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农业加速转型“数字农场”之路怎么走
“黑科技”赋能产地端升级,数字化实现实时订单备货,转型中老农人面临身份与技能双重转换的问题


↑深圳落地广东首个“盒马村”,黑科技成为其中亮点。

→ 杨梅实现一天时间从枝头到餐桌,全程可溯。

←无人值守果园机器人有个大大的“肚子”,可容纳500升液体,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果树洗澡除菌,遇到病虫害时为果树施药。
疫后农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产地纷纷玩起直播带货等数字营销之余,也对产业升级有了更好的认识。因此,头部企业亦在加速布局“数字农场”,并借机向上游输出标准,更好打造品牌力农产品。数字赋能下,农业在向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转型。但转型中,上游也面临着阵痛:家庭式、农场式作业的老农人如何完成身份与技能的双重转换。借助消费端,由下而上的升级或许是条捷径。
近日,深圳落地广东首个“盒马村”,数字打通上中下游各大环节,实现实时订单备货、解决行业信息滞后成为亮点。南都记者也走访了解当下农业基地的发展情况。
A 契机
品牌力与数字化两手抓
疫情给农业带来两方面的转型契机。其一,疫情下多地农产品滞销,倒逼产业端引入直播带货等数字营销,这也让产业端更好认识产供销的数字化意义。其二,疫情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品质更加关注,产品质量与品牌力打造成为新趋势。正因如此,头部企业亦在加速布局“数字农场”,并借机向上游输出标准,更好打造品牌力农产品。
在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农业工作的重点:新建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要求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这样的背景下,打造品牌力、数字化升级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疫情下加速布局的“数字农场”
“这片杨梅园一共有2000多棵果树,北边光照不充足,需要针对不同片区进行精准施肥。”在深圳坪山区曾屋村三百亩的杨梅园里,无人机盘旋在农田上方,每一棵果树的生长情况,基地负责人刘子金在手机里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便是阿里近日在深圳市坪山区建立的广东首个“盒马村”。
这是此杨梅基地第一次全面使用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种植的杨梅全部采用农业智能设备,预计产量20万斤的杨梅由盒马承包并在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所谓“盒马村”,实则是新零售外衣下的数字农业,采用精准智能的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进行标准化管理,为农产品追溯提供数字化记录,从种植、采摘、运输到进店销售、最后配送到消费者,实现“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
从上海崇明翠冠梨的“盒马村”,到半个月后开张的深圳杨梅“盒马村”,阿里入局数字农业的脚步在疫情后不断加快。“第一步是消费端的新零售,第二步是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尤以产业端升级为主,第三步则是自建数字化农场。”在阿里数字农业相关板块负责人的描述里,盒马村的下一个目标,将针对性瞄准广东水产养殖、一线城市周边特色农产品。
人力难 数字化升级是转型之路
对于消费端的头部企业而言,产供销的数字化升级意味着输出数字能力、数据共享及更长远的生态闭环发展。对于产端而言,这是一笔共赢的生意。数字化既解决了农业生产上的人力痛点问题,也可避免农业“看天吃饭”的困境。
