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创新沃土,如何在乡村娃心中埋下科技种子
相关提升计划已在全国千所贫困地区乡村学校落地,深圳探路更多乡村孩子科技素养教育“牵手样本”


新冠病毒仍在影响全社会,以5G、物联网等科技元素为载体的网络课程正大行其道,成为很多学生一族的新生活方式。关乎“科技教育”的话题,也愈发进入更多人的视线。
地震感应器、微型电机驱动的飞机、月球模型车、巡线小车机器人、3D打印机……不久前,一个面向青少年的“科技实验包”在深圳引来了一批教育专家的关注。这是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在“科技创新之都”深圳举行的一场“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研讨会,盘点了青少年特别是乡村孩子的科技教育问题,颇有深意。
这些面向青少年的科技“玩具”,背后正是来自深圳的援助开发,也是此番研讨的重要载体。深圳现场,中国科技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广东省扶贫办、河北、云南、贵州、甘肃、广东五省教育厅关工委、深圳市政府、扶贫办和深圳教育局的专家,与一批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齐聚,围绕“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的国家战略与社会责任”议题建言献策,为山村娃插上科技教育之翅,也为深圳探路更多的“牵手样本”,在青少年的科技素养教育领域辐射“深圳能量”。
A
探路
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落地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嫦娥奔月、雪龙探极、航母出海、5G降世……彼时,与深圳山河远隔的贫困地区,很多孩子对科学却一无所知。
去年6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和总部在深圳的中国平安联合启动了“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投入3800余万元面向全国1000所偏远乡村小学开设科技素养课堂,助力提升乡村小学生的科技素养。按照官方部署,该计划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科技,将根据乡村少年的个性化需求,合理设置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科学、农业科学五大课程主题,为乡村少年提供有趣且高质量的科学实践课。
如何让量身打造的课程落地生根,而非空中楼阁流于形式,成为最大的“试金石”。
作为这些课程牵头人,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顾建军领衔主导编写了“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教材”和配套“实验包”,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捐赠给相关学校。
在深圳等多方的助力下,这些科技“实验包”浮出水面。南都记者看到,它们由各路专家为孩子精心设计。光是四年级的乡村孩子,已经可以制作简易的喷雾器、地震感应器套装、动手组装轻量高速微型电机驱动的飞机、掌握隐形墨水的原理。到了五年级,孩子们可以制作电磁铁、完成一个电路、组装月球模型车,巡线小车机器人。
在这些“玩具”里,记者还看到了一部简单的3D打印机,可以制作立体文字。
一位老师告诉南都记者,希望通过前沿的物联网、AI、3D打印、机器人等概念和技术融入到孩子的大脑,形成对科学的亲近度,启发心智。
受益乡村学生超过30万人
大半年的“发酵”,科学元素的提升与滋养,到底效果如何?最新出炉的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半年时间“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已在全国1000所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落地,受益学生超过30万人,线上线下培训校长和老师1万余人次。截至去年底,已完成17个省的捐赠,共计教材19万本,实验包5.1万包。
顾建军在深圳也公布了教育专家集体完成的调研报告。报告称,青少年科技素养课程受到乡村师生的欢迎,学生对科技的亲近感因此得以加强,观察、表达、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提升。
值得留意的是,“受访的小学生希望长大后成为科技工作者(科学家、工程师等)的比例也有较好上升。”
在深圳,面对这份成绩单,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创会会长顾秀莲认为,“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是在农村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有益探索,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孩子们喜闻乐见、参与感强的科技活动,用科技的魅力将孩子们从手机、从网络游戏中争夺出来。
她在深圳呼吁各界要关心支持青少年科技教育,想方设法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值得玩味的是,该公益项目发起方把一幅由乡村娃用3D打印笔制作的“福”字,在深圳赠与了顾秀莲。
