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诺集团董事长兼CEO刘志雄:
深圳创新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声音+”生态链迎来机会

本期座上宾
刘志雄
三诺集团董事长兼CEO、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会长、深圳物联网协会会长。
深耕“声音+”生态链24年,三诺集团董事长兼CEO刘志雄说自己没有忘记本业,但上天给三诺的发展开了一扇窗。“声音不只是出口,还变成了入口,声音设备成了智慧家庭的操控中心、智能中心,变成了一个最核心的终端。”
成立于1996年,三诺集团诞生在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历经24年的发展历程,业已成为全球核心的音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于“智慧生活”,打造智能智造平台,是行业内的隐形冠军。
早在13年前,刘志雄便带领三诺集团在韩国交易所上市,成为韩交所史上的首家中国公司,也是首家外国公司,创下历史性的一刻。如今再回首,他依旧感到无比的荣誉。“但是现在已经把它私有化,准备回归。因为今年中国创业板开始注册制改革,接下来,我们会申请在国内上市。”刘志雄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透露。
不惑之年的刘志雄已是一名创业老兵、行业的领军者。“走的弯路、跌的坑很多,不要让创业者跌坑,少走弯路,同时帮助他赋能,三诺一直在做一件事叫‘成就自己,帮扶他人’。”他表示,想要将更多的创新力链接转化成产业力,零到一创业者做,一到十到百,三诺来帮助,让他更快地实现产品原创跟商业化的结合。
疫下投资布局
医疗大健康产业
从触觉走向声觉、走向视觉,带来一大波新的产业机会
南都:疫情发生不久,三诺集团就迅速反应,转产口罩等防疫物资,目前生产情况如何?疫情给贵公司的经营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刘志雄:从2月底投产,到3月份开始正常供应给深圳政府,到4月份开始投入儿童口罩的生产供应。三诺目前已经日产能达到1000万个口罩,相应来讲一个月产能达到3亿只左右,一次性口罩、外科口罩、KN95等,品类都比较齐全了。同时,我们不仅有口罩,还有月供应量大概300万台产能的额温枪,还做了消毒盒,近期准备投资布局医疗大健康的产业链,像呼吸机。
由于受疫情冲击,我们传统的电子消费品受到了重创,但我们的防疫产品线供不应求,所以加大了防疫产品线的布局。通过科技赋能健康,通过设计创新来增加健康防护产品,给三诺带来一波机会。而如何协同工作、出行、居家、教育四个场景,我们也做了一系列的产品线出来。
疫情期间,客户不能见面开会直接交流,三诺的OPM模式也体现出优势,就是三诺先做出产品的原型和形态,就是原创产品。而不是说简单的OEM模式,客户做好了,谈好了,然后跟你沟通,实施代工。疫情期间因为很难当面交流,你会发现OEM进行起来比较难,但三诺的OPM模式发挥了它的作用。我们有自己的技术、设计和原创原型,自己定义产品的标准和形态,然后把现成的产品售给全球客户。
总的来说,疫情期间,给三诺带来一个健康产业的机会,一个自身商业模式所带来新生意的机会。这期间做了什么呢?比如说会议系统,三诺跟微软、阿里钉钉做了会议系统的硬件,这是个人工智能新型态的会议系统,用视觉和语音交互,解决多场景语音识别、语音助理和语音转换文字的问题。
过去30年都是触觉时代,我要用手触摸手机,用指纹去按门禁。疫情期间,接触成为传播细菌的一个关键途径,而声音、视觉的交互不用去接触,三诺以“声音+”生态链去做交互场景的解决方案,我们做的智能穿戴耳机、智能音箱,通过语音进行交互交流,不用触摸就可以发出各种指令,驱动各种功能,成为你的智能助理。所以对我们来讲,从触觉走向声觉、走向视觉,从工作的会议系统到刷脸的设备,智能穿戴、智能音箱、智慧教育、陪伴机器人,给三诺带来一大波新的产业机会。
南都:三诺是很多世界500强的供应商,国外疫情是否会给公司在供应链、市场上带来一些挑战?
