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都市褶皱里的深圳底色
吴国勇《深圳村话》摄影展带你走进“城中村”的世界

渔民村文化广场。

黄贝岭村牌坊。
如果把深圳看做一本书,高楼鳞次是内蕴丰沃、大气铺排的文字,湖光山色是连缀上下、增光添色的插画,年轻的血液和蓬勃的身影为每一页写下注脚,创新的活力和包容的温度渗透在字里行间。当我们摊开这本书时,往往会被华丽的书写所吸引,而忽视那些藏在不起眼的褶皱之间的一座座沉默瑰丽的“城中村”——沉默是漫长岁月的淘洗沉淀,瑰丽则在于其自身厚重的承载。现在,就有一个机会带你走进深圳的“褶皱世界”。
112张照片和21分钟纪录片
呈现都市褶皱里的深圳底色
8月29日,吴国勇《深圳村话》摄影展在深圳市罗湖区东门文化广场思月书院正式开幕。通过112张照片和一个长达21分钟的纪录片,呈现了一幅深圳“城中村”整体图像:既冷静疏离,又纷繁鲜活;既与周边高楼矛盾冲突,又与这城市和谐共生。
展场分为牌坊、宗祠、诸神、广场4个静态照片展示区以及一个视听区。静态照片将城中村各典型建筑符号的大量肖像照片进行并置式排列,冷静而震撼;视听区则通过高清投影仪播放视频,让观众如同置身一个以“城中村”为主角的舞台,鲜活而热闹。此外,现场扫描二维码还能直接进入VR全景观看模式,体验沉浸式观展。
值得一提的是,承办展览的思月书院是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深圳名门望族——明代张氏的宗祠,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既是老深圳人熟知的古迹,也是深圳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场与展品相得益彰,展场也成了展览的一部分。
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27日,其间广大市民可以到思月书院免费参观。
吴国勇:耗时6年走遍深圳“城中村”
“这既是深圳的前世,也是深圳的‘根’”
继2018年跨越20多个城市拍下50多处共享单车坟场的《无处安放》影像系列引起社会关注后,这一次,深圳摄影师吴国勇把镜头对准了自己居住的城市。
吴国勇长期关注深圳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深圳村话》是他继《深圳河》系列之后的又一力作。他耗时6年,跑遍深圳近200个原自然村,给城中村里的牌坊、宗祠、神像和广场进行肖像式拍摄,本次展览展出的只是其拍摄影像中的一小部分。
为什么选择深圳“城中村”作为观察对象?吴国勇认为:“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像中国的深圳,能在短短的40年间就从小渔村蜕变成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这个急剧生长的过程摧枯拉朽,原本阡陌纵横的自然村落迅速被幢幢高楼所占领所包围,形成了一个个‘城中村’。”
在他看来,深圳“城中村”既是深圳的前世,也是深圳的“根”。
孙成毅:用影像记录时间的切片
让更多人看到深圳的另一番模样
谈及策划本次展览的初衷,策展人深圳市罗湖摄影学会会长孙成毅说:“在高速的城市发展中,‘村’的湮灭不可避免,我估计十年后深圳的‘城中村’或将不复存在。用影像记录时间的切片刻不容缓,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从一个摇曳着渔火、薄田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魅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深圳的发展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除了光鲜亮丽的城市外表,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水土这方人同样需要去直面、去观察,而这其中,深圳的“城中村”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城市进化样本。
孙成毅说:“这座城本就是在一个个‘村’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随着城市的生长,原来的‘村’渐渐淹没在城市高楼的褶皱里。这些城市褶皱里的‘城中村’看似不起眼,却完整保存了本地人的文化符码,孕育着外乡人的深圳梦,为这个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和营养。”
在繁华都市的褶皱里探寻深圳的烟火底色,在城市变迁的历史中挖掘新生不息的力量,看到这座年轻城市的另一番模样。类似《深圳村话》这样的记录在孙成毅看来有着重要意义,“我们享受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深圳本来的模样。”
- 下一篇:扎根罗湖的老牌房企再获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