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江焕峰深耕化学科研领域
踏入杏坛四十余载 自制设备攻难题

全国模范教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江焕峰。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9月8日,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北京举行。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激励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决定:授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等585个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刁荣春等716名同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授予于渊等895名同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等。其中,江焕峰、湛建霞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李义凯、欧阳敏宜、罗笑、薛宁海等多名广州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们扎根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我国第一个教师节时,我就已经是老师;如今第四十个教师节,我还是老师。”转眼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江焕峰已从教41年,“传道授业”的职责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至今仍然一直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耕耘于教学科研第一线。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辛勤园丁汗,桃李满天下。每年的教师节,毕业的学生们总会结伴看望他。不少毕业生的心声发自肺腑,“没有江老师的培养,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名单,江焕峰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对此,他却谦虚地说道:“首先要感谢我的学生,他们勤奋、努力和认真,让我能够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一些成绩。”
甘坐“冷板凳” 三十年如一日深耕化学科研领域
1993年博士毕业后,江焕峰进入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工作。他持续关注国际学科前沿,决定将绿色化学的理念与烯炔烃高效转化相结合,从而确立团队的研究方向——绿色有机合成化学。
科学研究要有坐住坐稳“冷板凳”的定力。受博士生导师陆熙炎院士的影响,江焕峰深知,从事科研工作不仅需要非常专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一颗安静、细致的心去发现、去创新。
“做科研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不可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我们要一点点想办法,不断克服尝试,才能把工作一直做下去。”
1996年,江焕峰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中烯炔等不饱和烃转化反应研究。然而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实验室内现有的超临界提取设备容积过大,不适用于转化反应的探索性试验。由于经费紧张,江焕峰与学生决定自制反应设备。经过设计草图、购买材料、组装调试……两人花费近三个月探索和尝试,终于做出一台小型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装置,该设备一直使用了五六年才报废。
正是这种持之以恒、攻坚克难的精神,江焕峰发现了氧气可控活化的途径,发展了氧气为单一氧化剂的绿色合成新方法,实现了复杂氧化反应体系中反应活性序列控制和杂原子精准定向引入并发展了汇聚性合成新方法。基于这些科研成果,江焕峰先后获得了2010年度广东省科技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绿色有机化学反应及方法学研究)和201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绿色氧化反应新方法及其应用)。
“我平常和学生说,科学发现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敏锐观察捕捉到的。捕捉到的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灵感,也可能是一种方向感,在这个方向里促使我们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三十年如一日,江焕峰坚持在科研这条道路上播种深耕,既是传承他导师的精神品质,也是希望以身作则、影响下一代。
个性化培养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漫漫科研路,悠悠教学情。1979年,江焕峰本科考入湖北大学化学教育专业,毕业后先去中学教了4年化学课,才再继续回到化学科研领域深造。
从教41载,江焕峰深知一个道理:“不管开展科研,还是教书育人,首先还是要有兴趣、有毅力、有志向去做这件事情。”自2003年调入华南理工大学工作以来,他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播、教学改革与思政教育为一体,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在本科教学方面,面对大一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有机化学的情况,江焕峰把化学发展史、重大发现与发展、化学对社会的贡献以故事的方式融入课程内容,特别是将中国有机化学家的研究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传递给学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使命感。
作为研究生导师,江焕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找到绿色化学理念的意义,体会做科研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我认为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速度不同。在做课题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积累,对自己有了正确认识后就会提升对课题的要求。”基于研究生的来源、基础、素质的差异性,江焕峰会为学生安排不同难度的课题,从培养学生做科研的信心和兴趣入手,助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开展研究工作。因为他确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关键在于对学生要进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作为老师,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引导、扶持学生,以关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除开教学工作,江焕峰大部分时间都和学生们待在实验室里,对每位学生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尤其是对科研进展不太顺利的学生,他会及时与学生一同讨论遇到的问题,听学生“吐吐苦水”。因此,即便是已经毕业、转博的学生遇到科研难题,也会向他寻求建议,而他都耐心聆听并一一解答。
“三性”育人理念把科研余热发挥在成果转化上
“何镜堂院士的建筑有‘两观三性’,我对育人的理念里也有‘三性’。”江焕峰笑着说。系统性、创新性和可表达性是其育人和治学的理念。其中,可表达性是能够将自己的发现和实验结果通过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在江焕峰看来,发表科研成果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国家乃至全人类共享这些成果,更好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据了解,江焕峰培养的研究生多人次获得过全国优秀论文提名奖、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广东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等奖励;毕业生中获国家杰青1人、国家级四青人才3人、省级杰出青年人才8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人、任高校教授/副教授43人。
一直以来,江焕峰始终心系学生,为学生的科研发现和不断成长而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谈及科研上最开心的事,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学生发现绿色氧化反应新方法,这不仅解决了实验中长期存在的痛点问题,还实现了几个药物的高效合成。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探索讨论的过程中,双方都乐在其中,相互启发,共同成长。当记者问到获评“全国模范教师”的感受时,江焕峰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学生:“首先要感谢是我的学生,他们勤奋、努力和认真,让我能够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一些成绩。”
他也表示,华工提供的科研条件和同事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工作氛围,是支持他在科研道路上心无旁骛、扎扎实实走下去的坚实后盾。“未来,我希望将自己的余热发挥在科研成果转化上,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江焕峰说道。
全国模范教师
江焕峰
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学校化学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功能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会士、广东省科协委员和广东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获第11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和广东省南粤百杰等荣誉称号。科研成果先后获广东省科技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吴蒋琳子 通讯员 华轩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