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对外衔接通道达91条 广州跨城出行持续火热

广佛日均通勤量逼近190万人次,城际开通带热大湾区旅游出行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莫郅骅 05-07 00:00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2024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首次结合大语言模型,推出面向公众发布的AI版交通年报。

  《报告》聚焦大湾区协同发展,持续对跨区域交通设施进行监测分析后指出,广州对外衔接通道已达91条,与全省20地级市城际出行量达到366万人次,同比增长6.5%。新开通设施如广佛南环城际、佛莞城际、深中通道等带热大湾区旅游出行,湾区两岸交流呈现“跨越式”增长。

  《报告》也持续关注市民出行体验,聚焦电动自行车、青年通勤等市民关注的重大交通现象和问题,利用大数据强化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现状分析  

  截至2024年底,电动自行车的累计上牌总量576万辆,同比增长28%。全市74%家庭拥有电动自行车,其中近三成拥有两辆及以上。

  空海铁枢纽运量持续走高

  中心区市民到高铁站节省20-30分钟

  《报告》指出,2024年,广州的空、海、铁枢纽运量持续走高。

  其中,广州白云机场运量创历史新高。机场旅客年吞吐量7637万人次,超过2019年的7339万人次,单一机场全国排名第二。机场货邮年吞吐量238.3万吨,居全国第三,同比增长17.3%。

  广州港运量持续增长。广州港集装箱年吞吐量为2645万TEU,居全国第五和全球第六,同比增长4.1%;货物年吞吐量为6.9亿吨,全国和全球均居第五,同比增长1.8%。

  高铁进城成效显现。广州铁路旅客年发送量1.39亿人次,同比增长8%。广州南站年旅客发送量8938万人次,日均24.4万人次,居全国第一。白云站、广州东站与广州站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中心城区组合枢纽,三站旅客总规模同比增加25.4%,高铁进中心初见成效。中心城区市民到达高铁站可节省20-30分钟路程时间。  

  大湾区交通中心地位稳固

  湾区两岸交流联系快速增长

  《报告》显示,2024年,广州跨城出行热度持续提升。广州对外衔接通道总量达到91条,与全省20地级市城际出行量达到366万人次,同比增长6.5%,广州与湾区城市间日均出行量320万人次,同比增长4.4%。广佛南环城际、佛莞城际、南中高速(含万顷沙支线)、深中通道等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开通带热大湾区旅游出行。

  湾区两岸交流跨越式增长。广佛南环城际、佛莞城际开通后实现番禺与东莞之间的轨道交通直达,深中通道建成后日均车流量8.4万车次、万顷沙支线2.0万车次,湾区两岸交流联系快速增长,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三条跨珠江口通道日均道路车流量达到32.7万标准车,同比增长20%。

  都市圈“双城”联动延续向好态势。广佛间日均出行量189.6万人次,同比增长2.4%,居湾区城市第一。穗莞间日均出行量为51万人次,同比增长4.1%,居湾区“双城”联动的第四位。广州跨城通勤人口61万,同比增长5.2%,大都市通勤圈初具规模,广佛间跨城通勤人口达37.5万人,其次穗莞间为9.2万人。

  道路交通服务区域功能突出。在广州全市道路网中,日均活跃机动车总量417万辆,同比增长7.4%,按出行量统计外地车占比34%。高速公路和快速路过境交通占比为20%和18%,广州对大湾区周边城市的交通服务显著。  

  交通与空间协同持续向好

  核心区人口疏解成效显著

  《报告》显示,2024年,广州通过“环+放射”轨道有力支撑枢纽营城。建成运营首条轨道环线地铁11号线,串联了白鹅潭、广钢新城、琶洲等重点组团,降低了磨碟沙站、沙园站、昌岗站等环内换乘客流,提高了外围组团间联系效率。全网轨道站点800米人口岗位覆盖率为38.8%,中心城区达到58.3%,人口、岗位密度分别是非轨道覆盖建设用地区域的2.5倍和2.9倍,引导城市集约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同时,高品质交通也促进了活力全域扩展。近五年,广州核心区对外道路交通量降低0.6%,进出核心区地铁客流降低3.5%。近郊区、外围城区的人口岗位密度分别增长2.2%和7.7%,达到1.11万个/平方公里和0.21万个/平方公里,而核心区人口疏解成效显著,人口岗位密度由4.43万个/平方公里降至4.22万个/平方公里,降幅为4.6%。

  此外,通勤距离和时间维持稳定。全市通勤平均出行距离8.9公里、平均通勤时间38.7分钟,与2023年相比基本持平。反映居民生活品质的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占比79%,处于高位水平。

  出行方式个性化、多样化

  电动自行车骑行量持续高位增长

  根据《报告》,2024年广州绿色出行保持着全国前列水平。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4%(含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居全国超大城市前列。广州地铁运营里程达到705公里,日均客运量和周转量分别为888万/人次、7640万人次/公里,分别增长3.6%和3.0%,已达到2019年的98%和107%。近五年广州地铁短距离客流规模有所降低(5公里内减少11.8%),长距离客流持续增长(30公里以上增加35.3%),支撑了城市空间拓展。地铁日客流强度1.36万人次/公里,居国内城市第二位。

