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三院:助力2035年终止结核病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建立覆盖全国的三级协同网络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大楼即将正式投入使用。
专题
结核病离我们并不遥远。《2020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结核病是导致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也是传染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结核国,根据深圳市慢病防治中心的监测数据,2020年深圳发病率41.3/10万,发病人数5553人,治疗成功率达93%。结核病是可以被治愈的,最关键是早诊早治,但仍有太多的人错过了至关重要的治疗。
结核病诊治能力需提高,2035年终止结核任务艰巨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5年终止结核,其实是指死亡率降到0,发病率降到10/10万以内,到2050年最终消灭结核病。”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病医学中心主任王仲元介绍,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率大概是50/10万,近5年来肺结核发病率年递降3.4%,但按这个速度,到2035年终止结核,任务艰巨。
为何如此艰巨?王仲元分析了原因。“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目前结核病传染源并不完全清楚,对切断传播带来了困难。”王仲元表示,从传播途径来看,应尽量让排菌病人居家隔离或住院隔离,直至传染性消失。但这点目前还无法做到。此外对于易感人群,尤其特殊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需要提前干预,但目前这部分工作是缺失的。
“作为一名结核专科医生,对结核病诊治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结核病人个性化用药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王仲元认为,目前结核病患者存在用药量不足的情况,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重情况采取个性化用药方式。
在结核病人的诊治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心。刘磊介绍,目前部分综合医院缺乏对结核病的诊断能力,存在结核病漏诊的情况;同时存在结核病检测、确诊耗时长,新药研发不足,进入结核领域的人才不足,以及防控宣传缺失,民众对结核病防治意识缺位等问题。
全国唯一的结核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作为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结核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过去两年牵头组织专家编写了一系列结核病相关的专家共识和诊治指南,为规范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并开始中国耐多药结核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开发出基于CRISPR技术的分枝杆菌检测与鉴定平台等。
此外,针对广东省结核病的高负担状况,联合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建立了具有广东特色的结核病防控策略,率先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协同、大众参与”的结核病防治机制,在全国首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结核病患病率、死亡率双降50%”的要求。
“接下来,需要引领全国做好结核病防控治疗,整合我国感染性疾病研究的技术资源与研究团队,并将关口前移协同综合医院,建立覆盖全国的“中心-分中心-网络单位”三级协同网络,加强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力量的整合协作与研究资源的大数据共享。”刘磊介绍。
未来,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还将组织开展感染性疾病基础及临床前沿技术协同研究,完善疾病预警、诊疗、防控体系和临床诊疗多学科合作网络,积极开展结核新药、创新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疗器械的临床评价研究和原创产品的转化研究,并做好人才引进、培养等工作。
“我们还要做好结核病宣传,让大家共同防范,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并借助协同网络与5G远程技术,帮助贫困地区特别是结核病疫情严重的地区构建有效的结核病防控服务体系,为中国终止结核病提供政策、技术研究成果,这是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责任和担当。”刘磊表示。
笔者同时了解到,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大楼即将正式投入使用,未来将建设成为感染性疾病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创新示范中心、感染性疾病高水平国际研究中心和面向全国的感染性疾病防治健康保障中心。为促进先进适应医学科技成果惠及普通百姓,为助力2035终止结核病和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球终结结核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统筹/文:李榕
制版:李斌 肖美连 黄炽林