划“354”产业体系,突出空港的优势,打造临空价值环。
面向超3000万吨的空铁货流、针对货源差异特点,构建临空、临铁两大“供应链+”产业集群,通过“运单”带动“订单”。以机场放射通道串联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打造时尚智造、战新科创、国际服务3条临空产业复合走廊。同时,依托以广州国际港为核心的公铁联运网络,打造2条装备制造产业走廊,并通过5条产业走廊串联33个重点产业平台,供应连片高质量产业空间。
北部增长极将以亚太自由经济区为愿景,对标东方枢纽,在机场南部结合会展、博览功能谋划国际商务合作区,形成服务合作新平台。同时,结合现有产业平台,力争谋划新的国家级产业平台。为此,在资源统筹利用上,《规划》建议联合在地央企、省企谋划成立省级以上建设运作平台。探索城市更新机制,创新安置补偿和留用地统筹开发利用方式,加强土地保障。作为广州又一大开放枢纽,北部增长极将加强打造广州全球城市门面、航空都会立面、岭南花田背面,向世界展示中国气派、广州新韵。区域品质、设施能级将随之提升,规划要求匹配多元人群需求,建设多元化的活力社区,加快引入国际医疗、优质教育等5类40个战略型服务设施,方便全球旅客就近享受广州高品质服务。同时,加快谋划建设广宁联络线等7条高铁,5条城际轨道,推进北站扩建工程,构建4条北站、白云站至机场的空铁联络通道,建立一体化的空铁联运机制。
出品:南都广州新闻部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