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90后小伙上班时心脏骤停幸运获救,公司是否应配备“救命神器”AED引发关注

98%的受访者认为,大型公司和写字楼应配备AED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蔡宇晴 谢粤蕾 谢萌 曾海城 04-29 00:50

从2016年开始,深圳在机场、地铁站、火车站、体育馆等人流密集公众场所逐渐配备了AED除颤仪,并正在不断地增加数量。 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深圳机场供图

4月23日22时许,深圳布吉大芬沃尔玛超市一名女促销员突然晕倒,经120抢救无效身亡。龙岗警方初步认定为猝死。3月25日,深圳一名90后小伙在公司上班时突然心脏骤停。幸运的是,在120救护车到来之前,公司同事及时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并使用了公司刚买的救命仪器AED除颤仪,为抢救生命赢得了时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人猝死的消息并不鲜见,其中不少是白领精英。南都记者了解到,深圳在机场、大型商场、体育馆等人群聚集的不少公共场所,都配置了或计划配置AED除颤仪。但据专业人士介绍,人的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为此,南都热点站站队发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8%的受访者认为,大型公司和写字楼也有必要配备AED除颤仪,他们同时希望,相关部门或社会组织应普及急救知识或进行急救培训。

深圳已完成1880余台AED的安装,

还有1600多台计划安装

南都记者日前从协和深圳医院了解到,在公司上班时突然心脏骤停的深圳90后小伙刘先生,身体恢复得很不错,已经出院。事发后,120救护车急救医生曾说,所幸他们到来之前,公司同事对刘先生及时进行了心肺复苏,并使用了AED除颤仪,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大家配合得非常好,有同事配合着一起做心肺复苏,有同事打120,有同事去拿AED。”4月6日,该公司在事后也总结道,能在员工出现意外时,与时间赛跑并抢救成功,离不开公司去年底举行过急救培训,并在今年年初配置了AED除颤仪等因素。

深圳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介绍,从2016年开始,深圳在机场、地铁站、火车站、体育馆等人流密集公众场所配备了AED除颤仪,同时大力向市民普及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2019年,共有25171名深圳市民参加急救培训,参与培训人数较2018年同期增长一倍。目前,深圳已完成首期500台AED、二期1000台AED安装配置工作、三期计划安装的2000台AED目前已安装380多台。疫情结束后,将按来函先后顺序,为符合要求的单位进行上门安装。未来5至10年内,深圳力争达到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100台AED的国际建议标准。

与此同时,深圳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称,据统计,自2017年深圳市“公众电除颤”实施以来,AED共使用26人次,成功救治12人。此外,深圳市急救中心此前联合腾讯发布了覆盖全城、一键可查的深圳“AED地图”。打开“腾讯地图”或者微信小程序,在搜索栏中输入“AED导航”,就会显示最近的几台AED,根据导航提示即可前往取出。

深圳机场各区域配置了94台AED除颤仪

4月24日,深圳机场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深圳机场是深圳首个配置AED设备的公共交通场所,目前在机场各区域一共配置了94台AED除颤仪。“深圳机场作为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为保证心跳骤停患者能得到紧急救护,在2016年的时候,就有首批AED除颤仪入驻并安装上线。后来确有旅客发生意外,通过这些急救设备得到了及时抢救。”

工作人员介绍,为保证突发事件时AED除颤仪能够及时发挥作用,深圳机场已分批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了设备使用的系统性培训,参训人员全部通过考核,并取得了由深圳市急救中心颁发的“初级救护员”资格证书。机场相关部门还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初步形成了一套高效且便于操作的急救应答流程,通过对应急救援的高效响应,确保施救者能在4分钟内到达事发现场,为旅客提供更好、更贴心的生命安全保障。

部分写字楼未发现有安装AED除颤仪

4月23日,南都记者走访深圳市南山区香年广场,在写字楼大厅内均未发现有AED除颤仪。记者询问该广场内一写字楼前台工作人员,其表示写字楼内未配备AED除颤仪。香年广场内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表示,之前参与过公司组织的急救培训,但是公司并未配备除颤仪。当天,南都记者还询问宝安壹方城商场的服务台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商场内配有AED除颤仪,“每个服务台都将配备的除颤仪摆放在服务台这里”。

4月26日,在深圳金蝶软件园从事IT工作的余先生告诉南都记者,公司并未配备AED除颤仪,但公司楼下有消防队配置了该设备。余先生表示,日常工作压力较大,如果条件允许,希望公司能够配置相关急救设备。“我觉得工作强度大的公司,尤其是以技术驱动型的公司,更应该配备AED设备。”余先生说。“公司抢救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从成本角度考虑,企业需要为购买AED设备付出一定的成本,但相比救人命而言,简直微不足道。员工为企业付出的同时,企业为员工提供保障也是好事,我觉得对企业来讲,配备AED设备是利大于弊的。”

