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徐满昌:年近八旬仍致力于海关科技建设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一鎏 05-08 00:10

劳模故事

劳动,是劳动者永恒的赞歌。“劳模是鼓励我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只要需要,我都会尽我所能地干下去”,距离获得劳模称号已经整整30年,徐满昌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推动海关科技化的道路上不断钻研、默默前行。在罗湖区和平路的海关大院里,只要提起大名鼎鼎的徐满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改革创新

H761工程揭开海关信息化序幕

1975年的罗湖口岸,人头攒动的业务现场里,一件件开包检查、一个个手工登记,用算盘计税、计算器统计,关员们心力交瘁,旅客们心急如焚。当时国内的计算机应用还是一片空白,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徐满昌被选中,委以创新改革之重任。

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徐满昌带领团队研究出“H761”工程并在罗湖口岸投入使用,填补了国内海关电脑科技空白,揭开了国内海关信息化建设的序幕。该项目先后被评为“全国海关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项目评比一等奖”,1987年4月徐满昌也因此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再挑重担

H883系统打开电子政务新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深圳海关业务量不断增长,货物申报、审单放行、合同备案、后续稽查等业务管理急需一体化管理。1988年3月,徐满昌迎难而上,主动挑起了工程副组长和总设计师的重担,再次冲在创新改革的最前线,勇敢地提出了“结构化分解、逻辑化综合、数字化表达”三要素方法,并采取“三定”方式开发。

1989年5月,H883系统在文锦渡海关成功投入运行,它实现了海关四大职能业务数据共享,标志着中国海关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赶上了国际海关先进水平。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际海关合作理事会计算机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交流发言。因此,1989年9月,徐满昌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无私奉献

坚持推广优化海关系统科技现代化

迈入21世纪,电子科技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五十多岁的徐满昌不止脚步,再次推动深圳海关通关作业改革试点,这一次他解决了海关计算机系统硬件扩充问题,大大提高了网络传输速度和稳定性。随后,他又利用电信ATM公网平台建设连接海关总署与43个直属海关的全国海关虚拟专网,建立了“海关总署-直属海关-隶属海关”三级树形网络,实现了单一数据传输向数字、语音、图像“三网合一”过渡。

2003年徐满昌退休后,也没有松懈,依然日程满满。他被深圳海关学会返聘,主持编写并出版海关培训教材《海关科技》,填补了海关系统内科技类培训教材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