刘志雄:背后的本质是产业链会重构。三诺也做了一个布局,在中越边境的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投入建设了跨境园区,打造一个精密深加工的产业园,然后在越南做了一个整装厂,我们深加工在中国,做完后大概两小时就到了越南基地。出口美国的产品在越南基地生产,不出口美国的就在边境生产,供给国内和国外其他地方。对我们来讲,还是希望把产业链更多深耕在中国。
5G、AI、物联网等技术
支撑生活场景
智慧家庭、智慧生活会成为一个新的智能大数据入口
南都:三诺集团主打“智慧生活”,疫情之下,“宅经济”也迎来机遇期,慢下来的人们,似乎也更关注自己的生活,这对贵公司的业务发展是否带来一些利好?
刘志雄:人的需求无非工作、出行、居家、教育四大场景。疫情影响下,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居家的场景实际上迎来一大波机会。人跟家庭的接触场景应该是最全面、最完整的,围绕着5G、人工智能,还有物联网,会产生丰富多元的产品来支撑我们的生活场景。过去中心化、标准化的产品会变成多元化,因为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可以让人跟万物互联,它会变成碎片化、多场景的服务。
你可以把家庭理解成一部手机或智能终端、智能盒,你的家里,可以通过智能音箱获取知识,控制家电,链接各种资源,通过电视也可以。我们的生活起居也会更智慧、健康,你的作息规律、睡眠质量等数据会时刻被扑捉,它会形成一个新的应用场景,产品线非常多元,包括医疗健康、居家教育、会议办公等。
疫情变化之后,上班的办公场地会越来越少,未来在家办公会成为一块主流。我还兼任深圳物联网协会会长,我认为智慧家庭、智慧生活是未来兵家必争之地,一定会成为一个新的智能大数据入口。
南都:其实,当下大多数人对智慧生活的体验,似乎还停留在智能音箱的层面。那么,智慧生活未来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有没有一些具体而微的感知,您能给我们打开一下这个想象空间吗?
刘志雄:你可以把智能音箱理解成一个可以跟你互动交流、接受指令的机器人,同时它又开始衍生了,譬如说音箱本身转化成耳机,无时不刻不在你身边,成为你的智能助理,你可以向它请教任何问题,它同时可以翻译。下一步,智能音箱可以发展到情绪识别了,当你塞车回到家里,你说塞车好累,它会说给你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帮助你调节情绪。
在智慧家庭中,你的大数据都在采集,采集完毕之后,它会反馈最符合你的个性化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这对你的健康、生活品质的提高会带来无限的帮助。当你睡觉的时候,采集你的睡眠质量,就知道你的身体状况,第二天就可以把你的状态反馈到餐饮厨房,建议你应该吃什么东西,注意健康饮食。
智慧生活不是你要它做什么,而是它会推荐给你什么,深度的交互学习。未来整个家庭就是一个智能盒,智能终端所有的大数据实际都包裹在里面。科技以人为本,科技为人服务,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科技让我们生活品质更高了。
以5G为基础载体,
以人工智能制造为抓手
人工智能带来多元产品形态,智能制造最大一波机会出现
南都:深圳现在的房价和人力成本因素,导致一些创新资源外溢,而且现在高铁等轨道交通也是四通八达,创新资源向全国各个城市间的布局也成了一种趋势,深圳这种创新资源集聚的效益会减弱,未来如何保持自己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刘志雄:我们讲水往低流,人往高走,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城市,又是高手过招的地方,只要对梦想有追求,对事业有追求,希望做出更大成就,一些拔尖的人才都会继续往深圳汇聚。就像打擂台一样,你想去国际舞台,还是想在乡里村里去比赛。只要是有国际视野,有更好的创新技术的人,还是希望在深圳这个土壤,因为什么土壤适合种什么东西。深圳的土壤就能种出创新之果,能让你的科技成果转换,形成科技的产业力,产业力形成商业力。包括服务型政府,在深圳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软硬多元的因素构成了深圳今天不可代替的作用。
现在因为城市运营成本很高,房价太高,对真正吸引新一轮的年轻人来到这个城市,或者大学生就业会带来一定的挑战,包括一些多元文化、更丰富的产业链的形成,对深圳是有一定的挑战。
我相信,深圳在下一波产业结构调整中,还是会有更多的人才涌入,一些别的城市可以替代的配套产业,深圳也会随着自身的发展去协同周边的城市,更多地和其他城市一起来进行协同,发挥出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先行先试的作用,引领创新创意创业,带动更多的产业链不断跟世界竞赛,不断去引领创新的潮流,深圳的使命本就应该这样,要吸引更多人才进来,我还是很看好深圳的。
南都:您来深圳应该是30多年了,也算见证了深圳创新创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华强北的仿制创新阶段,到现在非常强调自主创新、源头创新,您对深圳当前的创新阶段、创新环境怎么看?怎么判断?
