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宪法“讲”入人心,广州市中小学生“学讲宪法”演讲比赛举行

“看到不正义行为,更有勇气去制止”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孙小鹏 叶斯茗 杨晓彤 07-16 00:00

  制图:黄亚岚(即梦AI)

  演讲比赛小学组颁奖仪式。

  演讲比赛初中组颁奖仪式。

  素养竞赛初中组颁奖。

  宪法入我心,法律伴我行。为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7月13日下午,2025年广州市中小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在广州市执信中学举行,此次活动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南方都市报社承办。

  今年,全市11区的中小学积极鼓励学生备赛,经过复赛专家评委的严格打分审核,最终,30名选手脱颖而出,分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中职组在舞台上进行最终的演讲比拼。本次比赛采用即兴演讲方式,选手于决赛当天上午抽取演讲题目,并按抽签顺序依次上台演讲。

  比赛现场

  用身边“小”事阐述法治“大道理”

  开幕致辞中,广州市教育局市管一级调研员李长庚表示,“当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宪法故事时,宪法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条目,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守护者。这些源于生活的感悟,不仅展现了你们对宪法的深刻理解,更传递了法治信仰的力量。”李长庚希望同学们做宪法知识的探索者、法治实践的践行者、法治精神的传播者。

  宪法无时无刻不在人们身边,你从生活中感受到宪法的重要性了吗?“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面对这样的话语,如何运用宪法知识进行回应?小学组的演讲主题包括“宪法保障我们的幸福生活”等。小学组同学用身边事、生活日常作为“翻译器”,讲述对宪法的理解。“宪法这双温暖的大手,它能稳稳地托住每一个想读书的孩子,托起我们改变命运、追逐梦想的希望。”小学组选手、广东番禺中学附属学校学生张若兮以张桂梅校长为例,说明读书学习是宪法赋予中国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

  初中组的题目以真实发生的法治事件为切入口,选手们围绕“生而为人,宪法保障”“找准未成年人保护与惩治平衡点”等进行理性思辨。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林禹玎通过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呼吁同学们成为知法、懂法、护法的先锋力量:“宪法的生命力不在于它的厚度,而在于它融入生活的温度;宪法的权威也不来自于它的高度,而来自于每个人守护它的温度。”

  高中组的三个演讲中,参赛选手紧扣“弘扬宪法精神,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生态文明入宪,美丽中国出彩”等主题,说出了各自对宪法的理解与看法。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学生李文熙从一个哮喘患者的视角出发,讲述空气质量、生态文明对个人的影响,从而阐释宪法对保护生态、对个人权益保障的关键作用。

  备赛与收获

  以前只知“不要闯红灯”,现在能从法律角度来理解

  决赛舞台上的演讲时间有限,每位选手需要在6分钟时间内把握题目的核心主旨,精炼自己对宪法最深刻的理解。这不仅考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宪法知识的积累,也考验临场发挥的能力,新一代青少年的法治素养得以充分体现。

  小学组选手、暨南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彭宇笙坦言,二年级的他在学习宪法里的条文、法治知识时,确实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依然坚持通过看书、读儿童报纸不断地攻克难点。“以前,我只知道‘不能偷东西’‘不要闯红灯’这些简单的道理。通过阅读和老师、爸爸妈妈的讲解,我慢慢懂得从法律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规则和要求了。”

  初中组选手、广州市铁一中学学生朱筱舟主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宪法知识,还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的各类普法活动。“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让我对法律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法律知识增强了我的正义感,看到不正义行为时,我也更有勇气与底气去制止。”为准备这次决赛,朱筱舟反复核对法律条文,并主动查阅近期的社会热点,希望通过案例的融入让演讲更加生动、接地气。“高强度的备赛显著提升了我的写作、记忆和即兴表达能力。在比赛现场,我也看到了许多优秀选手的表现,更激励着我要继续深入学习宪法知识。”

  专家点评

  应挖掘宪法条文背后的精神实质

  本次比赛邀请权威专家担任评委,严谨地为选手们的表现、演讲内容作出评价。在点评环节,评委们不仅为选手们点赞,还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潘高峰在点评中表示,今年活动在组织成效与参与质量上有显著提升。演讲选手们有意识地结合现场情境,阐述自身对宪法条文的理解,表现可圈可点。在演讲稿撰写方面,能出色完成六分钟演讲实属不易。

  在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卢护锋看来,“学宪法、讲宪法”要体现学习与讲解的深度。从思想深度看,选手们认真挖掘宪法条文背后的精神实质,表现出色;从学习层面讲,大家能熟练运用宪法条文,并将其与现实社会问题紧密关联,值得肯定;从讲解角度而言,学生们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从自身观察视角出发,结合引人深思的人生案例和社会问题展开阐述。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旭东提到,初中组的演讲中有部分同学未能深入挖掘材料,也有同学展现出独特的思考视角,不仅对生活现象展开了观察,还表现出较强的理性思辨能力。“同学们能将思考与命题紧密结合,整体表现值得称赞。”

  荔湾区人民法院家事少年庭庭长陈俊薇表示,不少选手采用案例展开思辨的方式值得肯定,但在案例选取与运用上仍有提升空间。她建议,运用案例后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情感,避免使用高大上的套话,有同学使用“管不管、服不服”等表述,虽稍显稚嫩但真挚动人。同时,应减少使用套话,增强共鸣与共情。

  暨南大学忠信英才培育班实践导师、主持人徐有为指出,十位选手的精彩演讲亮点纷呈,但部分选手略显紧张,临场应变能力待提升,选手们在演讲时还需斟酌语调与语速的控制。

  南方都市报社编委、文教卫旅CEO李阳点评时表示,同学们表现相当出色,紧扣宪法主题,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复杂的法律专业词汇、条文背诵不易,今后还要持续地通过亲身经历去理解和阐述法律。“希望你们珍惜这次经历,未来以宪法视角多经历、多实践、多观察,让这段经历成为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比赛结束后,现场还进行了颁奖仪式。根据参赛选手得分排名情况,经评委组综合评议,各组别将遴选前两名选手参加省级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