南都记者通过手机小程序“AED导航”查找周边的AED除颤仪,在地铁站、派出所、社康中心以及景区等公共场所大多都配有AED除颤仪,但是在该AED地图内,对于科技园、写字楼等区域,上面大多无显示有可用的AED除颤仪。

多个街道社区组织急救救援培训活动

南都记者了解到,随着城市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为了进一步推进街道社区的健康战略,完善医疗急救体系,深圳市各街道社区积极组织急救救援的培训活动。例如,在2019年3月15日,深圳市罗湖区笋岗街道民生事务部联合湖景社区工作站在洪湖花园负一楼法制教育基地组织AED除颤仪安装操作培训,且在湖景社区宝安广场、洪湖花园和洪湖沃尔玛分别安装交接了3台自动体外除颤仪。

对此,在罗湖京基KK mall蔡屋围金龙大厦工作的李小姐表示,自己也参加了湖景社区的急救培训活动,认为不仅是街道社区的公共场所要安装AED,写字楼也要安装,“近些年来,很多年轻白领加班熬夜,造成心血不足或猝死情况越来越多了,我在这个活动中认识到这个AED的重要性”。

在2019年4月,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和福海街道纷纷举办了楼栋长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培训过程中,现场救护员采用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心肺复苏、创伤包扎、应急急救等多项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并重点演练了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止血包扎、AED除颤仪操作等,确保每位参与培训人员均能掌握急救技能。培训结束后,通过技能测试的楼栋长将获得深圳市宝安区急救技能培训电子证书。“这样的培训真的很实用很及时,平时很少接触到,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应急救护技能,以后遇到需要急救的人,我就可以更加大胆地参与救援了。”一位楼栋长说。

预计到2022年,

全国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将达1%

南都记者查询到,深圳首部急救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在201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提出,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医疗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培训,增强公众医疗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开展公益宣传,普及医疗急救知识。同时,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医疗急救培训计划,免费向公众提供医疗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培训。培训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此外,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称,预计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将分别达到1%和3%。同时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

  代表声音 建设文明城区典范,应与AED配置挂钩

4月27日,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告诉南都记者,此前已多次建议深圳普及在公共空间配置安装AED设备。“我当初就提过,后来也看到深圳配备了一批AED除颤仪,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在,深圳有的区正在建设文明城区的典范,那在标准规范方面,我又提到了要增加在公共场所AED设备的安装配置。”杨勤表示,AED除颤仪等公共急救设备的安装配置,是一个城市进步和文明和标志,希望深圳能在普及公共场所的急救设备方面持续努力。

  民调数据

  大多受访者希望公司和写字楼也配备急救设备

南都热点站站队日前就“你认为大公司或写字楼有必要配备AED除颤仪吗?”展开问卷调查,有近五千受访者参与了调查。数据显示,有98%的市民认为,大型公司和写字楼也有必要配备AED除颤仪。

对于是否了解AED除颤仪的问题,56.1%的市民表示了解一些,31.7%的市民表示不了解,12.2%的市民表示非常了解;关于在熟知的公共场所中,有无配备AED除颤仪的情况,43%的市民表示看到过,34.4%的市民表示没看到过,22.6%的市民表示没有注意;当被问及如果在公共场所遇到突发心脏病的人会有何行动时,79.1%的市民表示会打120,39.6%的市民表示会找AED除颤仪,帮忙做心肺复苏,34.3%的市民表示会找人帮忙或等待其他人救援。

有68.3%的受访者表示,所在的公司或单位没有普及过急救知识或进行过急救培训,25.2%的市民表示所在的公司或单位曾普及过急救知识或进行过急救培训,6.5%的市民表示不清楚;有6.1%的市民表示,所在的公司或写字楼目前已安装AED除颤仪,3.5%的市民表示打算安装,90.4%的市民表示没听说。与此同时,有97.8%的市民觉得公共场所平时有必要宣讲或讲解AED除颤仪操作。

  市民呼声

  高危行业公司应配备AED,建议由街道社区牵头安装

南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安装了AED除颤仪该如何使用,这是很多市民担心的问题。“安装当然是好的,但怎么使用?或者说怎么去学习?”深圳办公室白领陈先生表示,自己包括身边的朋友曾经自费学习急救知识,但专业性依然不够,如果在写字楼、办公室安装了AED,那么至少要确保公司里有一半以上的员工学会操作,并且具备相应的急救技能,AED不能成为“摆设”。另外,这笔教学费用由谁承担值得研究。

