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将发布升级版“鹏城孔雀计划”
人才成为深圳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核心的竞争力 接下来更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11月11日上午9点,第二十二届高交会宣布正式开幕,3300多家海内外展商带来了近万个“黑科技”项目参展。在开幕式上,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深圳市长陈如桂提及了深圳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布局,同时指出深圳要坚持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坚持引才与育才相结合,吸引各类人才不断汇聚深圳;要坚持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面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创新载体超2600家
科技人才超200万
近些年,深圳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例如,去年就出台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2条”,推出项目推荐“悬赏制”、评审专家“邀请制”、项目评审“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让科技创新更加符合科研规律;今年再次以立法形式推出《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为深圳科技创新筑牢法治基石,使科技创新有更加稳定透明的环境和预期。
在开幕式上南都记者了解到,深圳每年拿出不低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93%,并且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鹏城国家实验室等建设如火如荼,全市各类创新载体超过2600家,以主阵地的作为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等举措。
深圳还在坚持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坚持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制定《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成立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深圳知识产权法庭,依法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着力加强科技金融支持,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由50亿元增至100亿元,助力更多初创期科技企业发展。
另一方面,深圳高新科技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才,深圳一直坚持引才与育才相结合,各类人才不断汇聚深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超600万,其中科技人才超200万,人才成为深圳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核心的竞争力。
升级版“鹏城孔雀计划”
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
高新技术是深圳的一面旗帜,如何把这面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开幕式上提到,深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30.6%、连续16年居全国城市首位,今年前三季度比去年同比增长22.7%,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7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面,可以看到今年以来,深圳经济一季好于一季,前三季度GDP增长2.6%,净增企业16.2万家,商事主体数和创业密度继续保持全国城市首位,社会投资增长14.7%,民间投资增长22.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7%,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增长37.6%,这充分体现各类市场主体继续看好中国、看好广东、看好深圳。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据悉,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深圳将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进一步发挥重要引擎作用。
接下来,深圳还要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努力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未来将以更大力度引进和培育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加快推出升级版“鹏城孔雀计划”,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还将以更大力度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平台,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好重大创新载体,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让深圳始终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沃土;将以更大力度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坚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持续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让深圳营商环境、创新环境的“空气更清新、氧分更充足”,让每一个创新主体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乐于创造。
采写:南都记者 傅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