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南山:瞄准万亿级城区 福田:布局三大引擎 罗湖:新定位有新期待 宝安:聚焦工业互联网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馨怡 张一鎏 陈紫嫣 蒋津津 01-25 12:00

<<上接01版

宝安

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1号文件聚焦工业互联网

2021年GDP预期增长7%。

随着深圳发展重心一路西移,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的宝安,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宝安如何利用好绝佳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工业基础,加快产业升级,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区党代会提出,在2021年以及“十四五”期间,宝安将抢抓“双区”建设机遇,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加速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在新征程中奋力谱写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新的篇章。

2020年,宝安GDP增速在第三季度逆势转正,全年10场重大项目和空间资源对接会签约项目192宗、投资3461亿元。“十三五”期间,宝安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2个千亿大关、预期达到4000亿元左右,区域综合竞争力、工业实力、投资潜力、创新和营商环境分别居全国百强区第八、第五、第四、第二。此外,在过去年五年,宝安区引进中科院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和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大力实施规上国高“双迈进”工程,规上工业企业3681家、全市第一,国高企业5842家、全省第一。

2020年,宝安城区面貌显著改善。滨海文化公园一期开园,“湾区之光”(摩天轮)建成,“湾区之声”(演艺中心)封顶,滨海廊桥示范段建成,“新老三馆”建设加快,湾区书城成功落地。

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2021年,宝安具体部署了包括:构建高质量发展的“1+2+6”现代产业体系、持续优化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打造民生幸福样板城区等十个方面工作,以此开启宝安高质量发展新纪元。据悉,宝安地区生产总值在2021年预期增长7%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宝安区委区政府1号文件为《宝安区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讨论稿)》(下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从生态构建、平台支撑、应用赋能、集聚发展、人才培育等5个方面,提出十大举措:一是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二是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三是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四是发展壮大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五是引导企业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六是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智能化转型;七是促进工业互联网集聚发展;八是加强工业互联网产融精准对接;九是健全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十是深化工业互联网交流合作。

这并不是突然之举。作为制造业大区、工业强区,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40年间,宝安区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但仍然面临经济质量不高、工业增加值率较低等问题。而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工业互联网是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早在2020年3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九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中,宝安区便成为全国唯一区级工业互联网专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

接下来,宝安将坚持“近中远”相结合,科学谋划推进。近期则是抓好2021年的“十项具体工作”。中期则是完成好“十四五”规划,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先锋样板城区,打造一个充满魅力活力动力创新力、高质量发展、欣欣向荣的美丽宝安。

南山

高位过坎实现“深V反转”

5年瞄准打造万亿级城区

2020年,广东GDP超11万亿元连续32年居全国第一,作为深圳经济的重要“压舱石”之一,各项经济指标实现“深V反转”的“广东经济第一区”——南山区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南山区党代会报告提出,“到2025年,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基本建成,本地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迈入“万亿俱乐部”是南山为“十四五”发展许下的美好愿景。

面对复杂的发展局势,2020年,南山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深V反转”,预计本地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实现辖区税收170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6.6亿元。作为广东省内唯一的“六千亿俱乐部会员”,“十三五”期间,南山区本地生产总值已经从3715亿元连跨“三个千亿”大关,广东经济第一区地位更加稳固的同时,中国新硅谷的气质更加凸显。

截至2020年,已有181家上市公司在这片18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长壮大,大约1平方公里就能找到一家上市公司,因为强劲的科创基因,南山区以深圳1/10左右的人口和土地,聚集起深圳70%以上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更产出了超过全市1/5的GDP。与此同时,阿里、高通、空客、ABB等国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将国际总部、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南山,一条东西走向、贯通深圳湾、后海、蛇口和前海等片区的湾区总部经济带已经初现端倪。

“十三五”期间,在“科技创新+总部经济”双轮驱动之下,广东经济第一区的基底如磐石愈加稳固。以5年基本建成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打造万亿级城区为目标,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南山的GDP名义增速年均要达到9.3%左右,高位过坎压力不可谓不大。毫无疑问,创新是南山立下“万元俱乐部”五年晋级计划的底气和优势所在。

目前,超过50家龙头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了南山,并已形成了以中兴、腾讯等重点骨干企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以迈瑞医疗、大族激光、中集海工等行业领军企业为主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以大疆、优必选、奥比中光等高成长企业为支撑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开创新局。

接下五年,要如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先行区?围绕“创新”做文章,南山提出通过强化创新的核心地位,主动服务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改革创新再出发。一方面,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同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此外,南山还将发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优势,加快鹏城实验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平台建设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更多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于南山而言,打响“开门红”至关重要,在高位过坎的压力下,如何多方面综合考虑,避免急于求成是开好头的关键。南山区提出按照本地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的预期目标,全方位服务“双区”建设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坚持内外双向发力,依托国内大循环形成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最强引力场,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贡献南山力量、南山方案。

福田

三大引擎推动下

中央创新区锋芒渐露

过去一年,对于福田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凭借ACT模式获得成为深圳唯一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殊荣的集体。防控疫情的同时,福田经济在第二季度实现逆势上扬,凭借惠企措施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在无地可用的情况下挖掘存量空间,还新增了超两万个学位。站在新30年的起点,福田将通过三大引擎的推动力,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时尚产业,让中央创新区的锋芒再度呈现。

疫情伊始,福田排查发现了全省首例确诊病例、全省首例境外输入病例。疫情防控的同时不误经济发展,通过实行出台全国首个区县级防疫惠企政策“福企”十一条、“福企”新十条、“1+9+N”产业资金政策,落实资金30余亿元、惠及企业近3万家,减税降费新增超过200亿元、居全市第一,为企业雪中送炭。

