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以生态文明引领高质量发展:

深圳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打造新增长极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小玲 06-29 04:05

大沙河生态长廊。

景田北七街交通科普园。

西丽生态公园。

深圳湾公园。

深圳已建成1090个公园,构成深圳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提升深圳人的幸福感、参与感和获得感。以绣花之功建设的“美丽深圳”,建成了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以其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匹配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展要求,在“双区战略”发展战略下,不断打造新的增长极。

建成公园1090个实现“千园之城”:

构成最重要自然生态系统

每天清晨,家住景田北的陈阿姨都要到家门口的社区公园散步、锻炼,然后回家给家人准备早餐。傍晚时分,陈阿姨又会约上一帮老姐妹到社区公园锻炼、聊天。家门口的社区公园让深圳市民的宜居生活方便且多姿多彩,享受到“500米见园,300米见绿”的公园福利。

景田北1.6平方公里土地上在2019年建起9座社区公园,有交通科普园、宠物公园等不同主题,主题各异,特色鲜明。通过绿道、标识系统的有效连接,9座公园又在地缘上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形成集绿色休闲娱乐、人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城市“社区公园群”,让片区居民有着“楼在园中、家在绿中、人在花中”的美好感受。

陈阿姨的美好生活体验只是数千万深圳人中的一例。2019年是深圳公园建设史上的突破年,到2019年9月,深圳已经建成各类公园1090个(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下同),提前一年实现“千园之城”建设目标,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87%,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

经过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深圳已从当年的小渔村巨变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在新时期,深圳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的发展任务,其中就提到,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深圳的发展也由此迈入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等软实力,作为民生工程的公园建设也是其中重要内容,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尽享“开门见园,推窗见绿”的绿色福利及宜居宜游的美好生活,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参与感。

深圳1090个公园分布在深圳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像一颗颗绿色明珠,构成深圳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目前全市共有自然公园33个,城市公园152个,社区公园905个。三级公园体系的建成,基本实现了市民出门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可达自然公园的目标。

家住南山区的老李每到周末都会和家人去大沙河生态长廊散步,老李说,过去河水有臭味、道路狭窄的大沙河两岸如今美不胜收,“水城人共融共生”生态长廊总长13.7公里,尽显现代化品质。大沙河生态长廊一路上繁花似锦、草木葱郁。两岸还种植了许多紫花风铃木、蓝花楹等树木,一到花开季节就成了深圳人打卡热门景点。

除了美景,示范段还设有行道、书吧和赛艇中心等功能设施。大沙河生态长廊挖掘人文价值,营造多样化城市河岸景观序列,让市民通过“亲水、近水”休闲方式释放压力,为都市生活注入诗情画意。

公园建设打造精品、拓展内涵:

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及品质

深圳公园的数量决定市民绿色福利的普惠程度,而公园的品质和特色则彰显城市的气质与内涵,城市文明建设的水平,从深层次抚慰着深圳人的灵魂与精神。

在深圳这些公园中,深圳园博园、莲花山公园、仙湖植物园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人民公园被评为世界月季名园,梧桐山风景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华侨城湿地公园是国家级湿地公园。

特别是这三年来打造的香蜜公园、人才公园、深圳湾休闲带、大沙河生态长廊、诗园礼园等一批深受市民喜爱、颇具国际品质的精品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和城市公园建设范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变化发展,深圳这些年也依托公园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拓展公园的内涵和价值。为传承和弘扬公园文化,深圳创办公园文化节,推动公园文化多元发展。从2006年开始,连续14年举办“公园文化节”,累计吸引6000多万市民参与,公园文化节已成为“深圳市民的节日”,成为深圳市的品牌文化活动。

深圳公园每年都举办系列特色花事活动,莲花山公园市花展、洪湖公园荷花展、东湖公园菊花展、人民公园月季展、园博园茶花展等精彩纷呈,营造了公园的特色花卉景观。恢复停办三年之久的市级迎春花市,更是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更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于2019年成功举办的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2019深圳花展,是深圳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花展,直接提升深圳在国际上的城市品质影响力。

公园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深圳在公园中建设了13个自然教育中心,与NGO公益组织合作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赋予公园科普功能,增强市民自然环境意识,主动参与自然保育和城市生态保护。

以绣花之功建设“美丽深圳”:

三年建成框架八年形成规模

已成长为超大城市的深圳在新时期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在深圳城市化精细化管理中,深圳的公园品质化建设只是其中一例。近年来,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拆除公园围墙,让公园的休闲、健身、文化功能渗透到城市生活中,使公园与城市融为一体。不断完善提升公园内公厕、直饮水、书吧等设施,特别是加强文体设施的配备,不少公园都修建跑步路径和专门运动场地,满足市民群众日常健身锻炼的需求。

深圳建成绿道总长2448公里,平均密度超过1.2公里/平方公里,建成绿道无缝连接的“公共目的地”382个。绿道将深圳的山林海岸串联成网,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游憩健身和绿色出行的场所和空间,让市民能更便利地体验深圳自然野性之美。

用三年时间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则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战略性定位,直接改变深圳绿化景观存在的绿多花少、色彩单一、品质不高的问题。

对标香港、东京等国际先进城市,深圳启动了郊野径手作步道计划,建成梅林山郊野径。三年来,市、区、街道城管部门三级联动,全面推进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努力打造世界级“花园城市”。全市共建成60条花卉景观大道、30个特色花卉公园、200多个花漾街区和400多个街心花园,“世界著名花城”规模初现。

今日之深圳已初步形成“彩绘鹏城,花繁四季”的花城景观,以绣花之功建设的“美丽深圳”,以其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匹配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展要求,在“双区战略”发展战略下,不断提升发展“软实力”。

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介绍,在前三年已建成“世界著名花城”框架的基础上,为达成“八年形成规模”的阶段性目标,深圳还在为“十年产生影响”打好基础,积极衔接上位规划和全市重点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深圳国际影响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正在制定花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统筹:张小玲 文/图:张小玲

制版:陈欣 刘艳兰 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