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推进新时代经济特区改革发展 “深圳任务”要从这5个关键词破题

相关专家从双区建设以及高新科技等角度解读深圳未来发展方向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睦广 张馨怡 傅静怡 09-25 00:20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航拍图。 南都记者 陈冲 徐杰 陈灿荣 董梓浩 摄

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腾讯等一大批高科技公司驻扎于此。南都记者 胡可 摄

9月24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深圳市市长陈如桂、珠海市市长姚奕生、汕头市市长郑剑戈介绍广东省经济特区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其中,马兴瑞提到对于深圳有更大的期许,而陈如桂则从创新生态的角度阐释了深圳经济特区40年来取得的飞跃发展。

  A

  发布会现场

马兴瑞:

深圳应该能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

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城市经济竞争力位居全球前列,马兴瑞提到,目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9%左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马兴瑞提及了自己曾经在深主政的经历,说出对深圳的期待:“深圳应该能有更大的担当、更大的作为。”在此基础上,马兴瑞指出了具体五大方面要求,来推动新时代经济特区改革发展,每一方面都具体到“深圳任务”。

在推进“双区建设”方面,出台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系统政策措施,加快打造全球标杆城市,推动深圳与广州“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形成牵引带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的强劲动力。在推进“改革开放”方面,大力推进“放管服”、商事制度、数字政府等重大改革,使深圳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

还有在创新驱动上,计划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成为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强大磁场,特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2年增加6倍;在产业优化上,发挥特区产业集聚作用,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强核、强链等六大工程,前瞻部署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发展5G、4K/8K、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在社会治理上,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均居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我国超大城市治理的样本。

陈如桂:

深圳人均GDP达3万美元,处国际先进水平

在新闻发布会上,媒体聚焦深圳成功经验、先行示范区建设、高新科技。对于这些提问,陈如桂在现场举例说明。

陈如桂说,40年前,深圳的经济总量不到2亿元,去年底深圳经济总量已经接近2.7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前五。现在深圳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处在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一个外贸大市,40年前深圳进出口不到2000万美元,现在超过4300亿美元,深圳的进出口占全省40%,占全国10%左右。除此以外,深圳还有8家世界500强企业,有436家上市公司,境内A股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二。

这些数据都足以证明深圳经济发展生机勃勃,陈如桂举了两个例子来佐证深圳的创新模式,一是欧洲某跨国巨头公司选址创新中心,除了硅谷就选深圳;二是大疆当初选择在深圳发展,看中的就是这里的创新文化。

陈如桂说,正是这种创新生态下,深圳的创新创业活跃,平均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是创业者;深圳新经济占GDP比重超过6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接近40%;深圳的科技型企业有7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底已经达到1.7万家、在全国排第二;特别是深圳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9%左右等等。

  B

  专家解读

针对这场发布会的回答,根据马兴瑞和陈如桂做的现场分享,南都记者也采访了专家,来进一步解读深圳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双区建设

重点平台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中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将聚焦落实“五个率先”重点任务,包括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据了解,《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就提到了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陈如桂昨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及先行示范区建设时,也提到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及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点平台。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点平台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中,光明科学城谋划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将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则可以利用深港合作的开放性优势,吸引全球科技创新的高端要素资源集聚。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认为,和国际上一流科技创新中心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还存有短板,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就是要补齐短板,未来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研人才培育等方面都会发挥重要作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是国家级、战略性的,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意义不单在深圳发展本身,而是服务于整个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关键词:深圳都市圈

进一步增强深圳的辐射带动效应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深圳将彰显先行示范的担当作为,进一步增强核心引擎功能。陈如桂昨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谈到了深圳作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创新中心、枢纽城市的地位。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近年来,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批轨道交通项目相继落地或建成。目前,深圳都市圈规划正在推进之中,未来深圳都市圈的建设实际上会给深圳的发展带来更大空间,并进一步增强深圳的辐射带动效应。

据了解,2019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当中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指导意见》从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市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构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工作方向。深圳都市圈的规划切合了国家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政策风向。

