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建立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巩固提升宝安治水成效

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省、市、区人大代表专题视察宝安水污染治理工作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艳丽 蒋津津 05-08 00:40

4月23日,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省、市、区人大代表开展宝安区水污染治理专题视察。

4月23日下午,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省、市、区人大代表开展宝安区水污染治理专题视察活动,先后实地调研福永河暗涵观测点、万丰旧村、江碧环保产业园及茅洲河碧道(燕罗段)、湿地公园等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施工现场,并召开座谈会。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志彪,区委常委朱恩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俊平,部分省、市、区人大代表,福海、新桥、松岗、燕罗街道人大工委负责同志,区水务局、发改局、财政局、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宝安局、宝安排水公司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调研。

在21日召开的宝安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上,区委书记姚任部署了“水十条”,即宝安区2020年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及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10项具体攻坚措施。围绕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这项重点工作,区人大常委会迅速响应、积极谋划,组织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开展水污染治理专题视察,广泛凝聚代表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代表积极作用,推动政府及有关单位加大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投入和力度,进一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下暗涵、查管道、进工地、走碧道……绵绵细雨中,代表们实地察看了福永河暗涵观测点、万丰旧村正本清源工程,江碧环境产业园以及茅洲河碧道(燕罗段)建设情况;座谈会上,代表们听取了区水务局和燕罗街道关于宝安区水污染治理、茅洲河碧道(燕罗段)建设情况汇报。据了解,宝安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建成管网4000公里、清淤420多万方,还清了40年的污染欠账,在全国首创了“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的水污染治理模式,形成了“三全八策”的技术路径,建立了“一河一人、一巡一报、一日一督”的检查机制,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地下涵道很干净,水比较清,没有难闻气味。”“目前的成效是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接下来的重点应是如何保持长治久清。”代表们纷纷为宝安区水污染治理取得的良好成果点赞。围绕加强水污染治理、打击违法偷排行为、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等工作,代表们提出了着力推动智慧治水,建立互联互通、环境优美的水生态系统,将面源污染巡查纳入网格管理,建设管渠淤泥处置站,建立和完善近岸海域观测监测机制等一系列优质、可行的意见建议。

今年是“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宝安区水环境治理工作从“治污”向“提质”迈进。张志彪认为,尽管宝安治水工作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要注意到面源污染监管仍有盲区、管网系统还需完善、污水处理能效有待提高等问题,应尽快建立长效机制,健全粪渣和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全链条体系、完善建管并重工作体系、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持续巩固治水成果。

采写:宝安通记者 张艳丽 见习记者 蒋津津  通讯员 徐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