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小白”到拿下业内“最难考”证书


丁爽
“深圳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五湖四海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向上突破的机会,奋斗是一定会得到回馈的。希望深圳、罗湖的青年人都能抓住发展的大机遇,赶上时代发展的高速列车。”说起对青年人的寄语,丁爽如是说。
丁爽是汇丰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罗湖团区委兼职副书记,也是深圳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协会理事长、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罗湖区菁英人才。CFA是金融行业的黄金标准,业界认可度高,考试也极难通过。深圳成立全国第二家CFA协会她也一直参与其中,目前深圳CFA协会会员数超1000人,而中国大约7000名CFA持证人。
“在银行的这些年,我见证了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的过程,并很荣幸在其中发挥了一点作用,帮助企业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她说。
“金融小白”自学多年考过CFA
研究生一毕业,丁爽就进入了汇丰银行,从管理培训生做到了副行长。她还有一个社会职务——深圳市CFA协会的理事长。CFA的全称是“特许金融分析师”。这项考试起源于美国,是一个全英文的考试,一共分为三级,以前每年只能考一次。现在全世界通过考试的CFA持证人共有十几万,中国有7000多人。这个协会全部是由深圳的CFA持证人组成的。
这是一项系统的研究生学历考试,涉及金融投资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学、财务报表分析、资产估值等等。CFA可以说是金融行业的黄金标准,对于很多雇主来说,你是CFA持证人,意味着专业水平是有保障的,道德操守也是值得信赖的。
CFA的考试,只要有本科学历,任何人都可以报名考试。丁爽是英文专业毕业的,进入汇丰当了管培生之后,发现很多人都在备考CFA。她很好奇,就去问同事们。“他们说你不知道吗?汇丰的管培生都有一个业余爱好——参加CFA考试。”
于是她也下定决心,报名CFA考试。CFA三个级别的考试是循序渐进的,分别是基础知识、资产定价、资产管理组合分配。每一级有6本、共数千页的英文资料,至少要花300-400个小时集中学习,每一级的通过率只有30%-40%。
备考过程艰辛,但是值得
丁爽当时是个金融小白,底子不好,高等数学都没学过,这就意味着,她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补课。当朋友们在带孩子春游、看欧洲杯的时候,她只能埋头在家里“K书”、学习。“考第一次的时候我没有通过,后来怀孕又停考了一年,总共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拿到证。”她说。
“这个证不好考,行业内也有一些人考了十几年才拿到。过程太艰难了,也想过放弃。”丁爽说道,当时她已经进汇丰银行了,这个证考不考影响不大。但是她觉得,干一行还是要爱一行,出于对自己的要求,她报名了。
根据规定,只有考完了三级、有四年全职相关工作经验,否则不能拿到CFA持证人称号。能在名片上印CFA三个字,对金融从业者来说,是一种荣耀。“所以还是想要坚持考下来,最后成功了。”即使到现在,CFA的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她也还是会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在这个行业,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成立全国第二家CFA协会
会员数有1000人
CFA考试对很多像她这样不是学金融专业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去实现人生轨道的改变。考了一个试,成为了持证人,丁爽发现更多的窗户不断被打开。“我接触到很多CFA持证人的朋友。这段共同‘被折磨’的经历,让她们之间有很多话题,常常聚在一起,自发组织了讲座、爬山等各种活动。”她说。
2017年,她们申请成立了深圳CFA协会,是继北京之后中国大陆的第二家。协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200—300人,现在已经有1000人。会员增长比例连续多年在亚太区各协会中排名第一。这几年陆续举办了第三届CFA中国金融人才峰会、第八届CFA中国投资峰会等各项活动。
“持证人数量快速增长,跟深圳市、罗湖区的政策是分不开的。深圳在全国率先将符合资格的CFA持证人列为高层次人才,罗湖区列为罗湖菁英人才,实施各种鼓励措施。这些做法值得点赞。”丁爽说道。
旁白
深圳是充满机遇的城市
丁爽一直在上海读书,从小到大,她都没想过自己会到银行工作。毕业之后,她被新华社国际部录取,原本将成为一名驻外记者,这是她一直向往的。但是当时,中国的银行业特别是外资银行业,正站在一个迅速成长的风口,所以她选择了银行业。作为外资银行,他们一直陪伴中国企业成长,也支持了许多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提供全球化的解决方案。
加入汇丰之后,丁爽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伦敦都呆过。2006年底,她选择到深圳定居。“现在我更加喜欢深圳。这里不仅气候条件优越,而且发展速度惊人,机会很多。一座城市的发展是基本面,个人的发展都可以从中受益。深圳的民营经济非常活跃,政府是小政府、服务型政府。务实、勤奋、商业化,是这座城市的特征。”
为什么选择罗湖?丁爽表示不仅汇丰银行一开始就在罗湖,这里也是深圳起源的地方,生活条件便利,吃饭、逛街都很方便,美食很多,是个挺适合生活的地方。“罗湖的中小企业、特色的黄金珠宝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看着他们成长起来。”
这么多年来,有一点丁爽始终没有变,就是对自己的要求。“我是一个自我驱动型的人,总是不断想达到更高的目标,想做得越来越好。这也是激励我一直走下去的动力。我觉得这是挺重要的,因为无论你选择什么行业,都要靠自己不断去奋斗。”
本版采写:
家园报记者 张一鎏 通讯员 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