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
宝安多措并举盘活土地资源,破解空间瓶颈,满足大批重点产业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
关键词:国土空间布局
宝安作为深圳的人口大区、经济大区、产业大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区接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土地空间资源成为宝安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破解的瓶颈之一。“十三五”期间,宝安在“双区”建设中找准定位,加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多措并举盘活土地资源,不断破解空间瓶颈,满足了一大批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项目用地需求,为“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建设提供空间保障,构建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
加强西部空间布局规划
凸显“湾区核心”引擎
近年来宝安深度整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加快推进重点片区规划设计,高屋建瓴地开展西部中心规划编制,并在大湾区内探索开展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策略研究。“十三五”期间,宝安完成《宝安107科技创新走廊空间规划成果整合和深化总报告》及其六个专题成果;编制完成《宝安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宝安区海绵城市试点详细规划》;全方位协助推进《深圳国际会展城综合规划》《深圳会展田园城综合规划》编制,助力国际会展中心等城市地标建设加快推进。
去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宝安管理局启动编制了宝安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年),在空间格局上,该规划提出打造“三圈双心、两轴三带”城市格局:三圈即大前海国际创新圈、环巍峨山综合科学圈、交椅湾区域创新圈;双心即“前海新中心(宝中-前海)、西部城市中心(空港新城-东莞滨海湾新区);两轴即滨海都市发展走廊、107城市服务轴;三带:深中产业拓展带、源头创新发展带、茅洲河创新协同带。
如今,宝安正携手前海共同打造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十一号桥在双界河上通车,海滨大道海底隧道获批通过,宝安滨海中心区与前海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滨海文化公园内128米高的“湾区之光”摩天轮上俯瞰城市风貌,宝安中心区与前海已浑然一体、交相辉映。
精准高效利用土地
支撑“智创高地”建设
“十三五”期间,宝安多措并举盘活土地资源,不断破解空间瓶颈,启动了国土空间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为宝安区新时代“智创高地”建设提供空间支撑。通过提高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国土空间支撑保障能力,有力推动了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为宝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据悉,为了打造全球“互联网+”新标杆,培育辐射引领全球的“互联网+”产业集群,宝安区曾用5个月时间完成1.33平方公里用地范围“互联网+”未来科技城控规编制与审批,总规和土规调整,轨道交通衔接,同步推动填海验收、土地整备、土地出让等工作,为千亿级重大项目落地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还为欣旺达、海南航空等重点产业项目提供了用地保障;成功挂牌出让10万平方米大族激光总部工业用地;完成银宝山新、三诺等重大产业项目用地规划调整;江碧环保科技创新产业园、宝安柔性电路板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和产业用地实现了精准配置。
为保障企业发展空间,宝安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今年10月23日,新桥东片区重点城市更新项目一期开工建设,标志着全市首个平方公里级城市更新“工改工”项目驶上了“快车道”。该项目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保障产业空间、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的要求,未来将建成一座“智能制造+创新研发”的新桥智创城,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产业升级支撑点。
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培育宜居宜业“共享家园”
随着宝安区城市面貌的不断更新,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宝安优化建设用地结构、调整用地布局,全面协调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治理,加快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宝安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新老宝安人培育宜居宜业的“共享家园”。
“记得十几年前宝安中心区还是一片填海地,如今已高楼林立。”作为土生土长的宝安人,江女士很庆幸自己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生活。如今的滨海宝安,不仅成为了创新型产业名城,还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共享家园。
宝安区用地向产业、民生精准配置,高效推进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以城兴业、以城聚人、以城留人。加大住房用地供应力度,扩大住房有效供给,加快形成商品房、人才房、安居房、公租房比例协调的住房供应体系;推动“共享家园”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在全市率先启动城中村整治工作;探索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小区试点,使老旧小区住宅品质得到提升。近年来重点保障了国际会展中心、科技馆、新老三馆、中山大学附属第九医院、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宝安区养老院等一批市、区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推动宝安区人民医院等整体改造,深圳市第十三高级中学等学校、宝安音乐艺术中心等文体设施建设,宝安的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文体设施进一步丰富。
采写:宝安通记者 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