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书记方琳谈“南都逆行者童声合唱团”:
唱出爱和敬意,让更多人感受逆行者的精神力量


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书记方琳。
和病毒“赛跑”、运送紧急物资、宣传防控知识……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多个行业的“逆行者”行走在抗疫前线,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近期,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以下称深圳团市委)和南方都市报社联合招募40多名“逆行者”子女,组建逆行者童声合唱团。在逆唱团的云音乐会上,孩子们以清澈的歌声唱出父母的故事,穿透屏幕,直抵每位观众心中。
“纯真的孩子们通过歌声向父母致敬,英勇的逆行者在听见孩子的歌声后也流露出最柔软的一面。希望这次活动能让更多人了解逆行者的故事,感受到这股‘逆行力量’。”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书记方琳向南都记者讲述组建逆行者童声合唱团的初衷和愿景。
除此以外,她表示,在“战疫”一线的逆行者当中,也不乏深圳青年的身影。关爱逆行者,聚焦青年力量,方琳介绍,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更致力于营造对青年发展更加友好的城市氛围,“今年的‘深圳好青年’推选也特别设置‘抗疫先锋好青年’,希望能感召全社会,让更多人见证抗击疫情中的‘逆行力量’。”
谈逆行者童声合唱团和逆行者成长课堂:
表达对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感受抗疫中的“逆行力量”
面对疫情来袭,来自抗疫一线的医生、护士、警察等工作人员,为疫情防控付出了大量努力,“逆行者的背后也有家庭,疫情当前,他们未能与家人团聚,在‘战疫’前线守护了更多人的健康,”方琳表示,为了向这群“逆行者”传递关怀和敬意,此次招募了40多名“逆行者”子女组建逆行者童声合唱团,通过传唱他们的故事,让这股逆行者精神为更多人所熟知。
“逆唱团的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次感召。希望他们能向逆行者们学习,向无私付出的青年榜样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方琳向记者讲述活动发起的初衷。
记者了解到,南方都市报社曾举办过8届南都留守儿童合唱团音乐会。方琳提到,在留唱团音乐会现场,不少家长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和歌声时深受触动,自己看见家长和孩子们间的对话,也曾感动落泪。她表示,本次逆行者童声合唱团以“云音乐会”的形式和观众见面,在过去活动的基础上得以延展,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次活动所蕴含的意义十分特别,音乐会上,孩子们用歌声表达对‘逆行者’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也让这股逆行者精神得以传递。”
令方琳印象深刻的是,在招募选拔及培训的过程中,不少孩子在参与逆唱团的“云”训练同时,还要兼顾日常学业,培训后期更有不少孩子开始返校上课,“孩子们都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一直坚持训练。团市委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持续为少年儿童搭建平台,在活动中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有机会传达心声,认知社会。”
此外,在致敬逆行者的系列行动中,逆行者·成长课堂也在同步进行。方琳表示,课堂中,孩子们走近在深圳奋战及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在还原这份战“疫”记忆的同时,也能够对疫情有更多了解,增加公共卫生相关的知识。
“在刚刚过去的5月28日,我们举办了少先队‘六一’主题队日活动。邀请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的刘铖,为深圳、河源两地的少先队员上了一堂‘微队课’,讲述他在担任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内装项目总指挥的经历,”方琳介绍,刘铖带领项目团队,在抗疫期间争分夺秒、克服困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火神山、雷神山、光谷科技方舱医院、光谷妇幼方舱医院等4个防疫医院装修工程的故事,展现了青年榜样在抗击疫情中的奋进姿态和担当精神,激发少先队员树立“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志向。
谈抗疫过程中的深圳青年力量:
1700多支青年突击队火线集结,
9172名志愿者参与社区群防群治
疫情防控期间,深圳青年作为“逆行者”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疫作出不少贡献。记者关注到,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在抗疫期间迅速组织青年力量投入疫情防控一线。
