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布消费评价指数 全国首创
另一项《消费品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团体标准》也领跑全国,倒逼企业实施
昨日上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以下简称“深圳市消委会”)首次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南都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在本次发布会上发布的“消费评价指数”和《消费品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团体标准》均是全国首创。
消费评价指数已覆盖过万家企业
深圳市消委会借鉴美国商业促进局(BBB)企业消费信用评级,通过5年精心打磨,建立了“消费评价指数”模型。“消费评价指数”依托深圳市消委会的消费维权公共服务平台——“315消费通”运行,其核心指标有6大项,采用10分制计分方式,通过指数名片、指数地图、消费评价二维码三大应用场景向社会展示。
目前已有近57万名用户的63万多个投诉和评价数据,对1万多家企业生成了消费评价指数。以后,深圳市的消费评价指数将覆盖所有与消费相关的企业,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消费评价指数身份证。
《消费品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团体标准》预计10月推出
近年来随着化学品的普及应用,化学致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病例越来越多。发布会介绍了《消费品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团体标准》的相关情况。
该标准由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支持,深圳市消委会联合深圳市质量协会等单位启动制定,目前已有5家技术支持单位、10家参编单位参与,作为国内首个关于消费品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管控的团体标准,该标准是一个领跑标准,参照国际一流标准欧盟Reach法规,将依靠消费者的选择和倒逼来引导企业实施,预计今年10月推出。
提醒
疫情期间,深圳市消委会接到大量消费者购买口罩后的投诉,非常时期,口罩纠纷不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也伤害了消费者身体健康。深圳市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口罩销售十大陷阱:
一、微信微博卖口罩 收了货款藏猫猫
不法商家在朋友圈、微信群、微博、小程序等平台发布口罩销售广告,宣称口罩来源于库存、国外代购和工厂加工等。消费者付款后一直未收到口罩,随后发现被商家拉黑、网上店铺改名或关闭。
典型案例:消费者2月5日向某商家购买了42个一次性医用口罩,价格174元。消费者付款后商家一直不发货,也无法查看订单的记录,小程序店铺名称也发生了变更,无法联系上商家。
二、广告尽是白富美 货到却变旧损黑
不法商家在疫情期间生产或销售劣质口罩,贴上知名品牌的商标后,通过微商、淘宝等渠道将劣质口罩售卖给消费者。消费者收到口罩,发现口罩为假冒伪劣产品时,商家却将产品下架,无法联系。
典型案例:消费者称在淘宝购买口罩,收货后发现口罩外包装上有较多污渍,内包装只有一层胶质塑料包裹50个口罩,没有生产厂家等信息。现商家已下架相关产品,要求商家退款无果。
三、挂羊头卖狗肉 买医用变普通
不法分子借机兜售医用口罩,实际却以普通口罩发货,获取非法收益。
典型案例:消费者称1月25日在某商家处购买医用口罩,售价60元一盒。但收到货后发现,口罩并非医用口罩,而是售价10元内的普通口罩。
四、平价下单等半年 加价购买才有货
不法商家提高口罩价格,对高价购买口罩的消费者先发货,而早期低价购买口罩的订单故意拖延发货时间,并要求消费者取消订单后以目前高价重新购买口罩。
典型案例:消费者1月21日在某商家处购买了100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价格53.8元。付款后商家一直未发货,商家以各种理由推延发货,并要求消费者退款重拍高价口罩后,即可按时发货。
五、“公益”人士送口罩 骗取邮费才是真
披着“公益”外衣行诈骗的不法商家,以“献爱心”公益送口罩等名义,告知消费者支付少量运费,即可收到口罩。消费者付款后却未收到口罩或只收到劣质口罩。
典型案例:消费者看到商家宣传做公益送口罩,只需付10元邮费。付款后却一直未收到口罩,客服电话无法接通,广告消息仍在不断扩散,众多消费者受骗。
六、下载APP付邮费 医用变成非医用
不法商家以送口罩为名引诱消费者下载APP,宣称下载APP后可免费领取N95口罩。消费者下载后,收货时却发现需要支付高额邮费,且收到的是售价低廉的普通口罩。
典型案例:商家宣称下载APP后可免费领取价值20元一只的KN95口罩,但消费者实际支付邮费18元后,收到的是市场售价1.5元的普通口罩,并非商家宣称的KN95口罩。
七、捆绑销售有陷阱 缺东少西不退款
商家利用口罩进行强买强卖,将口罩捆绑店内的其他商品组成高价套餐销售,而购买了口罩套餐的消费者,收到货后发现套餐内其他商品都在,却缺少急需的口罩。
典型案例:消费者为购买口罩支付了商家售价496元包含20个口罩的套餐产品。付款7天商家依然未发货,商家客服敷衍拖延,其他购买相同套餐的消费者,也表示只收到套餐内其它产品没有收到口罩。
八、订购口罩遭限购 退单拒发无理由
消费者订购的口罩,下单多日后商家公告称口罩限购,拒不发货并要求消费者退款。
典型案例:消费者1月份在某平台下单购买了8盒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并同意商家延迟至2月10日发货。但商家于2月6日在其商城发布限购公告:称口罩限购1盒,超出1盒的订单皆不发货,并要求消费者全部退款。
九、宣称会员有口罩 口罩无货费不退
商家以口罩做噱头盈利,消费者充值会员后却发现口罩无货,或买口罩设限,VIP会员待遇不VIP,会员费用却不退。
典型案例:某公司宣称充值VIP会员后可以买口罩,消费者缴纳380元费用办理VIP会员后,客服告知会员每5天才能购买10只口罩。缴纳会员费用后购买口罩却有诸多限制,消费者要求退费遭商家拒绝。
十、宣称一包为十个 到手一包变一个
商家在网站上的商品信息显示十个口罩为一包,消费者付款购买10包,却只收到10个口罩,商家信息不实拒绝补发口罩。
典型案例:2月12日消费者在某网站上看到商家出售韩国进口KF94口罩的信息,商品信息显示:KF94/KF80十个一包透明袋装,售价24.1元,现货顺丰到付。消费者购买10份,收货后发现只有1份共10个口罩,联系商家补发剩余口罩,商家辩称10份就是10个口罩。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 下一篇:云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