坪山杨梅的产地端升级是在“海陆空”三方面进行改造。通过一部手机,刘子金可以实现远程操控,农场果园的情况一目了然。陆上,无人值守果园机器人有个大大的“肚子”,可容纳500升液体,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果树洗澡除菌,遇到病虫害时为果树施药。空中,植保无人机可以覆盖树冠部分的农药喷洒,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它不但可以节省20%的用药量,而且极大节省人力。
同时管理着云南一千多亩的圣女果基地,刘子金表示数字化升级是人力难的痛点下必须要做出的转型。“人越来越不好请了”,这是年过五十、在农业这一行干了大半辈子的刘子金最直接的感受。在深圳,雇用一个农户帮忙打药和场地维护,一天费用三百元左右。在内地二三线城市,这样的人力成本也在一天百元以上。重复性的枯燥工作,也让很多工人不愿意继续干下去。
从枝头到餐桌全程可溯
与消费端的头部企业联手,刘子金并不需要担忧果品的销售问题。预计产量在20万斤的杨梅由盒马统一收购,并在广深区域销售。疫情期在云南种植圣女果所面临的滞销问题,并没有发生在杨梅基地。从前,刘子金的杨梅会按照批发价空运发往吃杨梅的大省浙江,长途运输导致杨梅的损耗可达20%,加上远途空运的成本,一斤杨梅运费折算下来将近8元。
长期稳定且利润合理的订单式生产有助于扩产扩能。刘子金愿意去做基地的数字化改造。通过消费端的零售数据与实时订单,基地可以立马收到信息进行备货供应,不用担心滞销。
早上5点,基地会收到门店发来的订单提示,工作人员会根据订单量开启采摘。中午时分,基地会把采摘好的杨梅运抵加工中心,此时杨梅会根据货品要求进行分筛与包装。下午,打包好的杨梅会送达门店仓库,预冷一晚上后会在第二日上架售卖。每一盒杨梅,都有自己的“身份标签”,根据这个标识,消费者可以追溯到源头,了解这盒杨梅的生产运输全过程。借助产、供、销的数字化,刘子金的杨梅可以实现一天时间从枝头到餐桌,在枝头自然长熟的杨梅自然更容易打动消费者。
加速深度合作,终端向上游输出标准
借助数字赋能,产供销一体化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向上游输出标准,这本质上是消费终端推动的由下而上的升级。用消费者的脚来投票,用终端需求来指导上游生产养殖。中国农业长期处于“小而散”的状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还存在着不足。
借助疫后契机,加速深度合作、持续向上游输出标准也是头部企业的趋势。近期,百果园推出“万园培养计划”,与一众意向客户签约战略合作。早在多年前,植根于深圳的全国水果连锁企业百果园就在此处着力。数字信息化、新零售布局也在其中。
在西北猕猴桃基地,百果园员工黎召云是当地的技术专家。猕猴桃原产自中国,但市面上最受欢迎的品种是来自国外的奇异果。关键原因在于,种植技术不到位,农户小而散的种植无法保持恒定品质。在多地精选出合适品种后,黎召云与团队研发出种植技术标准并扩大量产,这便是现在为市场所熟悉的“猕宗”。随着当地越来越多的果农加入到订单合作中,大型的上游生产基地落成。
合作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农户做出选择的同时,黎召云也有严格的筛选标准。第一,安全性,检测不合格的不要。第二,管理不到位的不要。为此,黎召云还培养了一批区域经理人和技术指导员,方便规模化生产与管理。“区域经理人需要认同我们的种植理念,能够接受公司的发展思路,由他们来负责寻找愿意合作的农户;而技术指导员从种植水平不错的农户中选拔而来,通过系统的培训,由他们指导普通农户种植,并在关键性技术节点跟踪和落实。”
借助红火的生鲜电商、直播渠道,产地的农产品如今可以直接发往消费者的手中。但品质的稳定新鲜,依托于上游的产出标准、运输的高效安心以及终端渠道的包装营销,产供销的一体化成为高标准农田打造的必由之路。
B 挑战
新旧农人如何实现身份转换
疫后迎来农业升级发展的契机,与之相伴的则是挑战:新旧农人如何顺利实现身份转换。对于上游农户而言,把货搬到网络上卖,需要投入的是学习新媒体的技能;数字化升级改造,则需要投入的是真金白银。
升级的成本门槛制约着新旧农人的身份转变。而要顺利完成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传统农人也要提升相应的数字配合能力与互联网技巧。在业内看来,与强势的消费端联手、打通整个生态或许是一个捷径。但能否成为深度合作的先行者也有不低的门槛。
产地端的数字改造费用不低
