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立足乡村,广州从化区“接地气”推动五育并举特色发展
花灯节 诗歌节 稻草节 乡村特色陶冶学生情操


希贤小学孩子制作的手工。

从化五中体育教育引领学生成长。受访者供图

因地制宜、因校施策、立足乡村,是从化区五育并举的三大特点。依托本地丰富的乡土资源,从化走出五育并举“接地气”的特色模式。
12月17日,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深调研第七站走进从化区。从化区积极挖掘从化乡土资源和农耕文化底蕴,探索并凝练新时代劳动教育、德育、艺术、体育、科技等项目特色。通过“1+N”模式引领全区中小学校走高质量、特色化的五育并举发展道路,建设爱心教育特色区,形成具有从化特色的“爱心教育”模式。
A
乡村特色活动
美育与德、智、体、劳动巧妙融合
从化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敬强介绍了从化教育的基本情况和五育并举的具体实践情况。从化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211所,基础教育在校学生约14.04万人。陆敬强解释,“1+N”五育并举发展模式指每个学校发展一个自己的特色五育项目,再补充辅助其他N个项目。
花灯节、诗歌节、稻草节……从化美育在各类独特的乡村特色活动中多彩绽放,并巧妙地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融为一体。从化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并以乡村美育大课堂为舞台,持续开展乡村美育实践系列活动。
德育
花灯节让美育与德育结合
通过举办非遗花灯节,美育与德育巧妙相结合。“学生不仅学习并传承了精湛的非遗技艺,更在盛大的汉服灯会上,深切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了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德育方面,陆敬强还介绍,从化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落脚点,构建“爱心教育”课程体系,打造班级文化,选树德育活动品牌,以德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化区成立了区学校思政课协同创新分中心,立项全省首个“高校与中小学校共建”项目,8所学校被认定为广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单位)。
智育
诗歌节,在美的浸润下温润心灵
智育在美的浸润下温润学生心灵。陆敬强介绍,从化区的“诗歌节”活动通过诗歌、音乐、美术、书法与生活等学科资源的融合,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汲取力量。在智育方面,从化区重视人工智能对教学变革的积极作用,利用AI人工智能提升备课品质,打造优秀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典型案例。扎实推进广州市基础教育强基提质“2+2+1”帮扶行动工作,在天河区的帮助下,从化区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推教学变革,实现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教学与学情分析、作业管理、答疑辅导等教学全场景应用,经过三期的培训,已培育了164名种子教师,开展了两场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推教学变革课例展示活动。
体育
特色项目涵盖冰壶、曲棍球、手球等
鳌头醒狮、猫头狮、鸡公狮等都是从化区传统民间体育项目,学生们通过亲自设计道具,感受传统文化艺术之美,在倾情表演、张扬个性与活力中,强健体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美育与体育教育得以融合。此外,在体育方面,从化区还开展体育项目学校共建及体育特色项目、一校一品学校创建,涵盖校园冰壶、曲棍球、手球等项目,逐渐形成各校有体育特色运动项目。举办多样化的区级体育赛事,包括综合性运动会、单项锦标赛、学生体质健康全员运动会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劳动教育
稻草节走进田野,领悟劳动的智慧
“每当稻草节来临,学生们亲自走进田野,体验收割稻草的艰辛,享受编织稻草的乐趣,在劳动中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劳动的尊严,领悟到蕴藏在劳动中的智慧与匠心。”陆敬强说。在打造具有从化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方面,从化区保证每周一节的劳动必修课,还将劳动与校本课程结合,设置劳动选修课程,目前区内所有学校基本都有小农田。在3月、4月学校利用植树节、清明前后,开展开耕节主题实践活动,在10月、11月则开展丰收节主题活动,让学生在顺应时节的劳动活动中增添农业体验,让节日、节气成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力抓手。从化区还组织认定了12个劳动教育基地,为全区中小学生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提供场地保障。
B
跨学科推进
从师资到心理健康护航五育实践
通过因地制宜和多方协同,从化区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五育发展道路。从化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黄长新介绍,从化区以乡村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跨学科的项目推进,例如将美育与语文、科技等学科融合,切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如何实现跨学科推进五育并举?阅读活动是丰富学习体验的重要路径之一。从化区推进“走读从化”阅读工程,打造基于区域特色的阅读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普查心理档案,建立心理预警平台
