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动画作为ID怎么和其他业界跨界结合?”

“中国动画艺术展”开展,专家们回溯中国动画艺术历史、探讨发展方向,指出创作依然是核心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谢湘南 07-20 00:10

“讲好我们的故事—中国动画的生存与发展”研讨会现场,观众正在向嘉宾提问。

如何用动画讲好中国故事?7月18日,“生命的幻想,中国动画艺术展”及延伸研讨会“讲好我们的故事—中国动画的生存与发展”在何香凝美术馆举行。

由何香凝美术馆与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共同策划的“生命的幻想——中外动画艺术展”,为公众带来中外经典动画代表作的创作手稿,以及用最新科技呈现出来的新时代动画。通过回顾经典优秀动画作品的珍贵创作原稿,感受新时代动画带来的感官冲击,共同探讨中外动画艺术的发展轨迹和未来方向。

研讨会邀请了深圳动画导演陈西峰,资深动画制片人、深圳市文联电影家协会理事许翎,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李学武教授,中国原创系列动画《伍六七》导演、编剧何伟峰,自由职业动画人黄成希参加,他们从自身的行业经验出发,探讨中国动画的生存与发展。

回溯

深圳对中国动画产业

起到基础铺垫作用

影视动画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自1892年动画诞生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以惊人的速度不停发展,其间创作出来的各种经典动画角色与蓬勃生命却不曾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削弱。动画已然成为诸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动画为不同年代的观众带来的感动是无限的,称制作动画是创造生命的艺术也不为过。

李学武表示,上世纪五六七年代曾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黄金时期,然而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化之路却十分缓慢,今天中国动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行业中人也意识到,现在美国和日本的动画已经以非常强势的姿态,对我们的创作和观赏的品位带来长期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比如中国动画是什么?讲什么?怎么讲?在今天也似乎成了需要探讨的问题。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如何形成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魅力,是今天需要研讨的题目。

许翎是深圳资深的动画制片人,她曾担任环球数码公司总经理,环球数码是中国三维动画的先行者,自主开发制作生产出中国首部三维动画电影《莫比斯环》,《莫比斯环》曾惊动国际动画界,该项目所培养的上千名动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如今中国动画行业的中坚力量。

许翎介绍,从产业的角度看,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其实跟美国的第一部长片相差时间并不长。美国第一部长片《白雪公主》是1937年完成,1938年公映。中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完成于1941年。所以我们起步并不晚。

但是为什么后面相对落后了?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历史的选择。美国动画一开始就进入商业的领域,一切都是按照商业来操作的。1949年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唯一一个核心的动画电影制片公司,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选择的道路是跟欧洲相近的,我们有了这个艺术形式之后,一直是做实验性的动画电影,产量相对是计划性的。每年做的产量很少,但是做得非常精致,经常在海外获奖。但是从产业的角度上来说没有真正的发展起来。

许翎认为,上世纪80年代,实际上深圳对中国动画产业起到非常大的基础铺垫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80年代的中期,也就是陈西峰导演与她这一代人进入动画行业的时期。深圳作为最早开放的城市,各个行业都在深圳有加工厂(现在叫代工)。动画行业不可避免的也变成来料加工的一个行业。因为劳动力的低廉,所以海外欧美动画制作是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他们就把这一部分的工作拿到中国来做,而深圳是第一个在中国有代工动画制作公司的地方。那时候成立一家动画制作公司是非常难的,在深圳就成立了翡翠动画、太平洋动画,以及后来的朝日。从珠三角这一带开始,深圳、广州开始辐射到后面的长三角,形成这么一个产业的集群制作公司。所以中国动画的产业不是主动形成的,而是被动形成的,被动式发展。

机遇

电影院快速增长

让中国动画电影有了发展机会

上世纪90年代,电视业大发展,有大量的日本、欧美动画片进来。中国动画应该跟着电视一起发展起来,但是并没有。

许翎表示,国家是什么时候开始主动地把动画业纳入到一个发展的轨道呢?2004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这是一个真正的开始。

“经济越来越好之后,始终有人坚持做好的产品出来。等我们适合做中国动画的时候,因为动画是有各种形态,你做成电影、动画系列片,还是什么样的片子,短片去参赛。就是你要做这个动画片要考虑有什么资金能够支持你做什么样子的动画片。所以大家做很多的尝试,直到电影院发展让大家看到希望。为什么?因为电视不是一个开放市场,因为电视是体制内的。而电影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中国的电影院一直是以双位数,就20%的速度增长。2005年,当时《魔比斯环》上映上,全国只有200多个屏。就是你的片子只能在200多个屏放。但是中国现在屏幕数是多少?4万块。

就整个世界电影市场来说,已经超过了美国,美国是3万多块。因为电影院的发展,所以使得中国的动画电影有了机会,才会出现像后来的《大圣归来》。”

许翎觉得,“中国现在最好的时代,应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一定要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这个是我们的核心,我们要传达的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思考

如何用动画讲好中国故事?

“创作仍然是核心”

许翎认为机会很多,我们的市场越来越开放,我们有电影院的市场,有互联网市场,甚至可以不考虑电视台的市场。创作是核心的,我们现在看到比较强的模仿痕迹,所以创作还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机遇,但我们的挑战仍然是创作。

作为深圳的第一代动画人,动画导演陈西峰参与创作了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等国际获奖作品。2010年凭借《卖猪》获得第十一届日本东京动画届奖。陈西峰以动画影片《卖猪》的创作经历为例,阐述了如何用动画讲好中国故事。从前期的体验生活到人物造型、场景设计、分镜、气氛图、秒数等制作程序,占据了大部分精力,去陕北体验生活至少去了30次,最终完成了这十几分钟的作品。他也认为,“创作是核心,做动画电影永远离不开创作的核心,现在中国的创作仍然处在低水平,上升空间很大,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

许翎谈道,这几年业界一直在探讨动画需要更多的延展性,不是一部作品结束就结束,应该有更多的发力。“所以我这几年在研究,动画作为ID怎么和其他业界进行结合。很重要的一点,它可以变成一个商业模式的跨界结合。现在更多可以往这一方面走。像做导演不会这么考虑,因为他们几位都是创作者,而我们是作为业界的,做制片人、管理者。我更多探讨怎么进行商业的运作,让它可以持续。我希望给投资人的印象就是这部电影不光是票房,还有更多背后的文化,而这个文化是可以长久的,是可持续传播的。迪士尼为什么是鼻祖,而且做得最好?它一部电影几十年仍然还在卖。这是我们应该探讨的。而往往商业上的收益能够更好地反哺动画,动画认真地做非常苦。但是如果商业能够有好的回报,对于动画的创作就有更好的支持。”

  声音

我这几年在研究,动画作为ID怎么和其他业界进行结合。很重要的一点,它可以变成一个商业模式的跨界结合。现在更多可以往这一方面走。

——资深动画制片人、深圳市文联电影家协会理事许翎

创作是核心,做动画电影永远离不开创作的核心,现在中国的创作仍然处在一个低水平,上升空间很大,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

——深圳动画导演陈西峰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