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著名儒学研究专家柳恩铭博士:

AI时代,用“笨办法”读书不可丢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梁艳燕 09-24 00:00

  近年来,与教育相关的讨论中,“鸡娃”、“内卷”成热词,无不引发家长的焦虑,卷学区房、卷培训班、卷竞赛成为部分孩子的常态。对于孩子的未来,家长们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是好的?他们又需要怎样的教育环境?日前,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儒学研究专家、教育家柳恩铭博士的《眷恋》一书,书中柳恩铭博士将40年的教育经历和观察,为人为学的思考和梦想理想,以散文的形式与读者分享。

  近日,南都记者专访柳恩铭博士,就AI时代,孩子如何深度阅读进行了探讨。

  柳恩铭博士认为,在AI时代,阅读和认知日益趋于碎片化,而科学技术的创新点恰恰在学科的深层部位,在学科的交叉部位,在学科的融合过程,这无疑需要思想的深刻性、连续性、逻辑性、创造性。没有思想自由,没有思维独立,没有人格独立,没有价值坚守,深度阅读和学习几乎不可能。在《眷恋》一书中,他分享了读书的几个“笨办法”。

  读书方法

  ●开口读书才能品味文章精髓

  “笨办法”排第一位的是开口读书。中国古代教育数千年,值得传承的教育方法就一个字“读”,即开口朗读、吟诵。柳恩铭博士一直把“开口读书”当成学习的一个秘诀。他认为,“开口读书”是一种浸润灵魂的知行合一的读书方法,孩子学会了,可以挑战几乎任何人文科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背后,已经包含了“开口读书”(朗读、朗诵、吟诵、演讲)的真谛。

  “AI的年代,无论如何,不应该,不可以丢掉这个中国人甚至人类坚持了数千年的古老而鲜活的读书方法。”柳恩铭博士表示,讲文章,是介绍菜;读文章,才是吃菜。朗读文章是津津有味全身心地品菜。他建议中学生在“品菜”的过程中努力体会和消化、吸收老师“讲菜”的观点和方法,最好还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不管别人怎样理解、能不能理解,这种体验都是最宝贵的,应当珍惜,最好用专门的本子写下来。”

  ●经典好书不厌百回读

  笨办法之二是好书不厌百回读。

  那么哪些才是“好书”?柳恩铭认为,好书一定是经典,可以读几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

  “比如《史记》,我一直当文学作品和承载儒家精神的经典来读;读了七遍,以后有时间,还会再读。”柳恩铭博士称,读《史记》的目的不在于历史,而在于人本情怀,在于其承载的原儒精神,在于司马迁传记文学的厚重与神韵。教育学、伦理学、哲学名著,他会选择读几遍,甚至十几遍,哲学尤其是美学名著,如《西方美学史》《黑格尔美学》《文心雕龙》《诗品》《人间词话》等。“这些书本的知识、思想、观念等,注入了灵魂,融入了生命,成为自己的气质、素质、气场、磁场。而这个过程,AI技术是无法替代,也无法完成的。”

  ●编写提纲,有助于核心知识结构化

  笨办法之三是编写提纲。柳恩铭博士认为,编写提纲源于知识结构化、课程结构化、认知结构化的整体效果和效率追求。越是碎片化的时代,越需要某个学科知识的结构化。AI时代,对核心知识的结构化要求,只会越来越高,而不是相反。

  “比如20世纪以来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课程论专家、道德教育专家,如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的代表著作,我只能反复读,编写提纲,原著和提纲交替阅读,如此,才能真正领会诸位大师们代表著作的要义和精髓。”

  ●AI是工具,不能代替内容

  柳恩铭博士认为,AI时代需要更加高效,更加有效的阅读和学习。AI只能给人类提供学习和生活的方便,并不能代替人类的阅读、学习、创造,不能代替人类自身的内源式成长和内涵式发展。

  他也强调,AI时代,基础教育的地位更加重要。决定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是教什么,是内容,而不是方法。AI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属于方法和工具层面的东西,不能代替内容。AI的成熟和发展,给中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必须改革数十年一贯制的教育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结构性和创造性,突出知识的原创性,而不是简单重复、无休无止地刷题。AI的时代,AI的工具性更加突出。要有一种思想准备,人类对于AI的需要,就像人类对铅笔、圆珠笔、钢笔、计算器、电脑、手机的需要一样,既然是最普遍的工具,AI的普及和应用非常有必要也非常重要。“但AI的时代更需要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学术民主,没有这些支撑,我们将彻底错过AI时代良机,被时代所抛弃!”

  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