刘志雄:深圳这么多年来发展产业,改革开放的时候,利用外资,“三来一补”帮助深圳垫下了一定的工业加工的基础能力。但深圳发展起来,除了吸引外资发挥作用,另外一股力量爆发出来,民营经济崛起,这一波就是所有有梦想、有创新精神的人来到深圳,开始跟外资两股力量在推动深圳发展。
第三波就是高科技企业,深圳注重高科技,在2000年的时候,高科技企业起来了。高科技企业起来的时候,深圳打造了高交会,针对高科技企业出台各种政策。深圳南山片区,原来很荒芜的一块地方,但现在南山高新区是深圳最热闹的地方,最多上市公司,最多创新大企业存在的地方。因为高科技的引领,使得深圳又上一个大的台阶。
到了2010年的时候,深圳抓住了新的互联网跟通信产业,腾讯、华为这些企业引领了潮流,这些产业背后带来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像金融、物流、生活各种产业链的就起来了。
到了今天,我认为,应该进入了以人工智能为载体的智能制造的产业互联网时代,这是第5次机会。以5G为基础载体,以人工智能制造为抓手,未来你所接触的工业品都会变成智能产品,你的电器不会孤立存在,它们都要互联互通,因为有5G,上面有大数据、有云,下面有智能终端,云加端、软加硬的协同会重构物体,同时人工智能带来的多场景、多细分领域会形成多元的产品形态,来服务于人类生活,智能制造最大的一波机会出现。
科技的源创新上
要走协同发展道路
市场机制、政策引导,加上产学研的链接,国际化开放的人才涌入
南都:深圳的科技创新,有分析认为“重技术而轻理论”,更多的是产业创新,就是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能力强,但是在理论创新、源创新方面存在短板,可能会后劲不足,或是受制于人。对此,也想听听您的观点和看法?
刘志雄:客观地讲,深圳是业态最丰富多元的一个产业链集群,没有之一,甚至是最完整。深圳有互联网、终端产业、智能制造和金融,也有集成式的服务商,软硬协同、云端与终端协同。深圳的制造力从精密制造到智能制造,整个硬件产业链的上下游,零部件整机集成,检测平台都很完整,再加上深圳很强的工业设计创新能力,未来个性化、场景化是一个趋势的时候,工业设计所带来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
对于基础研究和核心芯片突破,这是一个长期的话题。这部分国家在产业上有布局,需要更多人在基础研究领域,在零到一的技术突破上做一些探索,但深圳已经做了布局,找产学研机构来深圳,很多企业跟大学的合作也越来越深入。深圳政府通过审时度势,在核心技术的投入和人才的引进上,已经有较大的力度了。同时,深圳的企业也是最有时代感、最有创新度、最有国际视野的一些企业集群,在这里也会积极探索下一步怎么走出一个创新协同的发展道路。
市场机制、政策引导,加上产学研的链接,国际化开放的人才涌入,深圳未来在5G、人工智能,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教育这些新产业上,以及半导体核心技术的突破,一定会紧跟世界脚步,做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引领世界的潮流。
策划统筹:王莹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
只要是有国际视野,有更好的创新技术的人,还是希望在深圳这个土壤,因为什么土壤适合种什么东西。深圳的土壤就能种出创新之果,能让你的科技成果转换,形成科技的产业力,产业力形成商业力。 ——刘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