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的风往哪个方向吹?时代的“追风人”传承着特区精神

“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这不仅是深圳速度的体现,更是深圳坚持创新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南都记者 陈冲 徐杰 陈灿荣 董梓浩 摄

产业发展
夏季的深圳多台风天,深受季风影响,常有热带气旋光顾。40年前,小渔村的渔民出海捕捞,了解风向事关身家性命。40年后,南海边陲小镇已经成长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捕鱼为业的人们早已洗脚上岸。但“风向”对于这座城市的发展依旧至关重要。
世界起风了,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气候正在激烈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日渐显现,中美贸易摩擦在曲折中前行。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时,改革号巨轮驶向何方,捕捉时代的风向同样事关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回望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试验田,到“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主阵地,深圳正处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而置身时代的洪流中,许多人茫茫然无所措,又或是后知后觉,惊叹一个时代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风往哪个方向吹?我们寻找历史转折中的细枝末节,那些散落在市井、与特区记忆紧密相关的人和事,以及引领时代创新发展的企业,希望窥见巨轮转向的关键时刻,展望特区的下一个40年。
被时代选中的人
1978年,任正非获得了全军技术成果一等奖,被派去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第一次听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同年,27岁的王石和工友正在铁路边的临时宿舍里看电视,断断续续地接收深圳河对岸传来的画面,满脸新奇。六年后,王石成立一家名叫“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的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改名万科,为众人所熟知。
时间继续前进,来到1987年,一位名叫潘石屹的青年交给“蛇头”50元后,从铁丝网的洞中爬过二线关,喊道“深圳,我来了”。也是在这一年,43岁的任正非从部队转业,与他人合资2.1万元在深圳创办了一家名叫“华为”的公司。
再过一年,马明哲走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于1988年创办中国平安。他将带领中国平安登上世界的舞台。
总之,绚丽的20世纪80年代在迪斯科的鼓噪中迎面走来,改革开放的大幕从深圳缓缓拉开,特区成为无数怀揣梦想的青年的“冒险”之地。而彼时的任正非、王石、马明哲,以及“后浪”马化腾,他们还尚未走向舞台中央。
不过,他们注定是被时代选中的人。进入90年代,华为凭借自主研发的大型交换机,在1992年底,实现销售额破亿元;而率先进入互联网领域创业的马化腾,在2000年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他一连谈了4家,也没有卖掉腾讯。
深圳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世平向南都记者回忆,马化腾也曾寻求他的帮助,希望卖掉腾讯,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许多中国人尚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很多投资人根本看不懂QQ的商业模式。
顺境也好,挫折也罢,被时代选中的人,注定要登上这历史的舞台,他们的身上集结了太多的天时地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成功的必然性,却也少不了偶然性。
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辩证法有时候也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令人满意的答案。但随风起舞的21世纪到来了,互联网大佬高喊:“风口来了,猪也能飞起来”。“风口”成了趋势、流行、热点的另一种说法,而“追风口”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事情。
若将改革开放比作一阵风,这风起于深圳,吹拂中国大地。一批又一批“追风人”唱着《春天的故事》,一路南下,借着风势成为这改革开放时代的弄潮儿。今天,我们看到这些“追风人”身后的企业,如平安、华为、腾讯、万科等,它们点亮了特区历史的星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特区精神的一种象征。
“追风人”身后的世界500强
今年8月,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深圳共有8家企业上榜,分别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1),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49)、正威国际集团(91)、中国恒大集团(152)、招商银行(189)、腾讯控股有限公司(197)、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8)和深投控(422)。
从本世纪开始,《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一直颇受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头部企业的竞争力。从深圳8家世界500强的分布中,可以看到深圳在金融、科技、制造业、互联网等领域的突出优势,基本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布局,同时从产业链的价值低端,不断向上爬升。
而这8家世界500强,是深圳过去10年里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从0到8逆袭的结果。这样的成绩放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来看,深圳世界500强企业数量首次超越香港,列首位。而在全国范围内,深圳仅次于北京(55家)和上海(9家)。但比较而言,北京、上海的央企、国企占了绝大多数,深圳是民企最多的城市。
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郑磊向南都记者分析,深圳8家世界500强企业,仅有一家属于深圳国资系统,其余7家世界500强都是民营企业,都是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脱颖而出的,市场化程度高、竞争能力强,未来潜力巨大。而对比北上广,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众多,“靓女如云”,在10年内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世界500强企业。
据《财富》中国500强统计,名列前茅且有潜力的深圳企业还包括比亚迪、顺丰控股、招商蛇口、中兴通讯、中集集团。2020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门槛的营业收入达254亿美元,而上述五家企业的营业收入(按8月22日汇率计算)分别为185亿美元、162亿美元、141亿美元、131亿美元、124亿美元,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不仅仅以“量”取胜,更是以“质”取胜。从“三来一补”起步,改革初期的深圳,工业尚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1979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224家,到2018年底,企业数量增至7950家,增幅超过34倍。如今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面旗帜,华为名列世界500强第49位,可以看出深圳先进制造业的实力。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有一些改变正在发生。深投控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成为深圳国资系统的首家世界500强企业。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教授表示,今年深圳首次出现市属国有独资企业上榜,这背后是深圳经济结构朝着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地方国企改革释放更多活力的结果。“深圳有如狼似虎紧盯前沿的新兴公司,有集聚效应不断壮大的总部经济,也有稳扎稳打轻装前行的国有企业。”
深圳产业发展的五次转折
从深圳世界500强的分布,可以瞥见产业发展的变迁。一组数据,更能直观感受深圳创新发展的活力。1979年,深圳企业总数为501家,其中内资企业497家,外资企业4家;到了2015年,深圳企业数激增至100万余家;2018年,深圳企业总数已接近200万家,其中190万为私营企业。第一个100万,深圳用了36年;第二个100万,仅仅用了3年。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若按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深圳市2019年常住人口1343.88万人计算,全市每千人拥有企业159家,也就是说深圳每10个人就有1个“老板”,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40年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深圳经济特区的产业发展在数次阵痛中完成了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科技兴市”、“战略新兴产业”……深圳通过数次产业转型升级,从工业制造产业链的最低端,走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最前端。
深圳三诺集团董事长刘志雄来深30余年,他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谈起深圳产业发展的五次转折。上世纪80年代,“三来一补”在深圳登陆,利用外资,打下了工业加工的基础能力;第二次转折源自90年代的“下海潮”,民营经济崛起,一批有梦想、有创新精神的人来到深圳,开始与外资两股力量汇流,推动深圳发展;第三次转折是从2000年起,深圳开始注重高科技企业,打造高交会,建高新科技园区;第四次转折从2010年开始,深圳以互联网和通信产业为抓手,腾讯、华为、中兴等企业开始引领创新发展的潮流。
“这些产业背后带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像金融、物流、生活各种产业链就起来了。”刘志雄认为,深圳今天的产业发展进入以人工智能为载体的智能制造的产业互联网时代,这是第五次转折。
《野心时代》作者欧逸文将中国比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认为它是一个波动变化中的社会,一个处于自我实现阵痛中的民族。而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或许是这种波动变化和阵痛反应表现最剧烈的地方。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卡脖子技术”、“芯片之痛”可以说是深圳产业发展讨论最多的话题。当改革号巨轮行驶在茫茫大海,“若果有人拧熄了灯塔,我们怎么航行?”时年76岁的任正非发出了“时代之问”。在今年7月29日至31日,任正非带队访问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就基础研究、产学研结合、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依旧是时代的“追风人”,传承着特区的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回看特区40年,深圳的经济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而今日的“产业之困”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亦是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上必经的过程。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