关键词:高新科技

“中国硅谷”和深圳的营商环境分不开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王振认为,深圳之所以能被称为“中国硅谷”和深圳的营商环境分不开。产业用地方面,深圳目前采取的是标定地价的方式来支持鼓励类和重点类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些重要产业项目给予土地优惠,产业用地价格在一线大中城市具备一定竞争力。“深圳也在积极整备土地,吸引科创类产业资源以及高端资源导入。”

此外,陈如桂提到,深圳毗邻香港,对国际化的人才引进,对一些成果的国际化合作有优势。王振认为,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功和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分不开。凭借这一优势,早期的深圳积极利用香港等境外资本和技术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同时,率先对标香港的国际惯例,建立了适合创新型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培养了大量熟悉国际规则的人才,对于后续发展高技术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深圳在依托香港进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早期“前店后厂”的模式中,香港负责融资管理、产品设计、销售等高级环节,而深圳是负责产品的生产组装。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深圳需要由低端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圳也是很早就确立了以创新为主的发展方向,无论在深港两地合作的重点领域,或者规则衔接的具体方向都在围绕服务科技创新不断升级。”王振指出,随着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积极为跨国公司进行配套生产,并不断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了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再到目前,深圳的营商环境日趋成熟,逐渐让科技创新成为深圳的基因,也成为了吸引大量外部高端资源导入这座城市的因素。如何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卡脖子”问题?王振认为,未来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是支撑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深圳可以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积极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顶级科研院所、顶级企业研发中心,并积极构建支持颠覆性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推动深圳科技创新的提升。”

关键词:营商环境

让想法变成产品

让创新变成产业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也颇为认同中国硅谷作为深圳的定位。而深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硅谷,主要靠改革开放、靠市场化以及和香港的联动。

曹钟雄指出,改革开放的核心是营商环境,深圳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关注了科创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比如过去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制度改革让改革者和创新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坚持开放让深圳的产业直接对接到了全球市场,“通过开放能够把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

陈如桂指出,深圳同为全球创新中心,较之硅谷不仅在软件创新方面有优势,在硬件配套、产业配套、成果产业化方面更有优势。曹钟雄认为,这就是深圳市场化的成果。“不管是政府也好还是企业也好,我们能够形成一个很强的契约精神,通过对信用保障等方法,使我们形成产业生态和链条。凭借市场的纽带和信用,将各种要素企业集聚在深圳。”

发布会上,陈如桂在谈到毗邻香港的优势时指出,科技企业大疆占据全球无人机市场七成份额,就是深圳企业依托地缘优势进而走向全球的最好证明。曹钟雄认为深圳过去是靠香港,现在更多的是和香港联动,“过去的开放,大多是通过香港这个跳板让我们的产品向全球输出。而现在和香港的联动,证明了香港的高端资源和创新想法能够结合上深圳成熟的制造业和完善的供应链,让想法变成产品,让创新变成产业。”

关键词:基础创新

核心是如何形成整个创新链条的联动

当前,深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要求建设全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深圳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过程?曹钟雄认为,核心是如何形成整个创新链条的联动。

“深圳要突破的是‘0+1’的过程,需要将创新链链接到产业和市场,这是深圳未来在科技创新上需要考量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基础创新。”曹钟雄认为,过去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很多技术因为科研体制掣肘的问题不能转化到产业,未来深圳要让创新产品能够通过市场来变现,“只有变现以后有利润了,才能反哺到未来的创新上去。在加强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围绕产业链去布局。”而这也是深圳未来综合科技发展过程中和其他城市不太一样的地方,曹钟雄指出,深圳未来真正的使命是在未来基础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围绕产业链的短板进行局部的基础科学创新。“市场化程度高是深圳最大的优势。在讲产业链条的时候,不仅要强调产品生产,还要追求软服务。产业链需要和市场结合,关注市场对于卡脖子环节的支撑才能有效推动深圳科技创新。”

  统筹:南都记者 傅静怡  采写:南都记者 王睦广 张馨怡 傅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