深圳市民邱女士则告诉南都记者,此前几乎不了解AED除颤仪是什么,对于怎么使用更是不知道。市民李女士表示其会使用除颤仪。“2018年我自费通过市急救中心的培训,学了一些现场医疗急救的知识,并获得了初级救护员证。在培训中,学习的急救知识包括现场心肺复苏术,其中就有除颤仪的使用。”在李女士看来,目前深圳有越来越多场所配备除颤仪的同时,相关有针对性的培训也要多开展。“让大家真正能用好除颤仪,这毕竟是实实在在能够挽救生命的事。”此前有关注过公共场所配备的除颤仪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报道。但在地铁之外的其他地方,我见配有AED除颤仪的比较少,希望配备除颤仪的地方多一些,特别人员密集的场所。

在深圳工作的程序员钟先生表示,从事设计、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的人群是高危人群,在这些行业的公司,无论大小都应该配备AED除颤仪。此外,钟先生还提出建议:由街道社区统一牵头,促使高危行业规范性地安装AED,并且定期为企业员工进行急救培训。

  业内说法

  AED的使用门槛很低,急救是每个公民都应掌握的通用技能

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曾表示,普通公民大可不必担心“会不会用”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深圳公共空间已经成功救治至少十人。“像深圳采购(设备)的话,它是既有声音、进行导航,告诉你怎么做,同时还有一个小的屏幕,屏幕里面告诉你怎么做,所以说只要你打开电源的开关,后面的所有的操作,贴左边,还是贴右边,高点还是低一点的,它都会有很好的提示,你是一定可以做得到的。”周强还介绍,AED的使用门槛虽然低,但为了更高效地实施急救,每台AED设备还会配套培训十名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比如地铁站、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等。

急救医生、从事急救科普工作的张先生认为,在现代社会,急救已经不只是医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掌握的通用技能。“急救是技能,仅仅是AED的操作其实不行,你得学会怎么判断一个人需要用AED,你还得学,如果AED没有到达之前,就他们地铁站的员工做的,叫心肺复苏,然后AED到了之后,AED怎么用,然后AED怎么和心肺复苏配合起来。”

  专家提醒

  应始终保持除颤器良好性能,蓄电池充电充足

深圳市宝安区颐年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主任黄亨介绍,除颤器作为抢救设备,应始终保持良好性能,蓄电池充电充足,方能在紧急状态下随时能实施紧急电击除颤。“因为AED的工作原理是提供高能量电流进行电击除颤,要避免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黄亨还指出:“使用AED时,要注意导电物质不得连接,涂抹均匀,避免皮肤局部烧伤。注意要给患者去除假牙,避开溃烂或伤口部位,避开内置式起搏器,避免高压氧环境。”

黄亨还表示,在急救技能方面,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意识,需要看能否叫醒,有无呼吸,再摸颈动脉有无循环征象。在AED设备没有到达之前,及时地先做心肺复苏。“等AED到了之后,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电极板位置安放正确,使用AED分析心电图同时配合心肺复苏。”黄亨称,当AED正在分析病人心电图时,不要碰触病人。整个除颤过程仅需不到一分钟。如需再次除颤或继续心肺复苏按压,系统也会有相应提示。

  他山之石

  一些国家针对AED救助立法, 或将学习AED列入中小学生培训项目

此前有媒体报道,目前,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15%的成功率。数据相差较大的原因在哪?

据了解,美国是最早对AED救助进行立法的国家。美国国家立法机构的网站显示,早在2002年,美国就为救援人员设置了专属的法律“好人法”。该法律规定,对于使用AED设备来帮助某些患者的人们,若因操作不当或未提供充分帮助而造成患者意外伤亡,救助者不用承担民事责任。该项法律于2013年进行了完善,用来保护个人“见义勇为”的行为。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政府于2004年允许在公共场所安装AED设备,并培训公众学习使用。从2005年开始,日本政府将学习使用AED列入中小学生日常培训项目,同时开设了心肺复苏课程。近年,日本政府正准备在24小时便利店内配备AED。目前,千叶县、三岛县、静冈县和冲绳县90%以上的便利店都装有AED。

  知多D

AED除颤仪,又称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便携式半自动化设备,能自动识别需要进行电击的异常心律,并给予有效电击来终止异常心律,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如果有心脏病人突发意外,它可以提供高能量电流,进行电击除颤而完成抢救,帮助发生恶性心律的病人恢复心律,是抢救呼吸、心脏骤停病人的“利器”,被称为“救命神器”。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心源性猝死病人,其中90%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区域。

  编辑统筹:柴华 记者统筹:蔡宇晴 曾海城 采写:蔡宇晴 谢粤蕾 谢萌 曾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