服务业密集、社消零强劲是福田的优势。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初期,福田区通过推出消费券、设立健康消费专区等举措,让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在去年3月率先转正。凭借一系列惠企、惠民举措,福田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3.0%回升到三季度的3.6%,逆势而进格局显现。

过去一年对于福田也是荣誉满载的一年。前有ACT模式受到国家表彰,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的后劲在这一年也逐渐凸显——香蜜湖片区、皇岗口岸批量释放土地空间157万平方米,发展空间实现拓展。17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3718亿元、创历史新高,市级重大项目进度居全市第一。此外,福田在“四新”项目、非房地产投资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20%、58.9%,投资结构显著优化,带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提高至628.5亿元。

从实施惠企政策到挖掘存量空间再到投资结构优化,不难看出福田推动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的决心。2020年,福田区引入龙头企业26家,新增市级总部企业23家,荣耀终端等龙头企业落地运行,头部企业集聚效应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高度建成区,早在2013年福田就被称为基本没有新地可用,经济发展触到了土地供应限制的“天花板”。吸引企业落户的同时,必然要保障民生事业才能留住人才。

作为全市首位人才集中地,福田区去年引进超4万人才,同时完成了19所中小学建设,“双十工程”10所高科技预制学校全面交付,新增学位2.04万座,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学位缺口”问题。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年,也是福田新三十年再出发的起步年。根据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报告,福田区将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为总牵引,突出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瞄准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三大定位”。在热度不断西移的当下,福田区正通过悄然布局,逐渐崭露中央创新区的头角。

根据中央和省、市的部署,福田区委区政府研究提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8%左右。“三大新引擎”是福田保持长期战略优势的根本所在。

规划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方面,将推动出台深圳园区总体规划,全面落实“1+N”规划体系,推动出台合作区条例。推动科研管理创新机制“政策包”落地见效,争取将合作区改革创新事项纳入第二批综合改革授权清单。加快皇岗口岸重建,新改造升级15万平方米科研空间,建设“湾区芯谷”等科研新基地。

在拆除历史违建后,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也将迎来动工消息,接下来,福田将加快完成空间规划、综合交通等8大专项规划编制,启动建设深圳国际交流中心、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金融文化中心、国际演艺中心。

作为服务业集中区,环中心公园活力圈的建设除了推进华富村、华富北棚改等项目外,还将开展三星工业区、福田村等更新项目。同时,探索“公园经济”“夜间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中心公园与周边片区功能互动、融合共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

罗湖

最新定位

“湾区枢纽 万象罗湖”

大项目带动统筹发展

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38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经济密度居全市第三。

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5%-6%。

作为深圳最早的高密度建成区,如何打破空间限制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新兴产业形成集聚?罗湖区不久前举行的七届五次党代会给出了答案。立足于“湾区枢纽 万象罗湖”的新定位,罗湖将按照“一主两区三带”的产业格局,增强产业新动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片区统筹发展,用好改革开展综合试点,紧抓城市更新金钥匙腾挪更多发展空间,全面推动罗湖经济高质量发展。

罗湖底气从哪里来?首先是对产业结构的优化。罗湖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将加快构建“1+4+2”现代产业体系。同时,通过城市更新腾笼换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并打出一系列产业政策帮扶措施,吸引企业和人才落地。

据悉,“1+4+2”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强化金融业、商贸业、商务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主导产业,提升黄金珠宝和文化创意两大特色产业,既体现了罗湖作为“湾区枢纽”的功能,也折射出缤纷万象的罗湖气质。

目标有了,路径怎么走?目前,罗湖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出台推动现代服务业、商贸业、黄金珠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共有三个方案。将以深化数字人民币改革试点为牵引,进一步推动现代金融在罗湖的集聚发展。以口岸经济带建设为载体,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就业提供更多载体和平台。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为主要目标,部署“大湾区免税城”建设等龙头标杆性项目,以此带动罗湖商贸业整体转型升级。

在新兴产业方面,经过了几年的发展,罗湖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等一批重大战略加速落地,也引进了中金岭南、奥拓电子、银泰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与龙头企业。接下来,罗湖将深入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在构建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方面要有所作为,尤其是要强化补科技创新短板。同时,通过引进与培育,在罗湖的新兴产业领域聚集一批龙头企业,提升罗湖在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影响力,支撑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同时引进大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多个片区错位发展,必然能带来产业的多点开花。罗湖又有哪些大项目将要落地?除了已经熟知的蔡屋围、湖贝统筹片区,笋岗—清水河片区,华润笋岗中心等项目外,大湾区综合枢纽、大湾区免税城、黄金钻石金融中心、数字人民币试点区等项目也备受瞩目。

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大湾区免税城。罗湖将积极争取市内免税政策落地,打造高端免税消费中心。发挥国贸大厦毗邻罗湖口岸优势,引进优质港货、国际精品、国货精品,优化提升国贸大厦周边道路、交通等配套环境,提供优良消费体验,推动境外消费回流和国货精品走出去。

作为拥有三个口岸,未来还将拥有2个高铁站的罗湖,将发挥罗湖火车站、口岸、地铁综合优势,打造通达四方、往来便利的湾区综合枢纽。在深圳火车站引入11号、17号线,实现与1号、9号全面换乘,建设超级地铁枢纽站;实施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加快引入高铁;加快形成深圳站、罗湖北站两大高铁枢纽,实现口岸、高铁、城际无缝衔接,人流、物流高效流通。

>>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