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问题环评报告如何进入最终公示?

中科院南海所承认环评报告抄袭 省生态环境厅成立调查组

深圳市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环评委托应脱离建设方,享有一票否决权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孙雅茜 吴灵珊 赵炎雄 04-02 00:00

2013年11月24日。深圳福田区域的红树林保护区,候鸟在滩涂上觅食。

2020年3月25日。深圳湾人才公园对出海面,疏浚工程拟在此片海域进行。

与伶仃洋直接相连的深圳湾,因半封闭感潮海湾的地理条件,罕有惊涛拍岸。而在近日,一份由“张冠李戴”而深陷“抄袭”的“问题环评报告”,则让这颗深圳城市腹地的生态明珠,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当“问题环评报告”从评估单位手中递出,顺利通过层层审批,接连闯入第三次公示,“深圳”变“湛江”的低级错误与10万候鸟未知的命运,都成了公众质疑的焦点所在。

随着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航道事务中心等单位接连发布通告,该“问题环评报告”所涉及的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暂时停滞。4月1日,该环评报告评估单位——中科院南海所发布调查处理说明,承认抄袭并退费、处理报告责任人;省生态环境厅发文介入调查并表示建设单位承担主体责任。

  进展

环评单位承认抄袭

退费并处理责任人

4月1日,备受舆论关注的深圳湾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涉嫌抄袭事件迎来了第一份调查结果公示,环评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发布《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涉嫌抄袭调查处理情况的说明。该文认定:涉事报告书部分内容与该所编写的环评报告《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定性分析部分相同或高度相似,确实存在抄袭;涉事报告书负责人徐玉芬未按规范程序经我所审核同意,私自对外提交公示文件,造成恶劣影响,负有直接责任;该所作为《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和潮流泥沙数学模型专题报告》技术咨询合同承担单位,对职工职务行为监管不到位,导致徐玉芬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在未审核盖章情况下擅自提交成果文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表示,经协商,该所立即中止该项目合同,并退回全部费用,后期不继续参与该项目工作。停止项目直接责任人徐玉芬所有项目工作,进行调查整顿,在征得委托方同意的前提下,由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协调其他人接手。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令第18号),及中科院与该所相关规定,对徐玉芬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并启动问责程序,处理结果后续将对外发布。

尽管公布了上述处理措施,但并未平息外界对该环评报告单位的质疑。翻阅通篇情况说明,除受明确处罚的报告书责任人外,整个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中,注册测绘师夏先荣和广东海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参与,整份环评报告完成时间仅历时3个月,在深圳湾这样一个生态敏感的地区进行疏浚,两个人、一家工程技术公司,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一份环评报告,其间还包括春节假期及疫情,如此速度、如此效率,是否有敷衍报告之嫌?又是否能保证环评报告的科学性、专业性?

依据情况说明,报告责任人徐玉芬向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涉事公示文件,未按照研究所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未经研究所内审、管理部门审核和盖章。如此一份“逃过”全过程质量控制,未经审核和盖章的问题报告,是如何上传至官网进行公示?如此监管,是否有草率应付之嫌?

成立省市联合调查组

建设单位要承担主体责任

与中科院南海所发布调查结果同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官方发布消息称,针对近日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报告书被指涉嫌抄袭事件,省生态环境厅将坚决打击环评文件弄虚作假等行为,提升环评文件质量。为此,已成立省市联合调查组,对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报告问题进行调查。

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负责人表示,质量是环评文件的生命线,需要项目建设单位、环评技术单位等各负其责,联合把关。建设单位要承担主体责任,择优选择环评文件编制单位,全过程参与,提供全面、真实的项目情况,对报告书的内容和结论负责。技术单位要规范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编制报告书,客观实际地反映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有效的措施建议。生态环境部门也将加强监督管理,加强规范性检查和质量检查。

对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文件涉嫌造假问题,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负责人表示,已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成立省市联合调查组,调查环评技术单位涉嫌造假等问题,依法依规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

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加大环评文件复核频次,每季度和年度分别开展环评文件复核。同时,还将实施环评信用管理制度,把环评编制单位、编制人员作为信用管理对象,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的奖惩机制,营造守信者受益、失信者难行的良性市场秩序。