  同时,广州的电动自行车骑行量持续高位增长。截至2024年底,电动自行车的累计上牌总量576万辆,同比增长28%。全市74%家庭拥有电动自行车,其中近三成拥有两辆及以上。电动自行车日均骑行量903万人次(含全过程电动自行车出行,电动自行车与其他出行方式的接驳出行),同比增长8.9%,其中长距离出行(超过5公里)占比31%。

  此外,广州的个体机动化分担率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市小客车(含微型客车)拥有量351.8万辆,年增速从2015年的1.3%逐年增加至2024年的9.8%,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车增量约占总增量的94%。小客车保有量增长带动方式分担率增加,2024年中心城区个体机动化出行(含小客车、出租车等)比例为24.7%,同比增加0.9个百分点,对道路交通运行和停车供给带来一定挑战。

  未来展望

  谋划国际铁路枢纽新发展

  打造黄金内湾高标准交通网

  《报告》指出,广州要把握新一轮广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修编机遇,进一步优化广州铁路客货运枢纽布局,谋划国际铁路枢纽发展新蓝图。

  一是加快推进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打通大湾区西向至贵昆、成渝的走廊,高标准打造面向中南半岛的国际铁路枢纽,加快柳广铁路建设,缩短西向至南宁、昆明的铁路货运里程,支撑广货出海。二是抢抓战略机遇期推进实施广珠(澳)高铁,建成湾区西岸城市北上首条高铁通道,向北衔接广清永、京广高铁,向西衔接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向东衔接广河高铁、赣深高铁,填补湾区西岸城市直接连入国家“三纵”高铁网的空白。

  同时,广州应进一步发挥省会城市的担当和引领作用,打造黄金内湾高标准交通网,推动珠江口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通过推进莲花山通道建设,形成黄金内湾北段的东西向大通道,提速实施增莞番高速,强化串联广佛莞的高速环路,加快实施黄埔至南沙东部快速通道,打通湾区西岸科创走廊大通道,促进黄金内湾骨架路网完善。高标准推进黄金内湾轨道交通建设,将中南虎、肇顺南城际提升为高铁,进一步提升两岸城市高铁互联互通水平。  

  围绕轨道站点提升通勤体验

  深入推动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理

  聚焦市民日常出行,《报告》提出要提升青年人才在广州幸福通勤的体验。

  当前广州单程通勤在1小时以上的人口规模达153万,占全部通勤人口的13.5%,以“90后”(35岁以下占比60.8%)、高学历(本科以上占比75.3%)、中产男性(月收入万元以上占65.1%)为主,是城市活力和创新动力的中坚力量。

  据了解,这部分人主要依赖轨道交通通勤,为此,广州一方面要在对外放射的轨道线路重要站点打造“通勤生活综合体”,完善生活便利设施,包括电单车停放场、菜市场、便利店等,实现通勤和生活服务的二合一。另一方面,推进在外围轨道站点周边为青年人才提供可承受的保障性住房。

  深化电动自行车治理也是一项重要议题。2024年,广州出台了《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聚焦解决非法改装、超速、逆行、擅闯红灯、违规停放等突出问题。以此为基础,广州将继续深入推动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理。

  《报告》明确:一是创新探索AI赋能电动自行车治理,对电动自行车违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和智能劝导;二是通过大数据等手段识别电动自行车出行规律,针对关键道路和节点,一路一策,因地制宜推进精细化“微改造”;三是严格电动自行车违法查处,强化电动自行车停放行为管理,改善停放秩序;四是重构地面公交线网,推动公交线路在“轨道密集区做减法、空白区做加法”。  

  以“十五运”为契机提升城市风貌

  用好AI赋能城市交通治理

  《报告》建议以粤港澳三地合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推动城市风貌构件优化管控工作。

  一是按照广州市公共设施基本分类,制定分类分项风貌构件清单,规范设置场景,协调各类构件的风格及色系,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二是按照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建立广州特色的构件标准。三是结合城市品质提升工作,选取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率先实施和评估,再逐步在全市推广应用,形成广州构件品牌。

  当前,广州正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将结合广州“山水城田海”自然格局,系统谋划一批特色道路项目。

  《报告》从绘制城乡融合线性新游径的角度建议:一是以农村公路升级改造为基础,构建全长2500公里的风景道网络,串联各类乡村资源点,营造“千里乡韵”漫步场景;发展路衍经济,盘活风景道利用率,打造“乡村风景道+”模式,鼓励乡村风景道与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重点村镇等一体开发。二是支撑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推动在从化、增城打造400多公里的最美旅游公路和一批特色公路驿站,牵引“百千万工程”落地实施。三是推进贯通广州的520公里山海骑行道,通过更新路面、拓宽骑行空间、新建必要贯通段等“小切口”方式进行升级,打通断点、提升骑行环境,将骑行空间贯通成网。

  此外,《报告》还提出,广州要打造  超大城市交通发展新范式。一方面,加快推进低空基础设施、管控平台、空域航路、应用场景等先行先试工作,协调军、民航部门共同规划融合多场景多主体的飞行公共航路网络,推动低空文旅、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等特色场景率先落地。另一方面,通过AI赋能CSPON系统构建,包括加强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与CSPON系统的融合,提升城市交通治理决策水平。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