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如何真正“读懂”孩子?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齐聚广州共谋德育高质量发展

做自然而然的五育融合 家校社协同呵护每一个学生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晓彤 梁艳燕 叶斯茗 07-12 00:00

  广州市白云区京溪小学学生代表及家长带来学生心理剧表演《一张小纸条》。

  “活动实践引领孩子成长”沙龙现场,广州市白云区云英实验学校模联社的18名同学带来一场关于如何推动各国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模拟会议。

  广州市培英中学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郑飞卡与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带来家校协同助力成长案例展示。

  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王振超展示学校特色课间操视频。

  7月9日至10日,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白云区教育局、南方都市报社承办的第二届“广州市2024年中小学、幼儿园德育论坛”在广州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读懂孩子,呵护成长”。

  五育融合

  在德育主题沙龙环节,各位专家、校长围绕“五育融合关爱孩子成长”进行探讨,分享各校的德育创新路径与成果,寻求五育融合助力德育实践的更优解。

  戏剧德育滋养学生心灵 

  在分论坛正式开始前,广州市白云区京溪小学学生代表及家长带来学生心理剧表演《一张小纸条》。随后,来自广州、中山和香港的中小学校长、教育者分享各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创新思路与心得。

  其中,香港培英中学荣休校长林淑芬以《知情意行,螺旋巩固》为主题作分享。林淑芬介绍,学校秉承“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坚持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正向教育、价值观教育。学校的德育栽培路径即“知情意行”——从知识认知内化为情感,随后转化为德育情操,最后转化内化为德育行动。

  广州市海珠区客村小学校长伍照恩作了题为《戏剧德育,让协同育人更有戏》的分享。学校从走进戏剧到走入课堂,让孩子感受戏剧的魅力,并引领学生通过创意阅读、体验探索、汇演展示等方式,将二维的阅读转化为将滋养学生心灵的三维戏剧体验。

  在沙龙研讨环节,嘉宾们围绕五育融合,共同解开关爱孩子成长的关键。

  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朱兰在沙龙中表达了自己的观察,她认为,教育不仅要追求结果的美好,还要关注孩子当下的学习生活。因此,学校追求“学习和生活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教育理念,积极实践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让孩子在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的触碰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价值感。  

  ◎专家点评

  “还原教育本身应有的特征”  

  五育融合之“道”是什么?五育融合的目的和灵魂是什么?在专家点评环节,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蔡辰梅表示作报告《寻求五育融合之道,实现德育统整之魂》,探究五育融合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虽然五育融合是近年来提出的概念,但好的教育本身一定具有五育融合的内在必然性。”蔡辰梅认为,好的教育中,五育融合并不需要刻意而为之,做自然而然的五育融合是教师们在实践中应该追求的理想。

  蔡辰梅表示,在功绩社会中,五育融合能够使割裂的学科教育更有意义感和趣味,为心灵提供精神和意义的支点。但蔡辰梅也提醒老师们反思:“老师们在办活动的时候,到底有没有问过孩子,他们真心觉得有趣的六一儿童节是什么样的?还是自上而下式地办活动?”

  但与此同时,老师的精力和时间也是有限的,五育融合如何实践才不是多此一举的教育负担?在蔡辰梅看来,五育融合并非均等并列的机械融合和刻意融合,也不是另起炉灶增加额外课程的“折腾”,而是还原教育本身应有的特征,自然而然实现有机融合。

  家校社协同育人

  7月10日的德育沙龙上,通过案例展示、主题发言、沙龙研讨、专家点评四个环节,与会嘉宾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不同角色,围绕“协同育人助力孩子成长”的话题展开研讨。

  携手同行共同培养下一代  

  家校协同育人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大支柱,应当紧密合作,共同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倾听故事 对话成长”,广州市培英中学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郑飞卡与广州市培英中学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带来家校协同助力成长案例展示,为本场德育沙龙拉开帷幕。

