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议事厅热议“精准防疫,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治理水平”:
尽管天热出门仍要正确佩戴口罩 有就诊需求可以放心去医院看病
当防疫进入常态化,市民们需要注意什么?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工作值得总结,以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昨天下午,深圳市政协举行委员议事厅,就“精准防疫,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治理水平”的话题进行了热议。
常态化防疫不能松懈
注意勤洗手,出门避免聚集
到了夏天,出门戴口罩已经越来越热,但是常态化防疫却不能松懈。南山区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副院长李成付指出,市民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平常出门要正确佩戴口罩,平常要注意勤洗手,出门避免人员聚集,要保持安全距离。
另外,还要加强家庭卫生清洁管理,保持通风,非必要的情况下不要进入中高风险地区,一旦自己或者是身边人出现发烧或者是有呼吸道症状咳嗽的,请立即佩戴口罩,到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而深圳市政协委员、南山区政协常委、南山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敏则提醒市民,如果有就诊需求的,还是可以放心去医院看病,不要延误了病情。首先,去医院看病要避免人群聚集,深圳市目前所有的公立医院都实行了非即诊的预约挂号,市民可预先挂号,并且按照预约时间段前往医院错峰就诊。
张敏说,如果是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建议还是先到社康中心就诊,避免医院的人群聚集。前往医院的时候要配合医院做好院感防控,目前针对所有进入医院的人员都实行严格的“3+1”规定,对进入医院的人群要求佩戴口罩,要测体温,验证健康码或行程码,还要填写一份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请市民配合医疗机构做好院感防控,不要隐瞒病情和自己的接触史。
建议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
将650家社康中心“武装起来”
除了关于卫生、就医给予具体建议,政协委员们还针对防疫体系提升给出了具体建议。
张敏说,她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医防融合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和公卫机构的紧密合作,真正实现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例如可以组建公共卫生预备队,对医疗机构和社康中心的医护人员每年组织进行公共卫生方面的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通过这种常态化的机制,使这些基层医护人员真正融入到公共卫生应急体系里面来。
除此以外,张敏还建议加强社康中心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可以在配足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情况下采用平战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平时把派到社康中心去工作,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可把这部分专业人员召回发挥作用。
对于张敏的建议,南山区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吕建成表示赞同。他说,深圳目前有650家社康中心,如果早早把社康中心武装起来,就能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吕建成说,建议用大数据把基层武装起来,通过基层搜集数据,然后分析人员进行解析,最终达到为政府提供疫情防控的交通出行错峰这些非医药干预的管控方法。不光是从基层入手,还要从研发入手,吕建成表示,可以借着深圳建设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的创新中心的契机,将数字化装备和信息化融合提升,为高科技防疫打下基础。
疫情下发热门诊接诊能力有限
委员呼吁平时加大科学化建设
另一方面,也有委员指出,通过这次重大疫情的考验,发现发热门诊的规划还不是很规范,接诊能力还比较有限,尤其是隔离病房和负压病房还存在严重不足,很多医院都是通过临时改建普通病房来收治新冠肺炎病人,难以满足传染病防控的需要。
李成付说,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发热门诊的规范化建设,采取“平战结合”的模式,加大传染病隔离病房和负压病房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可以储备应对重大疫情事件的隔离病房资源,平时可以用于常规的医疗业务用房,一旦遇到重大疫情的时候,就可以立即转为隔离病房拿出来使用。
南山区政协委员、阿里巴巴集团华南战略发展区域总监高小毛则说,在应急管理上,其实应该更多运用数据化手段。他建议,首先可以把南山经验向外推广,把更多的科技企业拉入到科技抗疫的阵营里面来,用互联网的手段,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手段,把经验推广出去。
高小毛还说,还可以把生活服务业的数字化作为民生工程来推,以及打造数字社区,把基层自治系统的应变能力打造起来,这样就更有底气去应对突发状况了。南山区政协委员、中集集团产业基金天亿投资总经理张伟则补充,建议政数局将数字政务系统与基层信息融会贯通,在突发事件面前,第一时间让职能部门获取更多更全的信息。
采写:南都记者 傅静怡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