“深圳方案”在国际舞台获认可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的角色愈发重要。就在不久前,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球青年创新集训营(UNLEASH2019)在深圳开幕,吸引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才俊。
按照深圳的官方说法,深圳是中国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球青年创新集训营展示的是深圳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实践,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蕴含深圳元素的国际化解决方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深圳方案”。
相得益彰的是,“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首次在这个联合国国际平台登台亮相,成为其中的一个“深圳方案”。据悉,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课程特色教材特别是农业科技板块,获得了数个国家参会代表的认可,并提出希望引进到他们的国家。6名小学生在深圳设计了“未来农村”蓝图,获得联合国官员点赞。
B
提升
一批深圳名校主动结对子
顶着“科技之都”的光环,深圳在这个公益提升计划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深圳也在思考更多。
一批深圳名校已经主动启动了与贫困山区学校手拉手。南都记者看到,深圳市前海港湾学校、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东方英文书院等与河南、广西、甘肃的乡村学校结成对子。
按照计划,未来深圳将开展交流活动,甚至派专业老师团队进村开展教研活动,以此促进更多的城乡学校交流互助,促进城乡教育平衡发展,加速推动深圳教育资源和贫困山区学校城乡资源的对接。
深圳高校也抛来“橄榄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韩蔚30年前来深圳创业,对这座城市的教育资源与科技资源深有体会。目前,她的创新中心基地在深圳的南科大。韩蔚表示,南科大一批青年教师组织科技科普的项目现在在深圳已经成为公益品牌,很希望能够跟更多团队一起加入到这个公益项目贡献科普的资源,她也邀请乡村孩子到南科大的高端实验室参观访问。
“深圳主动‘结对子’,应该成为持续样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顾建军在接受专访时告诉南都记者,深圳有优秀的资源与经验,有一众企业加持,也有资金助力,青少年的科技素养教育有天然的优势。未来深圳不仅可以把先进的理念、方法和资源带进大山,通过互动、感受、实践与文化熏陶,激发更多地区孩子对科技的向往与追求,深圳城市的科技魅力与品牌效应,也可以感召更多老师参与到这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赛”中。
科技企业应探索更多“深圳方案”
不只是深圳的院校和教育体系,科技企业也在思考更多的“深圳方案”。
作为“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联合主办方之一,中国平安有自己的思考。相关人士告诉南都记者,目前该模式也是处于探索阶段,希望建立科技教育创新合作机制,计划拓展“企业+高校+政府+基金会”等第三部门合作机制,引入各方资源,引领跨界探讨,探索多方协作治理的模式。
一个例子是,通过中国平安开发的“三村晖”APP互联网智慧教育平台,远程提升帮扶学校教育水平,同步开展双师课堂提升乡村学校授课水平,已汇聚了一批全国特级教师录制示范课程。
“现在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教育更多是全社会的责任。”在深圳研讨会上,有识之士指出,培育人才,需要一些企业分享好的理论与经验,因此希望华为、中兴、腾讯等这样的深圳科技大佬能够参与进来。
从一个维度看,深圳科技企业一直独树一帜,在全国都是一张名片。政府鼓励更多科技企业参与到这个公益项目中,让科学家、工程师的形象传播更深入,彰显科技魅力与声音,占领孩子心智,这也是一种公益思路。
“公益是开放的,希望深圳各界都来参与。”相关人士坦言,联动更多深圳学校、社会资源、深圳人才、深圳资本、更多深圳科技型企业以及国际组织等,为提升乡村青少年科技素养构筑绿色通道。
观察
如何化解“深圳难题”?
不过,深圳在辐射能量的同时,业内对深圳自身也提出更多建言。深圳前海港湾学校校长罗朝宣认为,“虽然现在深圳很重视科技教育,但还是有进步空间。深圳这么大的城市,有很多公共设施,也有很多绿色公园与休闲生态区域,但就是没有科技活动公园,或者全民科普教育基地。
罗朝宣还提出,深圳要形成大众小学企业和学校的伙伴计划,今天的学校一定是敞开校门,让深圳众多的科学家、艺术家来教孩子们,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专家的教育进入到孩子们的课程当中,形成一种全社会重视的良好氛围。他还提出,“深圳应该有意识地让最新科技成果进入到学生学习视野当中,进入到课程资源。因为今天的科技已经迅速迭代,学生学的是旧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教育的教材体系首先要有趣,教育一定是从趣味开始。”
如何化解“深圳难题”?对此,有深圳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议:当科技人才的综合素养很强,他们的科技作品有审美感,有意义有趣,孩子自然会去感受。因此科技人才也要把自己塑造成孩子们崇拜的样子,像爱因斯坦一样有趣的人才,特别是科普工作者。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