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验正驱动内地产业升级
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骆欢谈“设计兴商”

骆欢向市领导汇报深圳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升级的一些思路。
南都讯 记者卢亮 深圳力量如何赋能中国产业升级——这是刚刚落幕的“全球工业设计第一展”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给业界留下的思考。与“设计之都”的头衔遥相呼应,深圳工业设计如何助力中国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化学反应与叠加效应,实现“设计兴商”,成为先行先试的深圳课题。
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骆欢是“设计兴商”理念的创始人,也是行业协会最早一批初创者。他就“设计兴商”促进区域经济带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
深圳工业设计超15万从业者,
产业附加值以千亿计
“技术是不会关注人的,它关注的是参数的发展变化。设计必须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的是人本身。所以为什么那些大企业要花非常大的代价来做工业设计。”骆欢分析“设计兴商”理论表示:第一个层面是确保商品的成功,设计去做一个东西,那你只有确保商品的成功,才有更多的未来;第二个层面是确保商业的成功;第三个层面就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层面,“如果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理解产业这件事情,我觉得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才刚刚开始,甚至有很多地方还没开始。”
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深圳的行业现状如何?
来自行业协会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工业设计机构近2.2万家,其中工业设计专业机构1000多家。工业设计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700多家。工业设计师和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深圳工业设计行业每年创造的附加值以千亿计算。“深圳设计”的力量如何复制出去,成为当务之急。
一个“蛋”撬动数十亿,
产业升级背后的深圳路径
“急于变现的传统思维是国内产业转型的顽疾。”站在产业立场,骆欢分析,中国区域产业首当其冲是同质化严重,背后根源是创新力不足。设计是一个长期的“务虚”投入,很多企业家不愿意,形成无创新的产品同质化。按照国际经验,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至少占企业营业额的6%,深圳一些优秀企业达到13%以上。而设计在研发端当中要占到30%左右。遗憾的是,国内很多制造业,连预算都没有。
实际上,除了创新力不足,疫情也是“催化剂”。据观察,很多中小企业在传统制造领域安逸太久,没有竞争力,也没有核心技术。突然之间失去订单了,才让业界意识到传统商业模式的脆弱。
深圳从上个世纪末的来料粗加工和技术含量低的工业制造,到如今多个行业领先全球,深圳模式能否成功复制,对内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深圳很多优秀企业都把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核心战略,诞生了华为、腾讯、大疆等大量样本。”骆欢认为,深圳早已摆脱代工模式,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上,通过技术研发和工业设计赋能,打造有竞争力的品牌,已经琢磨出来的成功模式,加上深圳有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强大的设计群体为深圳创新创意及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
工业设计到底有多重要?实际上,作为“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骆欢同时也是晟邦国际的创始人。他向记者举例,晟邦的团队为科大讯飞设计了“阿尔法蛋”智能机器人,后来成为爆款,销量数百万,销售额数十亿。另一个例子是,一款电动牙刷的工业设计方案,甚至撬动了一个企业的整体上市。
焦点
“深圳经验”如何对外复制? 形成产业品牌集聚效应
“工业设计是高质量发展的利器。”有观察人士曾指出,深圳工业设计和创客之城从0到1,无数设计师和创客们不断迭代着他们的创意,传达着中国勇于担当创新主体责任的深圳声音,中国产业升级背后需要“设计兴商”的深圳力量。
“深圳模式”的成功路径如何成功复制,为内地产业带赋能?骆欢透露,“深圳模式”目前已在河北、雄安、青岛、江西等省市复制推广,深圳设计企业正在“组团服务”地方产业。他表示,深圳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作为各设计单位聚合的载体,先与地方政府、研究院、企业协作,搭建本土化平台;随后是开设设计大讲堂,做设计知识的普及和培训,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供新的思路。同时,打造各地方产业示范样板。以河北为例,深圳行业协会与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研究院发起成立了唯一一家由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管的省级工业设计创新中心。
深圳之外,包括白沟箱包、清河羊绒、高阳纺织、曲阳雕刻等在内,目前这些河北等地的产业名片,背后都是由深圳经验打造,验证了“深圳模式”的可行性。他认为,“深圳模式”的成功复制不仅仅是建一个设计中心,更要是形成一个产业品牌的聚集地——不再是低端制造的产业集群,而是有一个龙头企业能走向资本市场形成示范效应,同时有十个左右营业额过亿的中等规模自主品牌,接下来还要诞生一批原创性的品牌,这样才能形成产业品牌的聚集。同时,骆欢强调,“一个产业转型要想成功必须扶持,政府一定要制定好专项的扶持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