五育需要有坚实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开展。针对乡村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以及学生基础薄弱等问题,从化区于2017年开展“爱种子”课堂改革,选择了64所学校作为试点学校,项目以“四方协同”的模式开展,包含政府主导、企业协作、名家资源支持和本地教师参与四个关键环节。这种协作模式不仅丰富了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全区的学生通过成果展示、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方面,从化区结合互联网+EAP心理模式,实现心理普查和预警。“每年全区中小学都会进行心理档案普查,建立心理预警平台,联动社区资源,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辅导。”黄长新说。此外,从化区倡导班主任通过课堂以及日常言行举止向学生渗透“爱”的理念,从化区每年会进行爱心学校、爱心教师等评选,通过树立榜样形成爱心教育模式。
整合教育资源 推进德育生活化
陆敬强表示,下一步,从化区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德育基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德育生活化。
聚焦育人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围绕课程方案落地、育人方式变革、关键素养提质、评价改革深化、教研支撑强化、教师素养提升6大行动,扎实推进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和加强设施设备建设,进一步探索体育与其他四育更深层次融合的课程模式,开发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校本课程资源。
深度挖掘并整合校内外丰富的美育资源,持续创新并丰富美育实践活动,在坚持举办稻草节、花灯节、诗歌节等品牌活动的同时,不断为这些传统美育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优化办活动的具体实施方式,让更多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同时加强评估监督,完善劳动教育的监督评估机制,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校园扫描
从化希贤小学:尚贤启智,劳动育人
从化希贤小学以“贤文化”为引领,将“五育并举”理念融入教育实践。据校长郑颖渝介绍,作为广州市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希贤小学已构建起融合五育的“1+4”劳动教育特色活动,即“1”是“劳动课”,每周1节;“4”是“校内小农田+校外劳动基地+学校特色活动+家庭劳动实践”。
学校利用自身130亩场地优势,建立了占地600平方米的“希贤劳动吧”,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管理“责任田”,负责种植、养护和田间管理。学校还与慈善机构、周边的花艺企业合作,开辟了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共同搭建劳动教育桥梁。学生们在基地学习花卉知识,并参加植物印拓、多肉培育等活动。
“六年学会十二道菜”是希贤小学烹饪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在“希贤小厨房”中学习制作家常菜和传统点心,掌握烹饪技能的同时提升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从化区第五中学:体育教育引领学生卓越成长
体育教育是从化区第五中学的一张亮丽名片。学校副校长钟焕辉介绍,“奋进”是从化五中的体育教育理念,与“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技精神相契合。
从化五中不仅拥有先进的体育场馆和设备,更汇聚了一批专业素质高的体育教师团队,其中包括4名中学高级教师和6名中学一级教师。学校体育科组被评为广州市优秀科组,并培养了大量体育尖子人才,如李卓业、温梓轩、李百涛等,他们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屡获佳绩。
在“体教融合”模式的探索中,从化五中初中部引进了广州市手球队、从化区女子足球队和田径队,让学生在参与专业训练的同时,融入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
校园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滑轮冰球、田径、手球……这些都是从化五中丰富的课外活动。学校体育科组老师根据学科特色和自身专业,开展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社团活动,打造“一校一品”的羽毛球体育特色项目。
专家点评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蔡辰梅:
“从化区基于本土资源搭建的五育并举体系让我印象深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蔡辰梅在座谈中点评道。在她看来,五育并举不是平均的、面面俱到的,更为切实的做法是以落到深处的“一育”带动“五育并举”。
蔡辰梅提到,教育从来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从化区基于独特的区域地理文化特色,以各种节日作为载体,带动学生五育发展,让从化的学生能有更开阔空间,去体验更多别样的东西。各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带给孩子们的希望和获得感。
此外,从化区的五育并举还体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各校与社区资源、慈善组织充分联络,让社会资源与校园五育形成互助互融的协同机制,更是拓宽了五育并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蔡辰梅还提出了关于五育并举的思考——基于儿童立场开展的五育培养。她建议,“五育应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或一堂课。它可以让学生内心充满希望、让学生具备支撑未来成长的力量,五育可以成为激发个人潜力、培养综合素养的渠道”。在她看来,从化区的稻草节、花灯节等特色活动,都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其中,正是推动学生天赋发展、挖掘自我潜能的空间。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李阳
统筹:尹来 程安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杨晓彤
摄影(除署名外):南都记者 冯宙锋 部分图片由即梦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