  接着,广州、上海、成都、贵州等五所学校分享其优秀的理念和做法。其中,广州市培英中学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郑飞卡分享《一起·读懂·呵护·成长——校家社协同的使命及法则》,学校沿着“信-望-爱”的价值引导,相信学生自主的力量和无限的潜能,把“接纳”“倾听”“读懂”“尊重”“激励”“赋能”作为教师、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基本法则,不断探索、创新。

  活动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不同角色的代表围绕“协同育人助力孩子成长”的话题展开研讨。

  “校家社协同育人,一定是双向奔赴携手同行的。”广州市清华附中湾区学校小学部校长王健认为,“培养什么人”其实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主导的角色,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解读,体现了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和趋势。”广州市白云区广园小学学生家长梁奇云说。

  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王佳妮介绍,早在2022年三元里街就投资近千万打造三元里街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基地,每年都会调动社会各界的资源,开展一系列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活动。另外,街道还承担了“兜底服务”,对于社区的特殊、重点青少年,三元里街的帮扶小组会去跟踪和干预他们的成长,及时跟家庭、学校沟通,给予关注和帮扶等。 

  ◎专家点评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孩子是需要呵护的,这是需要我们校家社三者协同的。”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兼家庭教育部部长高慎英如是说。

  在专家点评环节,高慎英表示,五所学校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家校社协同育人中遇到的问题,探索了更多的新路径和方法。“家庭教育面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具体化的实践,我们所讲的理论可能都有意义,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孩子身上不一定是有效。”高慎英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求不同,每个孩子面临的问题不同,家庭结构多样化,教育观念多元化,也导致了问题变复杂,如何更好地引领家长,学校和社区应发挥哪些作用,这是一个我们要去思考的。

  高慎英还提到,老师、家长要一起帮助学生拥有挑战不可能的勇气,学生有无限潜力,相信孩子会创造一个奇迹。“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玩”转德育

  怎样让孩子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德育工作怎样与学校、研学营地的特色文化相融合?7月10日上午的德育论坛“活动实践引领孩子成长”沙龙上,来自学校、博物馆、研学基地的嘉宾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

  中学生模拟联合国会议现场  

  怎样推动世界各国积极进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塞内加尔共和国代表”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同策略;“美国代表”说,发达国家应积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与技术的支持;“爱尔兰代表”给出数据,全球有六分之一的儿童处于极端贫困中,无法满足基本的基本需求;“奥地利代表”认为,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儿童友好型城市才有条件建设……在德育论坛“活动实践引领孩子成长”沙龙中,来自广州市白云区云英实验学校模联社的18名同学为现场嘉宾带来了一场关于如何推动各国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模拟会议。

  “怀德于心,见德于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在沙龙的主题发言环节,龙岩古田营地执行校长邢建华分享了古田研学营地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助推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广州市天河第一小学副校长张暖介绍了该校用实践活动引领孩子成长的经验;广州市白云区云英实验学校语文教师聂一淼分享了该校基于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活动的实践与经验。

  广东省博物馆教育中心负责人宋敏进行了“博物致知 ‘育’见未来”的主题分享。广东省博物馆植根岭南文化,组织各类具有本地特色的导览活动,并设置了可以“上手”的教具,如广彩瓷器、木雕饰品等。让文物走出玻璃柜、走进学生心中。广东省博物馆还参与设计了“行走广州”、一路同游南粤古密道等系列研学实践课程,让学生可以在体验中提升文化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

  在沙龙研讨环节,嘉宾们探讨了“怎样在活动实践中引领孩子成长”的话题。

  其中,广州市研学实践协会秘书长曾健允主持的教育实践基地入选了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她介绍了团队进行职业技能体验相关研学课程的研发经过,还提出了“职商”的概念,强调,孩子的“职商”需要从小培养,“而不是等到高考报志愿时才想要选什么专业,没有充分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的时候,就只能盲目地填报志愿”。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副馆长曾思平带来了陈家祠在馆教合作、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的经验。由于民间工艺博物馆在手工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陈家祠在200多所共建学校开展了活动,教孩子们画广彩、绣广绣、剪纸等,参与学生已超万人,公益课时已超20万个课时,“我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帮孩子们拓展视野、提升核心素养,也达到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专家点评