据介绍,近两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加强环评文件复核,共对35家技术单位的近百份环评文件进行了质量复核,对存在突出问题的9家环评单位予以了通报,对存在较突出问题的40家环评单位进行了约谈,两家环评单位受到限期整改6个月的行政处罚。

  观点

  委员、代表:环评应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

根据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单位应当对海洋环境进行科学调查,编制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并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开工之前先批环评,因此有了法律依据。

而环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的公共参与环节,则给了普通市民参与该项目的机会。也正是这次公众参与,让人们惊觉深圳项目的环评报告中,竟然频繁出现“湛江”内容。

除了如此“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人们更为质疑的是,报告中,每年与深圳相约的10万候鸟、或将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福田红树林、构建深圳湾生态系统食物链底端的底栖生物等区域生态重要参与对象将在工程项目中受到怎样的影响,均未得到充分论证。是谁作为甲方与环评单位——中科院南海所就此次环评进行沟通?其过程中提出了怎样的要求?除建设单位以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海洋国土空间主管部门、旅游业主管部门等哪些部门还参与了项目?在环评过程中,是否有部门提出进一步的完善要求?下一步,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将何去何从?截至记者发稿,上述问题仍未有定论。

深圳市政协常委王富海:

公众参与环节应前置

环评享有一票否决权

“环评到底要放到什么环节才可以?如果认为环评很重要,那在前期的决策就应该把它纳入到很重要的范围。并将公众参与前置,而不是现在投票”,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政协常委、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富海表示,在现有建设程序中,环评所处的位置决定了环评成为了一个必须要完成的报告,并未起到对环境真正负责的作用。这次之所以出现“湛江”“深圳”混为一谈的低级错误其原因正是因为报告根本就没有价值,“环评到底能不能起作用?有没有一票否决权?我觉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深圳未来发展中,对于深圳湾,人们将采取怎样的方式。王富海认为,人类和自然的共生关系是一个互动的概念,既不应以原教旨主义的观点完全不改变自然,也不应该依靠自然的适应能力无限开发,“我们和环境、自然和谐共生,比凌驾在自然之上对深圳更有意义”。

深圳市政协委员李毅:

环评单位不应由项目方聘请

环评费用不能从工程项目里出

“环评单位是中科院南海所,名头很大又刚刚得了奖,可以说是代表了国家最高水平,这样的单位怎么可能在环评上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对于环评报告中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长期关注环保问题的深圳市政协委员李毅大呼不能理解,“错误的原因是水平低,还是原因在甲方?”

对于此前多位专家学者诟病的环评独立性问题,李毅建议,环评方不应由项目建设方聘请,“公共项目涉及公共环境,应该由市政府负责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出资,聘请第三方单位进行环评。同时,人大、政协也应更多参与监督。涉及环境保护,环境评估费用不能从工程项目之内出,才能保证公平公正,对环境负责”。“我认为深圳湾不能再有任何开发,要把眼光放远一点,留给子孙后代”,李毅直言。

深圳市政协委员张学虎:

环评的权威性是要脱离委托方

监管部门各环节都有把关责任

对于这份“问题环评报告”,深圳市政协委员张学虎则更看重追责体系的严肃要求。他强调,委托环评的权威性就是要脱离开委托方。

“市场经济中谁是裁判员?企业是主体,人大制定法律规则,政府是裁判员,而环评单位这样的中介机构应当是市场把关人的角色,环评单位就是环境的把关人”,张学虎建议国家授权给环评单位,使其脱离委托方利益,“环评不是对项目负责,而是对公众负责”。同时,张学虎也提出,应当对评估公司的责任也要严肃要求,无限追责。

“严严肃肃走过场,这次走砸了”,对于事件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审批监管,张学虎直言,相关部门责任体系存在盲点。“这么多纰漏竟然都过了,证明看似严肃的程序是不严肃的”,他表示,有关单位要建立严肃的责任体系,“各环节都有把关责任”。

深圳市人大代表吴滨:

纳税人的钱要花对地方

建议纪监部门介入调查

深圳市人大代表吴滨用“贻笑大方”形容这份“问题环评报告”,并直接表明,自己作为人大代表,对这个项目持否决态度,“每一分投资都是花着纳税人的钱,人大代表必须看好这个钱袋子,这个项目到目前为止都是不成熟的,因此我反对”。