“团市委组建了1700多支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3.4万余名队员火线集结,冲锋在医疗救护、隔离防疫、重要物资生产投送等一线战场,也在街道社区、股份公司等领域,全力参与设卡测温、环境消杀、防疫宣传等联防联控,”方琳介绍道。
她表示,许多青年突击队的事迹十分感人,更有不少深圳青年代表冲在抗疫一线:航天工研院青年突击队以“一碗泡面1000行代码”的拼劲,一周内研发上线防疫辅助机器人;在2019年曾获“十大深圳好青年”的市三院检验科医生曲久鑫牵头制定患者的样本检测科学流程;“好青年提名奖”获得者、华大基因副总裁杜玉涛带领抗疫青年团队建立“火眼”实验室,缓解武汉等13个国内城市的检验压力,向10多个国家整体输出了“火眼”实验室的检测方案。
同时,在深圳这座“志愿者之城”,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也活跃在防控一线当中。疫情期间,深圳团市委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组建了747支9172人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家户排查、设卡测温、物品转运、隔离关怀、心理疏解、社区宣传”等6大类服务,全力参与社区群防群治。截至目前,“志愿深圳”系统共发布防疫服务项目近12.4万项,累计超过100万人次志愿者参与。
病毒肆虐期间,团市委紧跟疫情变化的实际需求,开展了很多及时有效的服务项目,包括启动菜篮子志愿者、心理辅导的志愿者以及针对防范疫情输入风险的外语志愿者项目等。方琳还提及,团市委的全体干部也分成六支队伍,每周两天下沉到一线去,直接参加到青年突击队和志愿服务的项目当中,“这对团市委也是一个服务基层、学习锻炼的过程。”
她表示,今年的“深圳好青年“推选也特别设置“抗疫先锋好青年”,希望能感召全社会,让更多人见证抗击疫情中的“逆行力量”。
谈青少年发展:
深圳出台青年发展相关规划,
营造更友好的城市氛围
记者注意到,疫情期间所涌现出的“逆行者”引起极大关注,也给广大青少年的学习成长带来更多正能量。如何传承和弘扬“逆行者”的精神力量,营造对青年发展更友好的城市氛围,为青少年成长带来更多积极影响,也成为深圳青年工作的探索方向和重要课题之一。
抗疫期间,团市委上线抗疫云课堂,少先队员在云课堂通过视频、照片分享他们在疫情期间的体会。“这类作品共计超过100万件,它们传递着深圳青少年对于抗疫的认知,”方琳告诉记者。团市委还特别开展“小手拉大手”项目,孩子和家长能一起参与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抗疫的良好氛围。除却疫情这一特殊时期,深圳团市委在日常也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各项实践活动,如小小创客竞赛、小小志愿者参与治水、垃圾分类等,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成长,对社会加深认知,提升制度自信。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平均年龄只有33岁。特区建立40年,深圳青年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而他们的发展也关系着城市的未来。”方琳介绍,深圳于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深圳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也在近期发布,这份规划是将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从构想向蓝图转化的重要“路线图”。“这份《规划》号召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同时也致力于营造关心青年、爱护青年、对青年发展更友好的城市氛围。”
值得关注的是,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在“双区驱动”的背景下深圳的这份青年发展“路线图”也和其他城市有所不同。在青年交流交往方面,深圳团市委筹备设立“一网一号一平台”,建设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服务青年发展的网络,搭建创新创业基地、一站式政策解读阵地等服务湾区青年发展的平台。在青少年权益保护上,尤其是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深圳将通过特区立法,进一步探索和深化青少年维权工作。方琳表示,近期相关立法内容也列入市人大立法的整体方案中。
接下来,团市委还将通过每年发布一次青年发展指标监测数据、开展一项青年发展专题研究、形成一份青年发展评估报告、推动一批青少年民生实事、召开一次青少年党政联席会议等“五个一”举措,确保《规划》有效落实和长远实施。
声音
方琳表示,2020年是深圳共青团的“深化改革年”,其间将率先在全团探索推进新一轮深化改革,重点研究制定《深圳共青团深化改革方案》,围绕工作机制、工作力量、组织格局、工作抓手等方面做好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贡献度,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定位的青年引领工作格局。“团市委将以多举措支持青少年在深圳的发展,让他们和这座城市共同进步,”方琳说道。
统筹:南都记者 黄玮
采写:南都记者 贺如妍 黄玮
摄影:南都记者 赵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