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年与“十四五”期间,各区都设立了民生目标
龙华:五年内将新增义务教育学校57所 光明:将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8万个 坪山:大力推进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大鹏:将坝光打造为和谐共生典范城区

<<上接03
龙华
去年教育、医疗、文体支出增长47%
扎实办好40件176项民生实事
在建区之初,龙华区主要承接了福田、南山等区域的城市外溢人口和华为、富士康的产业外溢人口。毫不夸张地说,龙华是深圳移民城市中的“移民区域”。由于建区时间有点短,资源投入不足,加上以往规划建设重视不够,导致民生欠账多。升级为行政区之后,龙华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在大力补齐民生短板,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2020年,龙华区坚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压缩一般性支出近14亿元用于民生领域,教育、医疗、文体支出增长47%,扎实办好40件176项民生实事和1000多件民生微实事。新增公办学位近1.5万个;公办幼儿园增至126所,增长17倍;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润泽学校开办,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实现零的突破……
在“十四五”期间,龙华区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全面建设数字龙华,加速建成中轴新城,高标准打造深圳都市核心区”。但不容忽视的是,如果民生短板不补上,将会制约经济发展,距离高标准打造“深圳都市核心区”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远。2021年龙华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龙华区将以民生“七有”为目标,健全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聚焦“幼有善育”,龙华区将实施儿童优先发展战略,打造国际一流儿童友好型城区,五年内实现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社区全覆盖,新增幼儿园75所、学位2.5万个。聚焦“学有优教”,龙华区将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特殊教育优质公平发展、民办教育优质多元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五年内新增义务教育学校57所、学位9.7万个,实现规模翻番;新改扩建高中学段学校9所以上;力争引进2-3所国内外知名大学。
聚焦“劳有厚得”,龙华区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聚焦“病有良医”,龙华区将在“十四五”期间完成5家医院新改扩建,力争4家医院封顶,五年内新增床位8000张以上,实现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三甲医院零的突破。聚焦“老有颐养”,构建政府保障基本、居家社区联动、机构专业照护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长者服务机构社区全覆盖。
聚焦“住有宜居”,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龙华区将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构建“4+2+2+2”住房供应体系;推进城市更新及棚户区改造,五年内筹建公共住房3万套,供应1.6万套;巩固提升城中村整治成果,分类整治老旧小区,持续改善居住环境。聚焦“弱有众扶”,健全分类施救制度,加强未成年人救助和保护,加快建设无障碍城区,切实兜住民生底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过四次飞跃式发展,龙华区体制机制相对健全,机构运转也更加高效,陈规旧制羁绊少,居民普遍年轻有活力,干部普遍年轻有朝气,已经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后发优势,“后发也可先至”。
光明
五年来公办中小学学位增7倍
公办高中本科上线率升至近85%
从光明农场到光明科学城,从市级战略到国家战略,从偏僻荒凉的边远城区到全国聚光灯之下……抢抓光明科学城建设机遇,深圳光明的战略地位和区域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城区配套也逐渐完善。
五年来,光明大手笔补齐民生短板,民生保障迈出了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的坚实一步,幸福成为光明的温暖底色。
教育方面,新改扩建学校20所,深圳实验光明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投入使用,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35460个,是“十二五”时期新增公办学位的7倍,公办高中本科上线率从不到40%提高到近85%。医疗方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建成开业,组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成立区妇幼保健院,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79.7岁提高到80.8岁。住房方面,累计筹集建设公共住房34620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
而仔细探究这些民生项目,不难发现,不少项目呈现高起点高规划的特点。以去年开学的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为例,该校位于光明科学城核心区,毗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定位是深圳市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从校园环境和师资方面来看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体量大、基因强,是这所学校的特点。
再如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该医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医院建设项目,深圳市重大民生工程之一,总床位3000张,一次规划、分期建设,仅一期工程建设总投资就达到了40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精湛、管理现代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2020年,光明区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民生成绩单:新建、改造公办幼儿园44所,引进市二幼等6所优质幼儿园到光明办学,组建第一幼教集团;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办“光明科学城杯”国际象棋大师线上明星赛等大型活动;商品住房全年新增供地29.4公顷、新开工筹集5145套、新增供应1590套;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动工,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主体封顶,光明区中心医院二期(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启动建设……兑现的民生项目越来越多。
世界一流科学城应有与之匹配的配套。站在光明行政区第一个完整五年规划的起点上,光明区提出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推动大湾区创新引擎换代、发展动力换挡,争做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的总目标、总定位。民生保障方面也重点提及。
具体而言,要努力实现跨越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住房水平全面跃升,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8万个,2至3所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跻身全市前列;中山七院二期、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新医疗设施投入使用;建成科学城文化中心、科学城体育中心、光明书城等大型文体设施;筹集公共住房4万套。
更优质的教育、更专业的医疗、更宜居的住房,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光明区将把科学城发展红利兑现到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上,让市民更有盼头、更有收获。