  点赞广东、广州经验 

  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汪永智点评了本次沙龙活动。他为参与现场展示的不同实践单位点赞:“特色分明,有的已形成品牌,非常好”。

  “活动育人,实践育人,要让孩子们看到火热的生活,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汪永智认为,实践活动对于发掘孩子们的创造力、维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意义,建议各个单位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力加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

  同时,他建议各单位创造条件、挖掘资源,开发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线路、新场所,“这一块,我觉得广东做得非常好,职业院校在场地、专业等方面有特长,我们基于中职、高职院校建设了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要求每个基地要为周围10所以上的中小学服务,这是我们广东的一个特色”。

  以文育人

  在德育主题沙龙环节,各位校长、教师、专家围绕“文化建设赋能孩子成长”进行探讨,分享各校在文化建设中的特色经验做法,共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之道。

  来自高原的“电子礼物”吸睛  

  在案例展示环节,广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白云区云雅实验学校教师胡双月分享了建设“博雅班”的特色经验做法。她不仅教授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课程,还会组织学生亲身体验英歌舞、醒狮舞、书法、掐丝珐琅等文化,组建舞蹈、美术、运动、演讲、文学、摄影等班级社团,提升人文素养。同时,为了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胡双月根据学生兴趣,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特别融入了航天元素。除了在班会、班牌等班级设计中随处融入航天文化,她还从航天精神出发,鼓励同学关注技术变革机遇,勤于探索、向上攀登。通过组建创客达人实验室,让同学认识3D建模技术、机器人编程技术、3D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等。

  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王振超为大家带来了一份来自高原的“电子礼物”——学校特色课间操视频。纯净湛蓝的天空下,一群藏族孩子正在操场上欢快起舞,自由、奔放的舞姿吸引在场老师纷纷拿出手机拍摄。据介绍,学校还组织篮球及足球比赛、中华诗词大会、藏汉书法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王振超表示,学校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通过红色德育文化走廊,展示红色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同时还会组织红歌赛、红色故事演讲等活动。

  在沙龙研讨环节,嘉宾们从个人经验、校园发展历史、文化建设中不同主体的责任、家庭教育等角度,为文化建设赋能孩子成长提供了一套“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方法论。

  今年是培英中学建校145周年。据广州市培英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凤介绍,1949年,培英中学升起了广州中学中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此外,培英中学还培养了众多爱国志士。“学校的发展史是一部爱国主义的革命史,也是培英人爱国、爱家、爱校的奋斗史。学校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凝结的。是师生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价值体系。它被全体师生认同,是我们每一位师生的精神追求。”李凤说。

  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又充满变数的成长环境。家庭期刊集团《孩子》杂志家校版主编祁丽珠表示,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的导向,家庭要为孩子创造更多实践机会,社会要为孩子创建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多行走、多思考,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家长的期许和孩子的自由选择,二者应当如何平衡?面对家庭文化建设中的这对经典矛盾,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硕士生导师刘华杰给出了答案——协商。“家长与孩子通过互动、协商能够建立契约。”刘华杰表示,家庭文化的建设是流动的,要根据孩子的需求,不断完善创新。 

  ◎专家点评

  “‘读懂孩子’一下子就把我的心融化了” 

  “提到‘读懂孩子’,我觉得这个主题特别温馨,一下子就把我的心融化了。这个主题彰显了广州在教育方面的态度和追求,非常值得大家细细品味。”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中心执行主任周峰在专家点评环节表示。

  什么是素质教育?周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求老师和家长尊重、理解、信任、关爱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欣赏少数的所谓优秀的学生。“如果能真正读懂孩子,我们就会发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在周峰看来,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除了硬件设施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也在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希望能以‘水到渠成’代替‘分分计较’,协调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