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全国唯一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户深圳 该怎么建?有何利好?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傅静怡 05-11 01:00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内,展示一套自主研发的磁共振成像设备。

疫情期间,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捐赠了4万余份核酸检测试剂,迈瑞医疗等深企的呼吸机订单排到了第二季度,可以说,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疫情防控中的重要力量。深圳医疗器械产业的“隐藏实力”从幕后走到台前,日前国家组建16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全国唯一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就落户在了深圳。这意味着,“后疫情时代”深圳还将在医疗器械产业上有更高规格的规划,以及资金、人力成本等方面更大的投入。

  科研

联影共振成像系统研制成功 打破高端磁共振市场国外垄断

“医疗器械行业过去是‘GPS’三巨头,现在我们的加入将三巨头变为四巨头,多了一个U,GPSU。”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该院医工所副所长、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新指着联影United imaging所造的磁共振成像系统说道。

刘新介绍,国内的高端磁共振市场仍然被美国GE、荷兰Philips以及德国Siemens等跨国公司所垄断,这就是常说的医疗器械三巨头GPS,而国产品牌的认可度、可靠性、服务以及创新性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在大型医疗设备方面,要实现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进而实现快速高清晰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创新突破,具备高场磁共振整机制造能力,将是实验室的重要目标和核心任务之一。

我国首台完全自主3.0T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研制,意义不仅仅是改写了GPS垄断的格局,也是迈出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重要一步。刘新告诉南都记者,联影的共振成像系统研制成功,一方面是将检测的效率提高,现在医院里做核磁共振每天大约在30人左右,而联影的最新一代机器能将该效率提升一倍还多,缓解做核磁共振排长队的难题;另一方面在价格上也更具优势,因为联影的加入,原本高达3000万元一台的机器,西门子已经降价到了2500万元/台左右,而联影的价格则在2000万元/台,能够为医院医疗设备采购节省更多成本。

产业

深圳9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

两项核心指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同样聚焦医疗器械行业的重大突破,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的六楼,现场工作人员展示了“超声脑神经调控技术与系统”。该系统利用多阵元超声换能器在颅内聚焦,形成声辐射力,对大脑深部神经核团进行刺激和神经环路调控,实现对脑环路的科学研究和功能性脑疾病的治疗。关键技术有面阵超声辐射力发射器、大规模阵元控制系统、时间反演的面阵控制技术、声辐射力与神经作用的微宏观定量表征、MRI-US兼容性设计、超声焦点MRI定位技术以及MR精确温度监控技术。

对于深圳的医疗器械行业来说,实验室里的高精尖设备只是个缩影。目前,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共有9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近2000家经营性企业,拥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近2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000多项。

具体来看,在医学影像领域,深圳迈瑞和开立是目前国内彩超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体外诊断领域,新产业、菲鹏、迈瑞、普门等为代表;在高值医用耗材领域,先健科技、益心达、业聚医疗占据行业重要地位;在医疗机器人领域,迈康信、桑谷医疗、博为医疗又都有各自领域的拳头产品。

根据统计,2010-2018年深圳医疗器械产业产值复合年增长率为12.43%,涌现出迈瑞、先健等优秀企业,其中超50家企业年产值超亿元。2018年,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实现产值416.44亿元,同比增长13.9%,出口额146.06亿元,两项核心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链条

采用“公司+联盟”方式

从技术开发到商业化应用

作为深圳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的方式,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牵头组建成立,并成立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实体运营。

据悉,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将持续围绕与医疗健康密切相关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领域的高端医疗设备需求,着力提升我国高性能医疗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为生物医疗战略新兴产业和万亿医疗市场提供创新技术和设备,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中心主任、深圳先进院副院长郑海荣介绍:“创新中心在市场化运行、创新协同、知识产权运营和人才团队等方向都将采用富有活力的机制,通过技术创新与工程化来填补学术与产业之间的鸿沟,实现国家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引领、带动与辐射。参与组建创新中心的成员单位,是来自广东、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在医疗器械领域业绩突出、研发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和研究力量,这为国家创新中心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和技术创新导向。”

延展

A

重点在于实现关键技术共享

创新中心要怎么建?都有哪些龙头企业入驻?扶持医疗器械行业,深圳还有哪些配套政策?在上周五举行的新闻媒体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一一进行了解答。

作为大股东之一的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领域拥有700多人的规模,成为该领域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研究力量之一,将为创新中心提供核心引擎、持续辐射产业为其注入前沿技术。也就是说,在为创新中心提供高端技术人才方面,先进院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在投入方面,院长樊建平表示,预计先进院每年科研经费的投入不会少于3个亿。

创新中心对于科研方面的投入,樊建平透露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卡脖子技术”,实现关键技术的共享。刘新解释,如果要企业来做关键技术的研发,前期投入巨大,且投入和收益不一定能够成正比,因此创新中心的成立也正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创新中心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机构,采用“公司+联盟”的形式是为了让它更有活力。

樊建平说,创新中心成立后会有一定的“种子经费”,这笔钱就好像“种子”,粮食还要靠自己种,但是解决关键技术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这个创新中心最大的好处还是关键技术上的共享。另外樊建平也表示,呼吁政府未来在采购政策上能够给予一定倾斜,从多方位扶持中国自己生产的医疗器械。

实际上,深圳对于医疗器械产业的规划也已出台相关文件。1月22日,市政府印发了《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4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这两份文件中,都有关于医疗器械行业的长远规划,与创新中心的打造结合在一起,聚集成深圳的未来产业蓝图。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胡晓清表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地深圳,成为深圳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实践,是对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有力支撑。深圳将全方位协同推进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B

选址龙华区带来区域利好

创新中心建设的另一个关注点则来自于地点。目前,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主要集中在南山医疗器械产业园、深圳市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区、光明现代生物产业园、深圳国际生物谷生命科学产业园,而此次创新中心的选址则花落龙华区。

龙华区副区长陈建民表示:“龙华将发挥制造业区位优势,竭尽全力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的建设给予全方位的支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源头和产业辐射基地。”

在全方位的支持中,首先就是空间上的支持,陈建民透露,此次龙华区拿出了地块来大力支持创新中心的建设。同时在资金支持上,一方面是地方财政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则是成立基金来支持创新中心的发展。

而在配套服务上,有了创新中心的进驻,龙华区不仅要将现有的交通资源进行升级,还要在医疗、教育上发力。陈建民说,龙华区将会拿出最好的教育资源,来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和企业进驻,投资超过32亿元的龙华区综合医院、投资超过11亿的龙华文体中心都将改善片区居住体验,为创新中心的发展补齐配套。

在此基础上,创新中心已经在引进国内龙头企业。郑海荣透露,除了本地的大股东企业以外,河南某麻醉领域龙头企业、北京某年产值50亿元的防疫产品企业已经在签协议的阶段,不久便会向社会进行公布。

采写:南都记者 傅静怡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