坪山
南坪三期主线全面通车
城区“底层硬件”全面升级
“坪山区正大力推进交通建设打造集‘轨道交通+城际高铁+高快速路网+快速通道’于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通过交通圈大力拓展城市圈,为坪山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记者梳理坪山区政府工作报告发现,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坪山基于新理念推动城区“底层硬件”全面升级,城市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升级,朝着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城区加速跨越迈进。
从报告中提到的几条加速推进建设的城际铁路来看,深汕铁路、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3条线路均在坪山设站,从不同方向实现与周边片区的联通。其中,深惠城际将坪山一端与坂田、龙华、南山之间相连,另一端与惠州相连;深大城际将坪山一端与深圳机场、龙岗相连,另一端与大亚湾相连;而龙岗至大鹏支线城际则串联了龙岗中心城、坪山中心区和大鹏三地,打通东部片区内部交通。
作为未来产业试验区的深圳东部中心,高科技企业、散落在各个园区里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就是坪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基本盘,而正在建设的14、16号线轨道交通将企业、产业园串联起来,服务于坪山区重点产业片区。
作为深莞惠都市区的几何中心,轨道交通让坪山从几何中心逐步迈向交通中心,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效应,为坪山建设东部中心提供强力支撑,提升在大湾区中的辐射能级。
报告指出,坪山正加快推进东部过境、坪盐通道、外环高速等对外通道建设,力争尽快建成通车。实施公交都市示范区建设,打造安全、绿色、可持续的交通体系。
其中,南坪三期主线已实现全面通车。南坪快速路是连接市区和坪山区最为重要的快速通道,项目建成后能够进一步缩短市区到坪山区的距离,从坪山到市中心车程只需40分钟,极大方便市民出行,并对坪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大推动作用。随着南坪快速路二期、三期工程陆续贯通,未来从南山前海即可直达坪山,并和外环高速立交相接,直接“绕深圳一圈”。
另一方面,由坪山区与深圳交通中心联合打造的“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小巴”示范线在近日举行了运营启动仪式,这是深圳首条常态化运营的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小巴线路,从自动驾驶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到常态化运营,标志着坪山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交通运输行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有序打造数字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联化的运输服务体系。这也意味着坪山区瞄准的不再是以往的承接,也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政策优势、成本优势进行吸引,而是探索全新的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平台的建设、体系的建设、制度的设计来吸引更多创新资源的进入。
随着交通建设进程的加快,坪山未来将形成“一高铁三地铁五快线”的快速路网,将进一步拉近与市中心,与香港,与珠三角乃至长三角等地的时空距离,进阶成为“西联东进”的交通门户,奋力建设“深圳东部中心、深圳高新区核心园区、深圳未来产业试验区”。
未来,坪山区范围内将多种资源集中于一体,多线联通,不断建设的快速交通网络使坪山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强磁场,承载着打造深圳东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地区城市新客厅的使命,为深圳高水平打造东部中心建设打开了想象新空间。
大鹏
生态环境综合状况指数全省第一
入选2020年度“中国最美县域”
1月23日,深圳市大鹏新区举行党工委2021年工作会议。时隔数日,大鹏新区人大代表团和大鹏新区政协组联合会议举行。以生态立区,以经济强区的大鹏,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2021年,将如何发力?南都记者梳理两份工作报告中的高频关键词,展望大鹏未来的发展蓝图。
作为深圳中的“生态特区”,大鹏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综合状况指数连续5年在全省县级单元中排名第一,森林覆盖率达77%,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市第一,野生植物种类占深圳市的70%、广东省的26%。此外,大鹏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含金量比较高的荣誉。如: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入选2020年度“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和全国三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大鹏新区将如何向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展现这一片“桃花源”?
在保护中发展,在建设中保护。大鹏新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的“大鹏开发模式”,率先在坝光片区初见成效。
背山靠海,风光秀丽,百余座老宅虽已人去楼空,但仍保存完好。老宅后面重峦叠嶂,树林茂密,海岸绵长。走进坝光,这片曾经散落在山海之间的偏僻渔村,如今已是城郭初现。绿色道路纵横交错,生态河流清澈见底,“绿色建筑”拔地而起,生态公园点缀期间,古村风貌保存如初,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深圳东部正在崛起的滨海生态科技小城,已成为大鹏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印证。
大鹏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经济强区”的号角已经吹响。报告提出,大鹏新区将在绿色开发领域勇探新路,把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下称“EOD模式”)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抓手,推动坝光国际生物谷争创国家EOD模式试点。
记者了解到,EOD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EOD模式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
“以最实的举措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坝光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城区。”大鹏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军在坝光建设现场,向记者介绍了“大鹏开发模式”:建成开放的银叶树湿地公园,将原本2公顷的银叶树湿地群落扩大至96公顷,公园内不仅保存了古银叶树群落,还完好保存了300年历史的盐灶古村风貌;建成启用的坝光展厅、沃森生命科学中心、人才公寓等16个项目,以及正在建设的生物家园、绿道综合体、坝光文体中心、人才安居房等项目从路面、楼顶到路边、院落,都采用“海绵技术”最大限度模拟生态环境……正在建设的“智慧坝光”将同步科学管理片区生活、生产、生态三大体系,为这座滨海生态科学小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技术支撑。
龙华 五年内将新增义务教育学校57所、学位9.7万个,实现规模翻番;新改扩建高中学段学校9所以上;力争引进2-3所国内外知名大学。
光明 站在光明行政区第一个完整五年规划的起点上,提出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坪山 将形成“一高铁三地铁五快线”的快速路网,将进一步拉近与市中心,与香港等地的时空距离,进阶成为“西联东进”的交通门户。
大鹏 “经济强区”的号角已经吹响,大鹏新区将在绿色开发领域勇探新路,推动坝光国际生物谷争创国家EOD模式试点。
01-05版 统筹:郭锐川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 张一鎏 陈紫嫣 谢宇野 颜鹏 蒋津津 邱墨山 陈蓉 见习记者 刘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