“产地端的数字化改造,是最容易看得到的,但也是成本投入相对较大的。”零售采购李纯海如是评价。现代化灌溉装置、空中无人机、地面植保机器人,加上园区可视化操作系统及监控体系,这样的现代化配置成本并不低。按照刘子金的算法,千亩地的改造及后期维护,投入可达百万。
如何看待成本与收益?毕竟产地端的数字化投入能节省成本支出,但不会像投产那样带来直接收入的增加。在观念的认知转变上,刘子金也摸索多年,最终下定决心。刘子金算了一笔账,数字化的投入是人力难问题下的必须。但并非所有农户都可以接受这样的观点。也正因如此,一线城市或周边区域的大农户,往往会更早迈出这一步。
按照刘子金的计算,同样大几十万甚至百万的投入,产地端设备的升级可以帮助基地每年节省人力成本30%,农药节省20%,而由于就近运输售卖,且借力零售渠道打出品牌,杨梅的损耗从20%降到5%,运费缩减80%,订单收购价格也比往年的批发价要高15%。这样算下来,不出两年可以赚回比以前更多的钱。不同于圣女果基地的看天卖价,只要稳定品质保证供应,与盒马的长期订单可以一直续签。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务农人口逐渐减少。应用高科技系统或者设备及体系化的种植标准,无人化、数字化及打造品牌力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看来,智能化是农业转型的必然趋势。打造六条产品线,至今服务了超过3.8亿亩农田、700多万农户的极飞科技是行业内有名的农业科技公司,龚槚钦给出了行业发展的预判。
在业内看来,中国的农业模式目前还是偏向小农性质,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效率相对低下。人力问题带来的成本攀升,散户型种植无法保证品质,自然品牌力不足卖不出高价,这些都在制约着农业产地端的进一步发展。比如,人工农药喷洒除了会有喷洒不均匀造成的农药浪费,也容易导致单棵单株农残超量,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另外,用工流动性大,也容易造成管理上出现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产地端前期的成本投入,会通过之后的人工成本减少、生产效率和产量的提高来补齐。智能化与数字化的设备与数据服务,围绕作物生命周期中的关键指标,从感知、诊断、决策、控制四个环节入手优化耕、种、管、收的农事执行以及生产管理。只要会种一亩地,就能管理好一万亩地。”龚槚钦说。
供销端的深度合作有门槛
在业内提供的多种选择方案中,与消费端的头部企业合作,或许是一条捷径。不管是阿里盒马还是深圳百果园,这些头部企业都在数字布局、上游标准建立等方面有相对成熟的体系,可以较快实现赋能。而当中的农业科技企业也可以一应参与其中,打造成熟生态。
“但要跟‘大户’合作,也需要自身实力过硬。通常,这些能够牵手‘大户’成功的基地,常常是拿到年度订单的供应商。而要够格取得这样的订单式生产,体量、品类、区域甚至服务上都有相应的条件。”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但是否所有产地端都能够跟“大户”合作呢?不管是盒马鲜生还是百果园都给出了否定答案。盒马相关负责人表示,“并非所有的产品与基地都适合打造‘盒马村’,也会有筛选重点。比如批发市场里常见的货品,相对没有品牌竞争力的农产品,其价格本身就是上下浮动的,我们会选择机会点去进优质价廉的产品。周边区域的特色商品,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比如深圳杨梅、广州无花果,接下来广东水产也是重点关注领域。”
同样,百果园也强调产地、品类特色。在合适的种植地输出种植标准,选取有实力、志同道合的农户与基地深度合作,打造全国连锁的品类,成为其挑选合作对象的标准。
“农业种植户、养殖户常常出现的情况就是,今天因为供应不足,价格大升,明年因为大家都去种植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滑。一个农产品的价格浮动犹如股票市场,农户都在赌明天的价格会不会涨得更高,其实这不利于产业长远发展。”联通消费端,同样追溯上游合作的餐饮业蛙来哒掌门人罗清认为,和消费端或者销售端联手,通过订单式生产实现长期合理的利润,有助于产业进一步扩产扩能。
统筹:柯晓明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陈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