对这份“问题报告”应如何追责?吴滨建议纪监部门发挥作用,介入事件进行全面调查,“有没有按照程序走?究竟是哪里缺位了?能不能补上?”吴滨提到,必须解决这些疑问,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满意。

  亲历者讲述红树林变迁史: 深圳湾生态环境正逐步变好 做任何改变都必须小心谨慎

从上世纪90年代来到深圳,来到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工作,生物学研究员、林业高级工程师王勇军和这片土地就分不开了。数十年来,他见证了红树林被人为建设破坏,也见证了红树林和深圳湾逐步恢复、转好。在他看来,当下正是深圳湾生态环境逐步变好的时候,做任何改变都必须小心谨慎。

深圳湾有两大独特性

王勇军眼中,深圳湾有两大独特性,一是位于繁华都市的市区内,二是面积小,在国家级重要保护区里,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最小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两个特性,深圳湾才更脆弱、更需要被保护,“距离城市功能区越近,越容易被人类开发的冲动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勇军先后经历了几次这样的事件。

他把红树林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年,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正式创建,1988年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段时间比较平静,深圳当时的建设中心在罗湖,深圳湾这一带基本不受影响”。1991年后,随着第二次建设浪潮来到福田,红树林遭到破坏,王勇军形容当时的情况,“来势凶猛,我们完全挡不住”。

紧随其后的,是1994年的滨海大道规划建设。“从现在的深大、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一条线过来,当时都是深圳湾的海岸线,1995年,规划到了我们的红线区的时候,我们就站出来阻拦了”,王勇军说,这一次,红树林保护区派人24小时守着,就是不愿让滨海大道的规划触碰到红树林的核心区,“核心区就是红树林最好的这一段,鸟类分布最密集的这一段”。最终的结果,是建设方和红树林保护区相互协调,滨海大道改道,向北移动200米,避开红树林的核心区,“但是西面和西北面就被填了,后来重新调整了红线范围,也就是现在的保护区红线范围”。

经过这两次的填埋,王勇军形容红树林保护区被“东面砍头、西面斩尾,损失了一半”,但还好,从2000年开始,红树林和整个深圳湾片区的生态,逐步向好,进入了“恢复提升”的第三阶段。

近年正逐步向好,但“深圳湾依旧脆弱”

2002年,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被立法保护。那之后,王勇军说,三个方面的因素让红树林乃至整个深圳湾越来越好。深圳污水治理的力度加大,是一个重要原因,“治水提质效果明显,水质在提升,过去深圳湾脏臭的情况,也在慢慢改善”。第二个原因,是各主管部门对深圳湾保护的重视程度提升,非法捕捞打击力度大,对鸟类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近年来,深圳湾周边的建设项目都在陆地上进行,没有再搅动海湾。王勇军认为,这种平静状态对深圳湾来说至关重要,“没有破坏行为,对整个海湾湿地的恢复提升是有好处的”。

即便深圳湾正在向好发展,王勇军依然认为,如今的深圳湾还是生态敏感的区域,要评估能否在此区域内进行开发,需要谨慎。

现今的深圳湾,需要怎样的保护?经过这几十年的经验累积,王勇军提出三个看法。他认为,整个上世纪90年代,红树林已经被侵占了相当部分的面积,今天更应给这里留出空间。另一个重要建议,是要继续河流污染的严格控制,坚持污水治理,“一定要让深圳湾的水质变好,达到整个深圳湾生态系统的提升”。最后,严格地管理整块深圳湾的湿地也很重要,王勇军提到,希望相关部门加快深圳一侧的深圳湾湿地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工作的推进,加入了国际湿地,就有义务履行国际上关于湿地的要求,标准也会相对更高。

“虽然它(深圳湾)那么小,但在国内和国际上引发的关注度却很高”,王勇军看来,现今作为国际大都会的深圳,更应有这份责任感保护好深圳湾,保护好这片难得的候鸟栖息地。

统筹:南都记者 孙雅茜

采写:南都记者 孙雅茜 吴灵珊

摄影:南都记者 赵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